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要比顧客更懂顧客——店主的消費者心理學(1 / 3)

不可一直盯著顧客,不可糾纏囉嗦。

隻花一元錢的顧客,比花一百元的顧客,對生意的興隆更具有根本性的影響力。

不要強迫推銷。不是賣顧客喜歡的東西,而是賣對顧客有益的東西。

遇見顧客前來退換貨物時,態度要比原先出售時更和氣。

即使贈品隻是一張紙,顧客也是高興的。如果沒有贈品,就贈送“笑容”。

兒童是福神。對攜帶小孩的顧客,或被派來購物的小孩,要特別照顧。

——生意名言

很多店主在做生意的時候,都非常的“老實”。顧客想要什麼就賣什麼給他,並將之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習慣。可是另外少數的店主,卻在有意識地用換位思考的方式悄悄地挖掘顧客的潛在需求,激發出顧客更多的購買意向。

大林到南京旅遊,一天,當他在服裝店裏選定一條價值100元的領帶,準備付款時,店主問他:“您打算穿什麼樣的西服來配這條領帶呢?”

“我想穿我那件藏青色西服應該很合適。”大林回答說。

“先生,我這兒有一種漂亮的領帶正好配您的藏青色西服。”說著,他就抽出了兩條標價為150元的領帶。

“的確很適合,也很好看。”大林點著頭說,並且把領帶收了起來。

“再看一看與這些領帶相配的襯衣怎麼樣?”

“我想買一些白色襯衣,可我剛才在那兒卻沒有找到。”大林指著另一個櫃台說。

“那是因為您沒有找對地方,辦事要找對人,買東西要找對產品,您說是嗎?您穿多大號的襯衣?”

還沒有等大林反應過來,店主已經拿出了4件白色襯衣,單價為200元。“先生,感覺一下質地,很不錯的,是吧?”

“哦,我的確很想買一些襯衣,但我隻想買3件。”

你在這家服裝店裏發生了什麼事嗎?原本隻是想買一條100元領帶的大林,在這家服裝店店主的精心“伺候”下,100元的生意變成了752元的交易,足足是大林預期購買金額的7.5倍!更為驚人的是,大林提出過異議嗎?沒有。結果是大林心滿意足地離開了商場,而店家也樂得賺了一大筆,可謂皆大歡喜。

其實,很多時候,潛在顧客可能並沒有感覺到自己的需要。而案例中的店主最聰明的一點就是,不斷地順藤摸瓜挖掘出顧客的很多潛在需求,並能讓顧客感覺到滿意——這不是“忽悠”,而是在對顧客心理有把握的基礎上不斷地喚醒他的潛在需求。

當然,每個顧客的心理需求和特征都是不一樣的。隻有吃透了顧客的心理,並進行換位思考,才能真正把需求送到顧客的心坎裏,把鈔票裝到自己的口袋裏。一般來講,我們在經營過程中需要了解顧客常見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

1. 求實心理

以追求商品的實際使用價值為主要特征。在這種動機驅使下,他們選購商品時特別注意商品的功能、質量和實際效用,而不會強調商品的品牌、包裝等非實用價值。對於這種顧客,我們應該讓顧客對商品質量、信譽和實用性等方麵有一個踏實的安全感,覺得你這個商品比較靠譜,對他非常適合。

2. 求廉心理

幾乎大多數顧客都會追求物美價廉的商品。而在實際上,真正物美價廉幾乎是不存在的,都是心理感覺上的物美價廉。這就要求店主在麵對求廉心理顧客的時候,想盡一切辦法讓他覺得便宜,比如,給他一個小小的折扣,或者給他一個精美的贈品,這會讓顧客十分高興並願意購買你的商品。

3. 求美心理

求美心理的顧客講求的是心理上的賞心悅目,在商品的造型、色彩、包裝方麵注重藝術欣賞價值,以及對環境的美化作用,而對商品本身的實用價值往往會退讓一步。這類顧客很多都是追求品位或者唯美主義者,店主要迎合他們的審美,以獨特的眼光幫助他們淘出他們最傾心的商品。

4. 求名心理

這類顧客追求名牌,甚至在購買商品的時候幾乎不考慮價格,非名牌不買。持這種心理的顧客對自己的審美欠缺安全感,對非名牌的商品也欠缺安全感。他們一方麵對名牌有一種安全感和信賴感,對名牌商品的質量完全信得過;另一方麵他們也通過名牌來彰顯自己的身份,炫耀自己,並在其中獲得滿足。針對這種類型的客戶,就要求店主的商品一定要迎合顧客對於名牌的需求。

5. 求新心理

這類顧客以追求商品的時尚、新穎、奇特為主要傾向。他們一般都有很重的好奇心理,喜歡獵奇,喜歡追求時尚潮流,喜歡標新立異,不喜歡雷同。這類顧客的錢是很好賺的,因為他們並不注重商品的價格和實用性。隻要店主的商品能足夠吸引他們的眼球,那麼銀子就會嘩啦啦地流入店主的錢袋子裏。

6. 求便心理

這類顧客要麼十分懶惰,要麼時間太緊,要麼就是追求效率,他們對商品本身通常不會太挑剔,但是絕對不能容忍煩瑣的手續和長時間的等候,也不喜歡降價,直奔迅速完成交易這個主題。在麵對這類顧客的時候,店主就不能磨磨蹭蹭的,要跟得上顧客速戰速決的心理需求。當然,因為簡單,這類顧客也是很好賺錢的。

7. 疑慮心理

這類顧客在作出決定時會有恐懼感,害怕購買後會出現後悔、懷疑、不安等不好的心理壓力,並且他們在買了之後也的確會後悔,特別是那些價錢很高的商品更是追悔莫及。這類優柔寡斷、遊離不定的顧客是最難對付的。店主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讓他們產生堅定的信心,增加他們對商品的滿意度,並巧妙地促使他們一錘定音作出購買決定。

8. 安全心理

這類顧客很缺乏安全感,他們總是把安全保障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像食品、藥品、洗滌用品、衛生用品、電器用品和交通工具等,在他們看來是絕對不能出現任何問題的。他們非常重視食品的保鮮期,藥品的副作用,洗滌用品的化學反應,電器用具的安全現象等。所以店主除了在產品的質量安全方麵要有硬性保障,還要對他們進行明確解說甚至承諾,促使他們下決心購買。

9. 從眾心理

這類顧客與那種特別有底氣、特別有主見的顧客剛好相反,他們沒什麼主見,他們的購買行為容易受到群體的引導或壓力,喜歡跟大多數人一樣。比如,購物的時候喜歡到人多的門店,買東西的時候喜歡買大家都喜歡買的東西。在麵對這類顧客的時候,最好通過各種方式暗示這是大家都信賴的產品。

經研究發現,在銷售過程中,顧客不僅僅隻有一種心理傾向,有時有兩種或兩種以上,但是在多種需求心理傾向中總有一種起主導作用。所以,銷售員在接待顧客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揣摩顧客的需求心理傾向,盡量滿足其心理需求,促進商品交易圓滿達成。

開小店的店主大多數都有這樣的心得:女性消費群體是最具有消費主動性且最無理性的一類消費者。女性消費者大都情感豐富細膩,心境變化激烈,喜歡幻想,雖然也喜歡精打細算,但同時她們的購買動機中又帶有很強烈的感性色彩。當她們產生購物衝動的時候,不管價格有多麼的咋舌,她們都有可能立即掏錢購買。

一日,一對情侶逛街。原本,男友隻是想陪女友散散心,沒想到……

女友進入一家服飾店,先看到一件吊帶小裙,標價1 000元。

女友:“親愛的,你對我的愛是不是無價的?”

男友:“真愛無價。”

女友:“那……這件,我特別喜歡,買了吧。”

男友立刻去付賬。

這時,店主對女友說:“小姐,我們這裏還有外套小衫,靴子高跟鞋,可以同您的裙子搭配,非常時尚,要不您看看?”

女友被說動,一一試穿,感覺不錯。

見男友回來,接著說:“親愛的,你對我的愛是不是無價的?”

男友:“那還用說,真愛無價。”

女友:“那……你看這些和我的衣服很搭配的,也買了吧。”男友再去付賬,消費掉3 000元。

店主又走過來說:“小姐,您身材這麼好,我們這裏剛好有一批上等的冬裝,既漂亮又實惠,不過是上個季節的高檔品,全打四折甩賣。你要不要也看看?”

男友:“大夏天,買什麼冬裝?”

女友未表態,隨店主進了屋,看到很多名牌冬裝,愛不釋手。拿了四五套,衝出來對男友說:“親愛的,你對我的愛是不是無價的?”

男友一看女友的架勢,非常尷尬,不得不接著刷卡。

沒想到,卡刷到一半,刷爆了。男友看著女友,哭笑不得地說:“親愛的,這回真成無價的了!”

相對於男性來說,女性在購物方麵是最沒理性的。故事中的這個女友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代表,喜歡什麼東西就一定會想著要得到,一衝動就不顧後果。而這種情況大多數女性都有過。據一項科學調查顯示,90%的18~35歲的女性都有過非理性消費行為,她們總是有很多的消費理由,甚至,非理性消費占女性消費支出五分之一以上。她們在進入店鋪之前可能已經做了周密的購物計劃,但是卻常常買回不少自己喜歡但卻並不實用、甚至根本用不上的商品。

據統計,有50%以上的女性在發了工資後會增加逛街的次數,40%以上的女性在極端情緒下(心情不好或者心情非常好的情況),增加逛街次數。其發生幾率同男性去喝酒(開心時和不開心時)的幾率幾乎相同。可見,購物消費是女性緩解壓力、平衡情緒的方法,不論花多少錢,隻要能調整好心情,80%左右的人都認為值得。

此外,女性的敏感情緒還容易受到人為氣氛的影響,如受到打折、促銷等因素的影響。據專家針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地18~35歲青年女性的調查顯示:因打折優惠影響而購買不需要物品的女性超過50%,因商店內的時尚氣氛和現場展銷而消費的女性超過40%,因受到促銷人員誘導而不當消費的女性超過50%。另外,女性在選擇物品時,態度更傾向於猶豫和動搖,形成過度消費。尤其在麵對眾多種類的商品時。

女性的這種非理性消費,對店主們的銷售是最為有利的。針對她們的消費特點,店主們可以通過擺放豐盈的商品、打折促銷、營造店內時尚氛圍、巧妙勾動她們衝動消費的心弦等方式引誘她們衝動消費。

王建經營了一個賣手機的小店,每天都接待很多的客人。他發現,人們認為最難相處的內向型客人往往是流失最多的客人。因為內向型的人一般都比較敏感,非常在乎別人怎麼看待自己,自己會不會說錯話,並為之緊張,為之敏感,用冷漠將自己封閉在孤獨的小世界裏。但是如果你能用真誠打動他,進入他的內心世界,那他可能比那些外向型的人更好做生意。

有一天,一位先生來店裏看手機,很多當班的櫃台銷售員都主動跟他打招呼,熱情地詢問對方需要什麼樣的手機。每一次被詢問,這位先生都隻是說自己隨便看看,到每個櫃台前都是匆匆地瀏覽一下就迅速離開了。麵對銷售員的熱情詢問,這位先生顯得有些窘迫,臉漲得通紅,轉了兩圈,覺得沒有適合自己的手機,就準備離開了。

這時王建根據經驗,判斷出該顧客是一個比較內向靦腆的人,並且根據觀察,王建斷定客戶心中肯定已經確定了某一品牌的手機,隻是由於款式或者價格等原因,或者是由於被剛才那些銷售員的輪番“轟炸”,有些不知所措而一時失去了主意。

於是,王建很友好地把客戶請到自己的櫃台前,他溫和地說:“先生,您是不是看上某款手機,但覺得價格方麵不是很合適,如果您喜歡,價格可以給您適當的優惠,先到這邊來坐吧,這邊比較安靜,咱再聊聊!”客戶果然很順從,王建請他坐下,與他聊起天來。

王建開始並沒有直接銷售手機,而是用閑聊的方式說起自己曾經在買手機時,因為不善言辭而出醜的事。他說自己是個比較內向的人,開店這幾年變化挺大。與客戶聊了一些這樣的話題以後,客戶顯然對他產生了一定的信任感,於是在不知不覺中主動向王建透露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王建適時地給他推薦了一款適當的機型,並且在價格上也作出了一定的讓步,給客戶一定的實惠,同時王建還給客戶留了自己的電話,保證手機沒有質量問題。最後,客戶終於放心地購買了自己想要的手機。

可以說,王建是非常有經驗的,通過旁觀就對顧客的性格了若指掌。他很明白,內向的顧客並非是難以溝通的,他們隻是不善表達,用冷漠來保護自己脆弱的自尊。他們可能已經看中了某一商品,但卻在價格上有些心疼,更害怕別人會說他買不起好貨而默默走開。讓這類客戶在無聲無息中離開,對於店主來說實在是一大筆損失。因為隻要你像王建一樣肯坐下來很溫情地幫他消除顧慮,讓他感覺到善意和安全,他也會對你表達出善意,信任你,甚至依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