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通道,各有其優缺點。
在傳輸方麵采用光纖維和電纜通道能大大擴展所傳輸信息的範圍。
毫無疑問,這樣的光纖維和電纜通道,很快就出現於母船和各種深度的潛水器之間的通信聯絡,這也適用於潛水器上裝有獨立電源的情況。
采用水聲通道和水下激光通道不需要纜索,這就可提高具有自備電源的水下機器人的活動功能。
但是水聲通道的頻道狹窄,而且這種通道高頻時信號衰減嚴重。
由於光束散射和水中吸收的厲害,故借助激光在水下傳輸信息也較難解決。
這些缺陷都使這兩種通道難於在大深度應用。
隨著全數字式通信網絡和全球定位係統(GPS)的發展,上述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
此外,由於潛水機器人在水底作業時,周圍環境被攪動得很混濁,這就需要研製高質量的具有立體圖像和立體聲的電視係統。
諸如此類的問題還不少。
至於水下機器人的電能來源,母船通過電纜供電是最簡便的方法,但由於供電電纜輸送電流時對電信號傳導有幹擾,再加上深水作業時,電纜太長,拉緊,穩定、移動都很困難,所以,要實現潛水機器人的電源自給,使潛水機器人有更大的行動“自由”。
要給潛水機器人自身配備強大的電源,就要研製功率大、體積小的獨立電源。
這種獨立電源中最有希望的,是利用海水作電解質的化學電源。
(三)高度自給:自主式潛水機器人自主式潛水機器人包括兩組計算機回路控製係統:一組裝於潛水機器人“身”上,一組裝於母船上。
潛水機器人能獨立完成潛水作業的單個操作程序,並反映給在母船上操縱它的人,同時要求操縱人給予“指導”。
進入90年代,潛水機器人已從測試控製發展到對話控製方式。
遙控操縱人員和潛水機器人可以直接“對話”,隨時“交換意見”。
這種對話控製方式的實現,潛水機器人可自動執行一切操作要求,而操作人員則隻需觀察情況,指示潛水機器人應該做些什麼。
這就要求潛水機器人必須具備一整套完善的傳感器,包括:觸覺傳感器、受力傳感器、位置傳感器和視覺傳感器等。
這些傳感器還應是實現微型化的和高靈敏度、高分辨率的。
目前,已出現有高度自給能力的遠距離遙控自主潛水機器人。
這種潛水機器人可完成水下較複雜的作業任務。
到21世紀初,新一代智能潛水機器人的出現,將完全能夠按照人類的意願,完成越來越複雜的水下作業任務。
有了“服從命令聽指揮”而又本領非凡的智能潛水機器人,人類在征服海洋的進程中,將會步一步攻占海底龍宮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