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年的奮鬥,鄭璧如終於從傳統公辦學校的校長成功地轉型為頗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民辦學校校長。然而歲月不饒人,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終於讓這位教壇的“拚命三郎”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再年輕了!
矗立在東海之濱,甬城南郊的華茂外國語學校,堪稱是一所現代化的校園。在占地500畝的校園內,22萬平方米的建築、兩個400米的塑膠跑道、能容納3500名觀眾的大型體育館,還有藝術館、遊泳館、科技館、天文觀測台……,一流的硬件設施,簡直堪與高等學府相媲美。
高標準的教育設施背後滲透出來的是濃濃的人文關懷,高投入中所體現出來的是極其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小學部的建築不超過三層,並且根據低、中、高段學生不同的年齡特征,分為一年級、二三年級和四五年級三個相對獨立的區域。每個區域內,教室、寢室、餐廳、活動場地都以回廊相連,相當於每個年段有自己的一個獨立院落,吃、住、學、玩之間沒有截然的分隔。這就是鄭璧如所推崇的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生動體現。
在這樣的現代化教育環境和氛圍裏,鄭璧如的很多教學夢想終於得到了成功的實踐。
小學一年級就認識“殷切”、“顫抖”等詞語,會背誦《長歌行》,還能寫出有趣的小童話。這不是什麼奇跡,在鄭璧如的大力倡導下,華茂外國語學校小學部一年級的兩個“識寫分流”實驗班的學生幾乎人人都達到了這樣的水平,而這已是普通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識字水平了。
傳統語文教學學生識字速度慢,一般到小學三年級才能看報寫作文,而識字少又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不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針對這一狀況,自從2000年華茂外國語學校開辦起,鄭璧如就在一年級的兩個班引進並試行上海的“識寫分流”實驗,讓學生識多少寫,先識後寫。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這些學生的識字量就達到了900多個,等實驗班的學生念完一年級,可識字1500個。漢語常用字也就3000多個,實驗班的學生一年就認識了一半的常用漢字,初步具備了寫短文和讀書看報的能力。
學生識字多了,各個學科都受益。實驗班的數學老師反映,學生理解應用題的能力增強了;繪畫老師反映,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多了,他們會將月亮比喻成搖籃,將水波比喻成老爺爺額頭上的皺紋;語文老師反映,學生能背誦的古詩更多了,寫作文也不落俗套了;家長們也誇獎孩子的思維開闊了,有個學生在課外書上看到了“納米技術”這個詞,問得他爸爸十分驚訝。
讓學生一年識三年的字,會不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呢?對語文教育頗具權威的鄭璧如十分自信地說:“這是在給學生減負!一年級學生手骨還未完全發育好,過多地寫字會讓他們感到很累,甚至厭學。而以識字為主,無論從體力上還是精神上都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學生們在輕鬆中對識字產生興趣,產生成功的喜悅,這種興趣和喜悅又激勵著學生主動去學好更多的字……”
實施課程改革,將課程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生活課程、隱性課程等四大塊內容,有意識地培養特長、發展個性是鄭璧如多年來一直很想搞的一項教育改革。長期的教育實踐讓他深深地體會到,發展個性是現代社會教育的重要標誌,個性發展是全麵發展的核心。從人才觀的角度看,一個傑出的人才往往並非樣樣都強,而隻是在某個或幾個方麵有獨到之處,出類拔萃,其他方麵平平,甚至還會有缺陷,猶如有高山必有深穀,有平川必有丘壑,都是必然的現象。如果求全責備,必將助長平庸,埋沒人才。因此,早在江山實驗小學擔任校長期間,鄭璧如就萌生了試行課程改革的設想,特別是當他從日本考察歸來之後,也曾經力排眾議做過一些小小的嚐試,無奈在當時的傳統教育體製下,他的改革設想很難取得成功。
踏入民辦學校之後,鄭璧如重拾舊夢,開始在課程改革上邁開了大步。然而,在萬裏由於工作時間短,推行的效果不太理想。到新紀元之後,又一直忙於組建新校和集團的具體工作,等局麵基本穩定下來後有機會繼續推行他的課程改革夢想時,他又選擇了重回寧波。到了華茂之後,鄭璧如終於下定了決心,這是自己的最後一次創業,無論如何一定要把這個夢寐以求的改革搞起來!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運作,華茂外國語學校小學部的各項工作都進入了穩步發展的軌道,呈現出了喜人的發展態勢。實行課程改革的時機已經到了!蟄伏在鄭璧如心頭的改革夢想終於似火山般再次噴發出來。從2002年起,課程改革在華茂外國語學校小學部全麵展開,每個周二和周五的下午,校園內就像是迎來了一個盛大的節日,近百個興趣小組打亂了年級和班級,由孩子們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參與活動。
改革成果漸漸顯現出來了,在繼續保持了原有的學習成績水平基礎上,一大批各有特長的學生開始脫穎而出。華茂少年地擲球隊作為全國第一支小學生隊參加浙江省第七屆地擲球成人組比賽,獲團體第四,雙打第三,從而成為國家級專業期刊《擲球運動》的封麵人物;校園劇《左手和右手》榮獲浙江省文藝彙演編劇和表演兩項金獎,被入選為全國七藝節會演節目;航模小組參加寧波市航模比賽獲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參賽小選手全部獲獎;足球隊小學生組獲寧波市冠軍;被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委會授牌為“全國書法教育實驗學校”……其中,四年級女生湯莉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在這個孩子身上,課程改革的成效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湯莉從小能唱會跳,特別富有表演天賦,但是她的這種天分一直都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學校實行活動課程之後,湯莉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歌舞興趣小組,短短幾個月時間,她就在興趣小組裏冒了出來。
湯莉的母親發現了女兒的這一特長之後非常興奮,當時剛好有一個由中國和法國兩國文化部牽頭組織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動即將在北京舉行,這位母親就專門請了北京的藝術指導和中央電視台的攝影師,打算為女兒出張專輯,送去參加這個國際文化交流的盛會。為此,鄭璧如給湯莉特批了一個學期的創作假期。
消息在學校裏傳開後,引來了大家的議論紛紛:一個小學生,到北京去拍攝專輯,究竟合不合適?文化課拉下了怎麼辦?
麵對大家的疑慮,鄭璧如力排眾議,不僅替湯莉同學保留了學額,免收當期的學費,而且還承諾,拉下的課程由老師無償幫助補上!
在鄭璧如的全力支持下,湯莉同學無憂無慮地跟著母親去了北京。經過北京外國語大學留學生的專業指導,湯莉拍成了我國首張兒童中英文藝術表演個人專輯DVD《我是中國娃娃》,在中法文化交流會上,這張充滿中國喜慶色彩的《我是中國娃娃》受到了廣泛的好評,湯莉不僅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兒童多才多藝的風采,她的名字也因此飄洋過海,為許多熱愛中國文化的法國友人所熟識。
有的人說,湯莉同學花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去拍攝這張專輯,有多大實際意義?對此,鄭璧如並不讚同,他引用了澳大利亞教育專家的一個教育觀點:“學習一項知識或技能,並不一定要成名成家,僅僅把這項知識技能當做一份愛好,也是人生的一項重要成果。”
是的,愛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很好,物理學家錢學森和政治家李嵐清的音樂造詣也都很深,你能說他們的愛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嗎?你能肯定他們的愛好對他們的成才是沒有作用的嗎?“我相信,湯莉同學的這段經曆,會成為她一生最美好的記憶,會對她今後的成長帶來積極的作用。”鄭璧如對此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