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常書鴻:失落的國寶(2)(2 / 3)

那一年,距離他“遇到”敦煌,已經過去了整整二十年。為了敦煌,他失去了光輝的前程、美麗的妻子、安穩的生活,甚至是名望和地位。從前那些跟他一起在法國留學的朋友已經成了業界的大人物,而他卻紮根於敦煌,享受著無邊的寂寞。

常書鴻不甘心。他失去了那麼多,如果再失去敦煌,他的生命將情何以堪!

1945年冬天,常書鴻變賣家產籌了一筆錢,攜兒帶女返回重慶求援。

可是,他曆盡艱辛回到重慶後,國府的大員們卻都“忙”得顧不上搭理他。經曆了這麼多,常書鴻已經習慣了。他沒有灰心,轉而聯絡了陳寅恪、梁思成、徐悲鴻等人,在報紙上寫文章,呼籲挽救瀕危的敦煌文化。

直到1946年5月,事情才出現了轉機。常書鴻輾轉聯絡到了中央研究院院長傅斯年,在他的支持下,敦煌藝術研究所以後可隸屬於中央研究院,一應困難都可解決。

常書鴻又回到了敦煌,並且囑咐女兒帶上鵝鴨,帶上花籽、波斯菊。敦煌需要一個全新的、更有活力的未來。

然後,又過了很久,在常書鴻幾乎以為自己被世界遺忘了的時候,1949年的第一個國慶過後,他意外地收到了一封發自北京的表揚電報。

他有些欣慰,卻沒有旁人想象中那般欣喜若狂。對很多事情,他已經看淡了。

1950年9月,鄭振鐸又發來急電,請常書鴻立即攜全部摹本和重要文物赴京,籌辦敦煌文物展覽。

1951年4月,敦煌文物展覽在午門隆重開幕。

梁思成和林徽因也來了。他們拖著病弱的身體,都有肺病,腰都壞了,卻還是辛苦地來到午門看展覽。相隔多年,他們又見麵了。都老了,滄桑了,身子和精力都不如從前了。可見麵的時候,還是很興奮、很高興,也很欣慰。

展覽很成功,影響很大。默默無聞了許多年,一經亮相,敦煌就驚豔了世人。

沒錯,沒有人看了敦煌會無動於衷。可是,沒有常書鴻,就沒有今天的莫高窟。

“書鴻,這些年你沒有白白受苦。”

坐在梁家的新客廳裏,梁思成看著兩鬢已有些斑白的老友痛惜地說道。相識的時候,他還是個風度翩翩的時髦青年。十多年過去了,他的臉上已寫滿了滄桑。

沉寂了許多年,別人終於正視他,甚至大肆地吹捧他。他卻早就習慣了沉默和低調,如同恒久肅穆的敦煌一樣,隻是淡淡地笑笑,回頭又把目光放在壁畫上。

至於別人怎麼說他,“敦煌事業的創始人”“敦煌事業的奠基者、開拓者”“敦煌的守護神”,那是別人的看法,他並不怎麼放在心上。

對他來說,他的榮耀是“守護”,而不是“神”。

但是,他喜歡跟他的老朋友梁思成和林徽因聊敦煌,因為他們真正懂得。

“我得跟上級領導反映一下,洞子裏沒有電,我們臨摹的時候一手拿蠟燭一手畫,跟耍雜技一樣,危險,也不容易出成果。”常書鴻捧著一杯熱茶跟老朋友絮絮地念叨,眼睛裏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欣喜。

這裏坐滿了他的老朋友們,都老了,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他原本以為再也見不到他們了,沒想到,他們又在北京重逢了。哦,有十多年了吧!不知道下次見麵會是什麼時候。

他微微地眯起這幾年視力越發下降的眼睛,思緒又回到了敦煌。

許多年後,有人問他:如果來生再到人世,你將選擇什麼職業?

常書鴻想了想,老老實實地回答說:“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轉生,但如果真的再一次重新來到這世界,我將還是常書鴻,我還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做完的工作。”

梁思成: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他是這個客廳的男主人。雖然沉默,卻永不失其風采氣度。即便妻子光彩流轉,即便每一個朋友都卓異出眾,即便情敵們強悍地『擠壓』了他情感的表達,他也依舊是一個光彩奪目、世無其二的梁思成。

這個客廳的繁華,既是因著女主人的魅力與好客,更是因著男主人的自信與包容。如果你不能記住,北京城會永遠記住這個為它痛哭的謙謙君子;如果你不能明白,那清風皓月、碧空白雲能明白他一生不變的情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