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7世紀西方哲學概念(2 / 3)

按照文德爾班的意見,沒有人文主義時代的思想解放,就沒有17世紀的科學成就;反之,沒有17世紀的科學成就,文藝複興運動也就沒有達到自己的邏輯目的。於是他說:“近代自然科學是人文主義的女兒。”而且這句話專門用了黑體字。

這個說法無疑是符合西方近代曆史的實際的,但應該補充的是:沒有科學的進步,例如沒有哥白尼的天文學研究成果,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學說也就缺少必要的依據——他腳下少了一塊巨大的基石;沒有17世紀理性主義哲學,則該時代的科學成就雖大,依然是一種不完整的曆史文化。本來人文主義哲學與科學成就就是不可分的,充其量隻是不同時期各有側重點而已。

但17世紀確實比15、16世紀深化了,深化也是分化,因分化而產生各自獨立於世的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分化也是深化,因深化而使這些哲學家、文學家和科學家打上了新的時代印記。

17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自然是牛頓力學,最偉大的人物自然是牛頓爵士。

牛頓力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劃時代的,全方位的,它不僅屬於西方,尤其屬於人類。哪裏有近代科學,那裏就有牛頓。

牛頓力學改變了曆史的進程,也改變了人類的曆史文化風貌。牛頓謙虛地自稱是有幸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但他實在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偉人。他的文化地位也是無可爭議的。美國一位作家將對人類曆史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挑出來,按他們的影響大小而排座次,牛頓排名第二,名次赫然排在基督耶穌、釋迦牟尼和孔夫子之前。

牛頓力學之到本世紀才遇到愛因斯坦的挑戰,於是有人牛頓力學已經過時。其實,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隻能證明牛頓力學的適用範圍是有特定空間的,卻不能全然取代牛頓力學的地位和作用。

牛頓是個科學巨人,巨人的出現因為有偉人群落給他作基礎。仿佛天上的繁星,一顆明星,不成光景,群星燦爛,方成氣象。17世紀及其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曆史時期內,完全可以稱為牛頓時代,但促成這時代來臨的卻絕非牛頓一人。一方麵是牛頓主導了時代,另一方麵,也是這時代造就了牛頓。他的科學成就,嚴格地說來,並非僅僅是他個人努力的結果,促成其成功的,至少有波蘭的哥白尼,意大利的伽裏略,瑞典的布拉赫和德國的刻卜勒。難怪英國科學史家沃爾夫要說:“共同促成牛頓綜合的5位主要思想家分屬5個不同國度,這是意味深長的。”

牛頓生也有幸。在他生前99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已經發表。那不過是星星之火,燃於千裏之外。但自此之後,百年之內,風起雲湧,勢如破竹,終於蔚為大觀。

17世紀不再是個人奮鬥的世紀。

17世紀是科學社團興起的世紀;是科學儀器大批湧現的世紀;又是各個自然學科全麵豐收的世紀。

講科學社團的興起,就有佛羅倫薩的西芒托學院、倫敦的皇家學院和巴黎的科學院。講科學儀器的大批湧現,就包括顯微鏡、望遠鏡、溫度計、沸點測定器、氣壓計、抽氣機、擺鍾,以及各種航海儀器等等;講各自然學科的全麵豐收,就包括數學、力學、物理學、氣象學、化學、地熱學、地理學、生物科學等專門學科都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可以說,處在這樣的時代,唯有牛頓這樣的科學巨匠才能名副其實成為學術界領袖;反過來講,也隻有這樣的時代,才能哺育出對人類科學作出空前貢獻的偉人牛頓。因此,將17世紀稱為科學時代也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除去科學成就,17世紀的另一個曆史性大事件,則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英國革命並不是資本主義文明的第一次成功的政治行動,早它半個世紀,荷蘭的資產階級革命已經成功。荷蘭雖然是個土地麵積很小,人口相對很少的國家,但它的革命的意義,卻不是國界可以限定的。它作為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對於歐洲特別是當時的西歐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而它本身也曾作為一塊資本主義文明的自由聖地,收留和保護了許多被自己祖國的當權者迫害而來的思想家與政治人物。

但是,畢竟荷蘭的革命不能和英國革命相提並論。英國革命是建立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也是最強大的國家基礎上的革命。它的意義自然非同小可。

資本主義文明的發展道路,是從小到大,從一個城市的成功,到一個國家的成功,又從一個國家的成功到一個強大國家的成功。而英國正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它的革命的成功,從根本上啟動了歐洲大陸的曆史性活動,從而也在新的曆史基礎上揭開了資本主義文明新的一頁。或許應該說,真正成熟的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7世紀開始的。所以17世紀,也可以稱之為革命的世紀。

但英國革命有它自己的獨特的文化風格。它雖然是一場成功的革命,卻不是一場政治性很強的革命,就如同下個世紀法國革命那般。它的核心問題雖然是政治問題,但英國人的政治卻又是和經濟利益結合最為緊密的一種政治。雖革命不忘利益分配,要政治更要法權,是英國人獨特的曆史文化。英國革命的基礎,首先在於它的經濟實力和科學進步。英國革命是一種漸進型的革命,因為在革命發生之前,就已經革過命了。現在革命的爆發不過是要使過去已經提出甚至已經存在的各項要求合法化罷了。英國革命反反複複40年,終於以“光榮革命”的形式結束。這並不表明英國人生性喜歡妥協,而是說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它的目的已經達到。英國革命的這種務實風格,對於英國以後的繁榮和強大,起了重要作用,對於後來美國革命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不同尋常的,這種影響本質上依然屬於曆史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