正文 第2章 跌宕命運兒時起(1 / 3)

剛剛來到人世,就差點被人換錯了繈褓;蹣跚學步之際,母親卻早早地撒手人寰;初識人間冷暖,又曆經了悲慘的日寇暴行……,童年的磨難並沒有把鄭璧如壓垮,反而練就了他堅韌、耐勞的秉性。

1937年11月的杭州,刺骨的寒風從遙遠的北方陣陣襲來,吹得人們瑟瑟發抖。然而在一家教會醫院的產房裏,卻是另一番火熱的景象。從壁爐裏源源不斷地散發出來的熱氣,把整個屋子都烘烤得暖洋洋的。接產的醫生和護士們正在緊張地忙碌著,年輕的產婦楊素琴躺在產床上,額頭上已經布滿了豆大的汗珠。

產房外,一位麵容慈善的老婦人焦急地坐在走廊裏的長椅上,一雙熬紅了的眼睛緊緊地盯著產房的大門,仿佛想要看透裏麵的情景似的。她那下意識地緊緊拽著衣襟的雙手,因為過度緊張而微微地顫抖著。她就是產婦楊素琴的母親。她很清楚,此時的女兒,可以說是正處在鬼門關上。

楊媽媽是一位堅強而善良的女人,在她還很年輕的時候,丈夫就過早病故,留下三個年幼的孩子,全靠她一人拉扯長大。楊媽媽的丈夫生前信奉天主教,因而丈夫去世後,她帶著三個孩子也參加了教會。

三個孩子中,老大長得白白淨淨,被大家稱為“白麵”,老二長得黑黑壯壯,被稱為“紅麵”,楊素琴是三個孩子中的老幺,也是唯一的女孩子。雖然大兒子“白麵”並不是楊媽媽親生的,但她對三個孩子一樣地疼、一樣地愛。

兩個兒子在楊媽媽嘔心瀝血的撫育下茁壯成長,老大“白麵”成了一名當地小有名氣的攝影師,還加入了地下黨,老二“紅麵”則參加了傅作義的部隊。隻有老幺楊素琴,因為身體不好,一直生活在母親身邊。

楊素琴長大後,出落得美麗端莊,頗有大家閨秀的風範。在教會主教鄭老先生的牽線搭橋下,嫁給了金華一位名叫鄭宗善的教書先生。新婚的第二年,小倆口就生下了一個兒子,夫妻倆給孩子取了個乳名,叫“金兒”,意思就是生在金華的兒子。

楊素琴從小體弱多病,1937年初,懷上了第二個孩子之後,她的體質就變得更加虛弱了,在金華的醫院檢查之後,醫生說她屬於高危孕婦,必須留院觀察,否則隨時都會出現危險。當時醫院的醫療水平十分有限,而杭州的教會醫院醫療技術相對要成熟許多。為了保險起見,家人決定將楊素琴送往杭州的教會醫院生產。

楊素琴的先生鄭宗善當時還在金華教書,根本無法脫身。於是,照看產婦楊素琴的重擔便落在了楊媽媽一個人身上。對於女兒的體質,楊媽媽心裏是最清楚的,更何況在楊素琴被推入產房之前,醫生曾反複強調高危產婦即將麵對的各種風險,這怎能不叫這個當媽媽的老婦人提心吊膽呢?

“哇——哇——”幾聲清脆的啼哭隱隱約約從產房內傳了出來,楊媽媽長長地籲了一口氣,緊張的心情這才鬆弛下來。她知道,孩子終於安全降生了。

“恭喜你啊,生了個兒子!”產房內,接產的護士手裏抱著剛剛降生的嬰兒,向渾身汗涔涔地躺在產床上的產婦道賀。

楊素琴隻覺得渾身像掏空了一般,聽到護士小姐的話,這才覺得一股幸福的力量注入了心頭。她支撐著虛弱的身體,勉強抬起頭,向著護士的手中望去,隻見一個頭頂長著又黑又密的胎毛的大胖小子,正起勁地蹬動著四肢呢。

“剛生出來,頭上就長了那麼多的頭發啊。這孩子將來肯定與眾不同!”楊素琴喜滋滋地想著,心裏頓時充滿了甜蜜和踏實。在這種甜蜜而踏實的感覺中,她很快沉沉地睡去了。

楊素琴總算順利地度過了這一關,昏昏沉沉地睡了一整天後,她的體力開始逐漸恢複了。

第三天,她在楊媽媽的幫助下,開始給孩子喂奶了。作為一個母親,給自己身上掉下來的骨肉喂奶,那該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可奇怪的是,摟著懷中的孩子,楊素琴卻有一種莫名的慌亂,隱隱地,她總覺得哪裏有點不對。她把自己的這種感覺告訴了母親,楊媽媽笑著直搖頭,說:“有哪裏不對勁呢?你看咱們的小寶貝,長得虎頭虎腦的,多像他爸爸啊。”說著,便伸出手,充滿愛意地輕輕撫了撫孩子的腦門。

楊媽媽的這個舉動突然使楊素琴反應過來,她驚叫一聲:“媽,這肯定不是我的孩子。他剛生出來的那天,我記得清清楚楚地看到過,我的兒子頭上長著又密又黑的頭發,怎麼才三天功夫,就會變得這麼稀稀黃黃的呢?該不是跟別人的孩子換錯了吧?”

楊素琴這麼一說,楊媽媽頓時也緊張了起來。她趕緊跑去跟醫生反映了這個情況,懇請他們一定要仔細查查。

結果很快就弄清楚了,楊素琴的孩子果然是被粗心的護工給換錯繈褓了!原來,那天護工在給新生嬰兒洗澡的時候,不小心把孩子們身上的牌子給換錯了。要不是細心的楊素琴在產房裏認認真真地看過兒子一眼,要不是這個孩子那特別濃密的胎發給母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人生也許就會因此而被徹底改寫了!

當護士小姐把這個頭發黑黑濃濃的男嬰重新抱給楊素琴的時候,她一眼就認出了自己的孩子,她激動地對站在床邊的楊媽媽說:“媽,媽,這才是我們的兒子啊!”說著,緊緊地摟住了自己的孩子,生怕再被別人換走了似的。

望著失而複得的外孫天真無邪地躺在女兒的懷裏,楊媽媽也忍不住流出了欣慰的淚水。

孩子出生後,楊素琴和楊媽媽都沉浸在興奮之中,竟然忘了給孩子取名字。一天,一位護士拿著一個小冊子,說是要登記新生兒的姓名,母女倆這才想起了這個重要的事情。

楊素琴的第一個兒子是在金華出生的,因而取乳名叫“金兒”。母女倆一合計,既然第一個兒子叫“金兒”,那這第二個孩子出生在杭州,自然而然就應該喚作“杭兒”了。但是,這畢竟隻是家裏叫叫的乳名,還得再給兒子正兒八經地取個響亮一點的名字才行啊。孩子的父親是教師,取名字這樣的大事當然得由他來決定了。

想到孩子的父親,楊媽媽的臉上下意識地露出了笑意。自己的女婿可有學問著呢!當然,宗善能有今天的成績,也是來之不易的。

鄭宗善的祖籍在浙江江山。1910年,他出生在江山縣源口鄉孔溪村的一個中農家庭。和楊媽媽兩口子一樣,鄭宗善的父母也都是天主教徒,因為受到教會的熏陶,他們都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在鄭宗善和他的弟弟剛剛懂事的時候,便打算著要將他們送到金華的教會學校去讀書。

教會學校是隻對教徒子弟開放的,而且學費和基本生活費都是全免的,因而名額相當緊張。鄭宗善的父親千方百計地托關係、走門路,好不容易總算爭取到了一個名額。夫妻倆一合計,大兒子鄭宗善已經十歲了,可塑性還是小兒子更強,於是就決定讓鄭宗善的弟弟去教會讀書。但是小兒子畢竟才隻有八歲,讓這麼小的孩子獨自一人去異地他鄉生活,做父母的又實在不放心。想來想去,還是讓鄭宗善陪著弟弟一起去金華吧,他比弟弟要大兩歲,讓他去金華照顧弟弟的生活,做父母的好歹還能放心一點。

可是教會小學隻給了一個名額,鄭宗善隻能以陪讀的身份跟弟弟去金華,他的生活費用自然就得完全自理了。為了培養孩子,鄭宗善的父母咬咬牙,把家裏的幾畝良田給變賣了,湊出錢來把兄弟倆一起送到了金華的教會學校。

鄭宗善的弟弟畢竟年紀還小,並不懂得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本來生性就比較頑皮,離開父母的管束之後,更不用心讀書了。反倒是跟去陪讀的鄭宗善,對知識表現出了強烈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