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玫瑰和麵包的嫁接——生意的特色何來(2 / 3)

這家名不見經傳的超市,開業後的第一招是廣發傳單,宣稱優惠大酬賓,特別突出雞蛋隻要兩塊錢一斤。

在當時的市場上,雞蛋的市場價格最低也要兩塊五一斤。這種優惠,對於善於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來說,無疑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好消息,她們還主動為超市當起了義務宣傳員,一傳十,十傳百,超市便在市民中有了物美價廉的口碑。

也許有人擔心,真的虧本了咋辦?其實,隻要仔細一想就會明白,由於是限量銷售,每人隻能買兩斤,即使每斤雞蛋虧5毛錢,每天就算賣出100斤,也才虧了不到100元。而每天超市門口擠滿了排隊買雞蛋的顧客,這無形之中就為它做了“廉價廣告”。這樣一來,又給超市增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顧客存有這樣的心理:這裏的雞蛋便宜,其他東西也可能比別處便宜,於是又帶動了其他商品的銷售。於是有不少人多跑路也要趕到該超市去購物。所以,這家超市雖然在雞蛋上做了“虧本生意”,但從整體上看,卻獲得了較大利潤,使超市的生意日漸紅火。

每一個店主都知道,虧本的買賣沒人做。但並不是每個店主都擁有黃金地段、廉價渠道這樣的好資本,因此如果虧本的生意讓自己撞上了,就不得不從虧本中尋求突破。就像案例中的超市,地處偏僻地段,生意肯定紅火不到哪裏去,然而,正是由於超市經營者懂得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來轉變局麵。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虧本買賣還是要做,因為它比全虧要好得多,而且說不定還能扭虧為盈。

實際上,該超市的營銷方式與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的“天天平價”之招有異曲同工之妙。

沃爾瑪公司起家時也不過是美國人山姆·沃爾頓在小鄉村開的一家小型零售折扣商店。短短幾十年間,沃爾瑪從鄉村走向城市,從北美走向全球,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業之一,其成功的奧秘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那句著名的“天天平價”的宗旨。

同樣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商家,這家宣揚“天天平價”的百貨超市,當然也不可能真的做“虧本的買賣”。沃爾瑪的秘密就在於:消費者畢竟不是帶著計算器與統計表的市場調研專業人士,他們不可能對於超市內每樣商品的每日價格都了如指掌,而承諾著“天天平價”的沃爾瑪,可沒有宣稱“樣樣商品天天平價”。

細心留意我們不難發現,沃爾瑪的商品總是輪番打折,今天食品大促銷,明天生活用品搞活動。事實上,它的所謂“天天平價”主要是針對那些顧客比較熟悉的商品、價格感知比較敏感的食品、日常消費品,在顧客心中樹立“平價”形象,以部分商品的低價招徠更多顧客,也能進一步推動正價商品的消費。長此以往,沃爾瑪“天天平價”的品牌早已深入人心,消費者並不會真的去每家商場對比價格,而是放心地走入沃爾瑪,購買他們認為“平價”的商品。

沃爾瑪當然不是不求利潤的慈善家,和我們每一個店鋪一樣,盈利也是這家店存在的最大意義。這家享譽全世界的零售巨鱷,天天平價或許讓自己的買賣“虧”了一時,然而,所帶來的品牌效果的影響,卻是長期的。如何能夠在既討好消費者的同時,又保證自己賺得一分不少?這是每一名店主需要長期思考的問題。

牛老板開著一家叫“福記西服”的縫紉店。經過20多年的經營,“福記西服”已經成為一家響當當的老招牌,在城裏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人眼紅“福記”的生意興隆,於是在旁邊開了幾家相似的裁縫店,但是沒人能搶走牛老板的風頭,“福記”照樣客源不斷,財源滾滾。許多人都對“福記”的長盛不衰感到好奇,認為牛老板一定有秘不示人的獨家經營策略。

牛老板每天都笑容滿麵,挺著啤酒肚,站在店門口盯著每個過客的西裝,上下打量。看到剪裁高明的,牛老板一定主動讚美:“這位先生,你的西服在哪兒做的?真高明!”遇到水平一般的剪裁,牛老板也很厚道,即使對方請他品評,他也隻是笑笑:“還不錯!還不錯!”牛老板就是這樣一個厚道的長者,看著並不像暗藏心機的狡詐商人,那他的生意為何這樣興隆呢?

事實上,“福記西服”的價錢並不便宜,式樣也不算新潮。在大家眼裏,牛老板人固然和藹,做生意卻總有點怪怪的。

譬如有人自己拿布料上門,請牛老板剪裁,料子太差的,牛老板一定拒收;顧客要求特別的花樣,牛老板也一般會拒絕。就因為這樣,推出去的生意還真不少。更怪的是,每個“福記西服”的員工,都跟牛老板有同樣的堅持,甚至出去開了分店,仍然秉持牛老板的原則。據說,牛老板有一件非常珍貴的“鎮店之寶”,讓看過的人都成了“怪原則”的忠實信徒。

其實那件“鎮店之寶”隻是一件西服上裝。“這是我早年在××城開業時做的。”牛老板總是指著那件西服說,“有一天來了一位顧客,拿著料子,要我為他剪裁,我一看布料,說:‘這料子太差了,隻怕不值得吧?’顧客回答:‘你隻管賺工錢就成了,管什麼料子?’我心想也對,就接了。”牛老板解開那件西服的扣子,歎口氣,“接著,那顧客又要我把扣子和扣眼縫成不一樣高。我笑說,‘那不是太滑稽了嗎?’顧客還是那句話:‘你照做,隻管賺工錢就成了!’我再想,隻要他給錢,有什麼問題呢?就答應了。”

牛老板繼續講故事,語氣卻更加低沉,“沒多久,對門開了一家西服店把我的生意全搶了。隻要有客人去,那店老板就會拿出一件西服給他看,讓對方摸摸布料,看看扣子,再翻翻領子裏釘的商標,那是我的商標啊!”

停了半晌,牛老板舉起手上的西裝:“我不得不關門大吉了。臨走,我到對麵那家店,拜訪了他們老板,正是來我這兒做西裝的那個客人。我說:‘我要走了,再也不回××城混了,唯一的請求是,能不能允許我買回自己做的那件西裝?’他給了,就是我現在手裏這件。末了,他對我說:‘年輕人,錢固然重要,原則卻更重要啊!’”

幾十年來,這件西服一直掛在“福記”的櫃子裏,每個店員打開櫃門拿東西時都能看到。

牛老板因為吃過一次大虧,所以終生記著一個教訓:原則比錢重要。貪圖眼前的蠅頭小利,最終卻砸了長遠的招牌。店鋪雖小,也要有品牌意識。牛老板吃虧之後,一直堅守“福記”的獨特經營原則,不做劣等料子,不做特別花樣。雖然推掉了一些生意,但是漸漸地,“福記”良好的名聲傳播開去,自然不愁客源。

在企業營銷中,大多數的企業已經達成共識,營銷的最高境界是品牌經營。因為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往往比較的就是品牌。事實上,小店經營中也是一樣。

小店的品牌或許不像大型企業一樣,要以“席卷全球”的大手筆將宣傳做到人所共知,但小店也需要在一定範圍內建立口碑,並且,在這一小範圍內的品牌影響,或許會比大企業的品牌影響更為重要。正如牛老板的小店一旦在××城損壞了名譽之後,由於口口相傳的巨大口碑效應,牛老板的服裝店在當地已經無法生存,不得不另辟市場。

品牌是產品競爭的有力武器。一個好的品牌是提高產品聲望、擴大產品銷路的“開路先鋒”。同時,品牌也有助於產品促銷,消費者總是更容易接受已獲取良好聲譽的品牌。因此,好的品牌本身就是一筆無形資產,具有很高的價值。

一個聰明的經營者,就應該為長遠利益而堅守原則。品牌打造是一個“放長線釣大魚”的過程,切不可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要看到今天、明天、後天,更要看到明年、後年,乃至十年、二十年。小店老板在經營過程中,必須注意維護自身品牌的影響力,切不能因貪一時小利而砸了自己的招牌。

世界一流推銷大師金克拉在銷售他的產品時,總是會準備好兩張紙。而就是這兩張紙,卻是金克拉成功的最大奧秘。

金克拉手上的一張紙上,滿滿當當地寫著許多人的名字和別的東西;另一張紙則是一張完全的白紙。這樣的兩張紙有什麼用呢?

原來,那張有字的紙是他曾經的顧客的推薦詞或推薦信,當有顧客對他的產品不感興趣或是拒絕接受時,他會說:“××先生/女士,您認識傑克先生吧?您認識傑克先生的字跡吧?他也是我們的顧客,他用了我們的產品很滿意,他希望他的朋友也享有這份滿意。您不會認為這些人購買我們的產品是件錯誤的事情,是吧?”

“您不會介意也把您的名字加入他們的行列中去吧?”

有了這個推薦詞,金克拉一般會取得戲劇性的效果。

那麼,另一張白紙是做什麼用的呢?

當成功地銷售一套產品之後,金克拉會拿出一張白紙,說:“××先生/女士,您覺得在您的朋友當中,還有哪幾位可能需要我的產品?”

“請您介紹幾個您的朋友讓我認識,以便使他們也享受到與您一樣的優質服務。”然後把紙遞過去。85%的情況下,顧客會為金克拉推薦2~3個新顧客。而金克拉就通過這張紙上寶貴的“數據庫”資源,獲得這些人的聯係電話,與他們聯係,介紹自己的產品。

金克拉采用了很聰明的營銷手段獲得顧客。其實說白了,金克拉就是借助了某幾個顧客的人脈影響力,從而擴散自己的顧客群。正如美國著名推銷員吉拉德在商戰中總結出了“250定律”,我們在進行經營過程中,始終不能忽視的是我們現有顧客的影響力。

吉拉德的“250定律”來自他的銷售實踐。曾經有一位殯儀業主向吉拉德購買了一輛汽車。成交後,吉拉德問他每次來參加葬禮的平均人數是多少,業主回答說:“差不多是250人。”

又有一天,吉拉德和太太去參加一位朋友家人的婚禮,婚禮是在一個禮堂舉行的。當碰到禮堂的主人時,吉拉德又向他打聽每次婚禮有多少客人,那人告訴他:“新娘方麵大概有250人,新郎方麵大概也有250人。”這一連串的250人,使吉拉德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每一個人都有許許多多的熟人、朋友,甚至遠遠超過了250人這一數字。事實上,250隻不過是一個平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