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奮戰溫州新紀元(3 / 3)

看到董事長如此關心自己、照顧自己,鄭璧如的心裏充滿了歉疚。董事長要操心的事兒夠多的了,再不能讓他為我的事操心了。鄭璧如暗暗下定決心:讓妻子到溫州來和自己一起生活,免得大家在兩地奔波了。

胡賢祉也正在為鄭璧如的生活擔心著呢,為了丈夫的事業,通情達理的胡賢祉再一次做出了犧牲,1999年底,經組織批準,她終於提前辦理退休手續,到溫州照顧丈夫的生活。

陳董事長是一個雄心勃勃、永不停步的創業者。雖然溫州新紀元教育集團剛剛建立,雖然他在北京、上海、山東等地還有實業,但這個年僅35歲的實業家並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業績,並沒有停下繼續擴張、壯大的腳步。有鄭璧如這位久經沙場的老校長在“大後方”幫他管理著新紀元,他算是徹底放下了後顧之憂,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尋求新的發展上。在他的心裏,已經描繪出了一幅宏偉的藍圖,他要讓新紀元教育集團迅速壯大起來。

為了盡快實現自己的理想,讓腦海裏那幅振奮人心的藍圖早日成為現實,在世紀之交的那兩年裏,陳董馬不停蹄、四麵出擊,同時又籌辦了兩所學校。

首先著手籌辦的,是一所藝術學院。1999年初,溫州大學正麵臨著改製,原有的5個係要吸納民間資本,辦成5所民辦性質的獨立學院。從一位朋友那裏得到這個信息後,陳先生馬上動心了,他覺得,這是一個帶動新紀元教育集團向高層次發展的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如果能夠承辦其中的一所學院,那麼新紀元也就可以從單一的九年一貫製學校,向中小學和大專院校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了。

“溫州大學藝術係的領導正托我幫助他們物色企業家呢,他們正需要引資,非常歡迎民營企業家去投資。怎麼樣?你如果有興趣,我可以幫你引薦一下。”朋友見陳先生挺有興趣的樣子,就熱心地對他說。

“投資創辦藝術學院,我是很有興趣呀。不過,我還得好好地調查分析一下,看看這個藝術學院的辦學前景如何?”陳先生饒有興致地問道:“這個藝術係現在都有哪些專業呢?”

“現在的藝術係有繪畫和音樂兩個專業,不過如果創辦獨立的學院之後,專業是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調整的。”

“哦,那你能不能抓緊幫我聯係一下,安排我和他們見個麵?我這邊呢,先找人再對生源情況摸摸底看。”陳先生既不想拖延時間,又不想草率行事。

“行,沒問題!”朋友十分地爽快。

陳先生回來後把這個消息跟鄭璧如一說,鄭璧如也感到很受鼓舞。如果能夠辦起藝術學院,那新紀元的飛躍可是跨越式的!所以,鄭璧如對這個項目也充滿了期待:“陳董,隻要你下定了決心,我一定會全力以赴協助你的!”

一係列的調查摸底迅速展開。幾天後,結果出來了。光繪畫和音樂專業已經不夠了,有一個新的亮點很有發展前景,那就是服裝設計。當時,隨著溫州經濟的飛速發展,服裝產業在溫州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從事服裝業的利潤空間很大,由此也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服裝設計師供不應求,服裝模特也非常吃香。

麵對這份調查結果,陳先生和鄭璧如都看到了發展的契機。

“如果能夠調整專業,新開設服裝設計和服裝模特兩個專業,我看這藝術學院完全有可能短平快地收回投資。”陳先生信心十足地說。

說幹就幹!他們立即著手籌辦藝術學院的前期工作。在甌江之濱,一片熱火朝天的開發區內,他們很快就選中了一塊理想的辦學地點。對於新紀元的這個項目,正急需招商引資的開發區負責人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他們十分支持辦學,很快與新紀元談成了這個項目。與此同時,經過多方物色和考察,藝術學院院長的人選也浮出了水麵,基本敲定為原溫州大學藝術係的一位領導。

1999年3月,經過兩個多月時間的籌備,藝術學院已經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這時,陳先生又得到了另一個消息:浙江中部有一個地級市,也正在引資辦學!

這是一個經濟比較貧窮的地級市,屬於浙江的欠發達地區。為了改善當地的學校環境,進一步促進教育水平的發展,當地政府原計劃在自己的開發區內興辦一所高檔次的學校,然而基建建設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資金卻出現了缺口。經過慎重的研究,當地政府決定把這個學校的項目推向社會拍賣引資。

對急於壯大的新紀元來說,這無疑又是一次擴張的好機遇,而且還是一個跨地區擴張的機會。

“走,我們去看看,如果行的話,我們就把它買過來!”陳先生充滿豪氣地對鄭璧如說。

倆人馬上趕赴浙中,當地教育部門的負責人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在青山環繞下的開發區內,陳先生與鄭璧如見到了那所的已經停建的學校。通過一番踏看,倆人的意見非常一致:無論是學校的外環境,還是已經建設了一半的校區布局,都十分理想。

陳先生和鄭璧如一合計,當場決定與對方簽訂協議,買下這所學校!

轉讓條件順利地談妥了,轉讓協議也很快擬就,陳先生在協議上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因為這所學校原本是由政府投資建設的,所以轉讓協議必須報經政府批準同意。於是,這份協議很快就被呈遞到了當地政府領導的案前。

該市的政府領導在拿到這份協議後,雖然對協議內容也表示了同意和支持,但這畢竟是政府的一項重大工程啊,如今由於資金的問題要轉讓給外地企業家了,群眾能理解嗎?

當時,該市正在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政府打算轉讓學校的消息在與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傳開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立即引來了強烈的反響。一些代表和委員紛紛提交了議案和提案,強烈要求政府取消這一決策。發展到後來,部分代表甚至在人代會上對教育局長提出了“這究竟是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的質詢。

麵對巨大的壓力,憋了一肚子委屈的教育局長終於按耐不住了:“不幹就不幹,這事拉倒吧!”

一個到手的好機會,就這麼眼睜睜地失去了。帶著深深的惋惜和無奈的歎息,陳先生和鄭璧如失望地踏上了回溫州的道路。

正所謂禍不單行。陳先生和鄭璧如怎麼也沒有想到,當他們滿身疲憊地回到溫州,等待著他們的,竟又是一個意想不到的壞消息:籌辦藝術學院的事也擱淺了!

雖然後來陳先生又做了很多的努力,但由於種種不可抗拒的原因,這個極有前途、一直被陳先生和鄭璧如寄予厚望的項目最後也夭折了。

兩次雄心勃勃的擴張,最終都未能如願。

有成功,也必然會有失敗,這就是每一個創業者必須學會麵對的自然規律。

鄭璧如在溫州新紀元一共工作了兩年半時間,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辦成這兩所學校。

後來,陳先生又向西部發展,創辦了兩所新的學校,教育集團的總部也遷到了上海,新紀元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而這時的鄭璧如,已經返回了第二故鄉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