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賣的要比買的精——店主的市場調研(1 / 3)

商人沒有所謂景氣不景氣。無論情況如何,非賺錢不可。

每天的報紙廣告至少要看一遍。不知道顧客訂購的新產品是什麼,是商人的恥辱。

——生意名言

一些店主在給顧客推介產品時,還沒弄清楚顧客的需求,就迫不及待地展開演說,把自己想象中的顧客需求當成顧客的需求,一味地慷慨陳詞,這樣不僅容易招致顧客反感,也是銷售失敗的重要原因。

阿傑的書店剛開業不久,生意很是冷清,所以他非常著急。一看到顧客進來就趕緊很熱情地給顧客推介他店內的圖書,但還是一本都沒賣出去,這讓他更加著急。

這時,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孩子來逛書店,阿傑在心裏打打氣之後又上去向她推介一本百科讀物。

顧客:“這套百科全書有些什麼特點?”

阿傑:“這套書的裝幀是一流的,整套都是這種真皮套封燙金字的裝幀,擺在您的書架上非常好看。”

顧客:“裏麵有些什麼內容?”

阿傑:“本書內容按字母順序編排,這樣便於資料查找。每幅圖片都很漂亮逼真。”

顧客:“我能想象得出,不過我想知道的是……”

阿傑:“我知道您想說什麼!本書內容包羅萬象,有了這套書您就如同有了一套地圖集,而且還是附有詳盡地形圖的地圖集。這對你們一定大有用處。”

顧客:“我是為孩子買的,讓他從現在開始學習一些東西。”

阿傑:“哦,原來是這樣。這套書很適合小孩子的。它有帶鎖的玻璃門書箱,這樣您的孩子就不會將它弄髒,小書箱是隨書送的。我可以給您開單並送上門了嗎?”

顧客:“哦,我考慮考慮。你能不能找出其中的某部分比如文學部分,讓我們了解一下其中的內容?”

阿傑:“本周內有一次特別的優惠抽獎活動,現在買說不定能中獎。”

顧客:“我恐怕不需要了。”

從他們的對話之中我們可以看出,阿傑雖然熱情可嘉,但是在回答顧客提出的問題時牛頭不對馬嘴,顧客問的是東,他回答的卻是西。他喋喋不休地說,太以自我為中心,好像他需要的就是客戶需要的。他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對產品進行理解,然後強加於客戶,讓客戶感覺:這樣的書是你需要的,而不是我需要的。他失敗的原因就是沒有切合實際地去考慮顧客的真實需求。

所以店主在給顧客推介商品的時候,不要一上來就慷慨陳詞,而是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去了解顧客的真正需求,對顧客需求的理解應該做到完全、清楚和證實,然後有針對性地對產品進行介紹。

我們常在生活中聽到“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同一種商品,也可能隨著時間的不同,消費者對其的偏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價值,發生不同的改變。

一個小夥子細心經營著一個很大的玫瑰園,他幾乎傾注了所有的精力,科學地按時澆水,定期施肥。因此,玫瑰園的玫瑰長勢很好,玫瑰品種齊全,五顏六色,有紅、黃、綠、紫、白,煞是好看。小夥子定期到集市上去賣玫瑰,喜歡玫瑰的人都喜歡在這裏買,因為他的玫瑰不僅鮮豔漂亮,而且從不漫天要價,每株玫瑰的價格在1~2元之間。

令人驚詫的是,不知什麼時候,小夥子的玫瑰園裏竟然長出了一些黑玫瑰。小夥子發現了這些黑玫瑰,差點慌了神,這下肯定沒人買它,誰會要黑玫瑰呢!但是小夥子還是舍不得毀掉,想著讓黑玫瑰在玫瑰園裏點綴一下,也是一個特色。

後來,一位植物學家聽說了小夥子的黑玫瑰,驚喜地叫起來:“黑玫瑰!這是曠世稀有的品種!”植物學家為了研究黑玫瑰,保存和繁衍這個珍貴品種,願意高價購買小夥子的黑玫瑰。植物學家出價10元/株訂購小夥子的黑玫瑰,小夥子欣然接受,他沒想到,黑玫瑰竟然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財富,遠遠超過了他的預期收入。

後來,當人們知道了黑玫瑰是曠世稀品後,爭相購買,小夥子種的黑玫瑰漸漸比其他玫瑰還要多,占了玫瑰園的一半。

最初小夥子認為黑玫瑰顏色不合人們的偏好,因而沒有將黑玫瑰作為自己的盈利產品。但是,當植物學家發現黑玫瑰的稀有價值後,黑玫瑰的身價也隨之一路飆升,人們對各色玫瑰的偏好也發生了改變。

這個故事說明,人的偏好會發生改變,同時,消費者的偏好對於市場和商品有很大的決定作用。聰明的店主應當敏銳地捕捉到消費者的偏好變化,將最受歡迎的產品作為自己的主打,最大限度地獲得利潤。反過來看,黑玫瑰引發了新的流行,告訴我們,要主動引入新產品,創造消費者的偏好。

銷售就是對消費者“投其所好”的過程。店主非常有必要知道目標消費人群的偏好,同時緊密關注他們的偏好變化。通常來說,影響人的偏好改變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項。

1. 原有的偏好習慣

由於消費者行為方式的定型化,經常消費某種商品,會習慣性地采取某種消費方式,就會使消費者心理產生一種定向的結果,即:路徑依賴。

2. 身體條件的變化

一個人身體條件的改變將直接影響其效用偏好結構的改變,如有的人得了肝病,則原來飲酒、吸煙的偏好將會隨之改變。

3. 工作環境的變化

不同的行業必然具有不同的環境和作息習慣,一個人的效用偏好結構也會隨之變化,以適應新情況。如常常加夜班的白領可能會偏好咖啡、方便麵,而工作較為輕鬆的公務員可能不會對此有偏好。

4. 社會環境影響

主要指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及社會潮流、主流文化對一個人效用偏好結構的改變所產生的作用。例如,一個廣州人到哈爾濱定居,其效用偏好結構肯定會發生變化。同樣,由於社會潮流不斷變化,即使一個人處在同一城市中,他也會為了適應形勢和潮流而不斷改變自己的效用偏好結構。

認識到不同消費者的偏好變化後,店主可以科學地指導自己店麵的銷售工作,使所售物品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偏好需求,從而贏得消費市場。

在進行銷售的過程中,與顧客交流時所要取得的首要信息就是顧客的需求,從而迅速揣測與該顧客達成交易的可能性。在麵對這一問題時,不少店主常常習慣於憑借自己的經驗主觀判斷我們所麵對的店主,最終卻可能因錯誤地判斷客戶的需求與偏好,而喪失交易機會。

江南是一個美麗的女孩子,剛在鬧市區開了一間精品店。有一天,一位穿著十分時尚的女孩看中了江南店裏的一條精美的銀項鏈,就問江南:“戴這款項鏈的人多嗎?”江南聽後興奮不已,心想成交了,就脫口而出:“當然多了!”。顧客又問:“有多少?”江南立即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多得很,你沒發現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嗎?大街上有很多女孩子都戴著這款項鏈……”還沒等江南講完,顧客已經一臉失望地告訴她:“太可惜了,我喜歡獨一無二的產品。”江南一下子就後悔了。這就是不合適的提問帶來的負麵效果。

其實,當顧客問江南“戴這款項鏈的人多嗎”的時候,江南就應該盡量回避顧客問話中這種帶有傾向性誤導的問題。例如,她可以做這樣的探視性提問:“您為什麼會關心這個問題呢?”這時候如果顧客回答:“我喜歡獨一無二的產品。”那麼,江南可以順著台階上樓梯了,就可以根據顧客的需求來談這款項鏈的獨特性。

所以,店主們在回答顧客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巧妙,要學會用恰當的提問來捕獲關於顧客需求的準確信息。這樣才能靈活處理問題,采取相應辦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