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深信自己的邏輯。假若一個女子說,男人都不是好東西。那麼,她親近的男子一定都不是好東西。因為,她會愛上“男人都不是好東西”這個斷言,如若她遇到一個“好男人”,她的世界就會有顛覆的危險,她的內心就會有失控的感覺。於是,為了避免這種失控感,她要麼遠離好男人,要麼會把好男人變成壞男人。
對威爾而言,他的一個斷言是“我隻是一個玩具”。他的聰明可以給別人的生活帶來些樂子,但隻要他出現一些“壞我”,一個親密關係會立即結束,對方會毫不猶豫地拋棄他。他過去的人生經驗一再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當治療、愛情和事業都抵達一個高潮時,他內心的鬥爭也就抵達了一個最嚴重的危機:是固守自己已有的邏輯,還是冒險接納新的邏輯?
不幸的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堅持自己固有的邏輯。於是,人生就隻是一個輪回。
有意思的是,化解這個危機的是他的死黨查克,這也是影片感人至深的一個情節。在建築工地上休息時,威爾說,他覺得整天這樣做體力活也不錯,他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在將來一起玩耍和生活。
沒料到,查克卻對他說,如果我們50歲時,你還和我在一起,我會殺死你。
這令威爾非常震驚,也許比麵對西恩時還要震驚,因為他覺得,他和查克是如此好的朋友,他們在一起的時光是他們都很享受的。
但查克告訴他,他每天最幸福的時候隻有10秒,就是每天他去威爾家接他出來時。每次,他都想象,這次見不到威爾了,那意味著威爾到了能施展他才華的地方。然而,每次他都能見到威爾開門,這種幸福感便消失了。
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環。看上去,我們每個人都限製了自己,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痛苦中。但是,我們之所以陷在這種痛苦中而不能自拔,是因為這種表麵上的痛苦其實有著極大的好處。我們之所以離不開痛苦,是因為舍不得這種好處。
威爾之所以自甘墮落,之所以浪費才華,無比重要的原因是,他通過這樣的方式贏得了友誼,而他和查克等3名死黨的友誼,是他多年以來在這個世界上僅有的支持。
關係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關係。我們常講自我價值感,其實我們追求的並不是孤獨的價值感,而是關係中的價值感。
在《心靈捕手》這部影片中,愛情是迷人的,心理治療的過程更迷人,但威爾無意中最看重的,恰恰是和查克這些問題青年的友誼,因為這是他多年以來僅有的認可他、接納他的關係。西恩懂得這一點,所以當藍勃說威爾的朋友是“智障”時,他憤怒地為威爾辯護。
所以,當查克也對他說,你走吧,我渴望你順應你的天才時,威爾真正解脫了。前麵有愛情、事業等美好而正確的生活等著他,後麵則是多年死黨的督促、逼迫和容納,那麼威爾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
這不是你的錯
影片最後一個高潮,是威爾終於又來到了西恩的治療室,而西恩拿著威爾的卷宗—那上麵有他的種種問題和受虐經曆,對他一遍又一遍地說:“這不是你的錯。”
西恩第一次這樣說時,威爾說:“我知道。”
但是,威爾並不知道,他隻是口頭上知道而已。所以,西恩繼續說。
威爾驚訝了,他看上去甚至討厭西恩這樣說,所以說:“你不要戲弄我。”
但西恩繼續說:“這不是你的錯。”
終於,威爾的防線徹底崩潰了,他撲在西恩的身上,緊緊抱著西恩,像嬰兒一樣痛哭。
這種擁抱,有著極大的象征意義,意味著威爾終於第一次真正信任了好的關係。
影片的最後,是威爾駕駛著查克等死黨送給他的破車,奔向加州,去找史凱蘭。
這是一部非常棒的影片,無論是治療過程,還是對威爾內心的理解,都非常有深度而且真實。威爾和西恩的扮演者也有極佳的表演。憑借這些因素,這部影片獲得了1998年奧斯卡獎的最佳配角獎(給西恩的扮演者,羅賓·威廉姆斯)和最佳原創劇本獎(給威爾的扮演者馬特·達蒙和查克的扮演者本·阿弗萊克),並獲得了其他多項大獎。
不過,作為心理學工作者,我還想說,這部影片中有太多的戲劇色彩。導演給了威爾太多的支持性因素,譬如他的天分、愛情、卓越的心理醫生和極講義氣的死黨,而在現實生活中,同時獲得這些因素非常不容易,尤其是查克的那番話,我很少在現實生活中見到。
甚至,在這一點上事情總是相反的。當我們想脫離舊的邏輯而奔向新的人生時,那些與我們舊的邏輯捆綁在一起的人,很容易產生恐懼,並有意無意地使用各種方式來阻攔我們的改變。
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若想有真的改變,需要比威爾拿出更多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