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輕的時候,很想改變這個係統,我想抗爭,不惜代價做到最好。但是這裏讓一步、那裏讓一步,最後陷入到這個遊戲中。然後我意識到,我想改變的這個係統,卻改變了我。
—電影《守法公民》中的檢察官尼克
尼克·賴斯,美國費城一名檢察官,他以自己的工作為傲,因為,他的案子定罪率高達96%。
這就是說,被他起訴的嫌疑犯,最後有96%被判有罪而得到懲罰。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但是,他的一個“保護對象”克萊德·謝爾頓,卻決定報複尼克。
不,準確說來不是報複尼克,而是將費城的司法體係這個“腐朽的聖殿”摧毀給尼克看。
這是好萊塢心理驚悚片《守法公民》所講述的故事。
《守法公民》的編劇中有經典名片《肖申克的救贖》的導演,也是尼克的扮演者傑米·福克斯—他是多才多藝的奧斯卡影帝。克萊德的扮演者也是《300勇士》的男主角,其陣容可謂強大。
不過,這部影片最吸引我的,還是一環緊扣一環的故事中的寓意。
屈從命運,然後轉嫁命運
克萊德的命運淒慘至極。本來,他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但匪徒達比和阿米襲擊了他的家。他被刺傷並被捆綁,而他摯愛的妻女,則被達比當著他的麵奸殺。
達比有意不殺克萊德,並在製服克萊德時對他說:
“你不能反抗命運。”
達比要的不是克萊德的財物,他要的是給克萊德製造一種感覺—“你不能反抗命運”。
這是典型的投射,達比自己內心深處有一種感覺,就是“我不能反抗命運”。他無法忍受這種感覺,所以尋找機會將這種感覺投射出去。他不能反抗他的命運,但他可以將他的命運轉嫁給別人。
尼克聰明、執著且認真,他知道達比是什麼人,他也知道,達比是主犯,阿米是從犯。然而,他卻與達比達成了認罪協議。這是一個交易,達比交易的是指控阿米,而尼克交易的是為達比脫掉謀殺的罪名。
為什麼做這個交易?
尼克對他的老師、費城總檢察官喬納斯說,他不能冒險,因為這起案件目前缺乏證據,DNA檢測失敗,而克萊德當時神經錯亂,所說也不足為信,如果不達成認罪協議而繼續起訴,那結局很可能是達比和阿米都無罪釋放。
尼克說得很有道理,但是,喬納斯說:“你怎麼向受害者的丈夫交代?”
這難不倒尼克,他在和克萊德談話時,鎮定自若,坦然地告訴克萊德:“我跟他們做了交易……這對我們來說是場勝利!”
克萊德說:“你知道事實是什麼。”尼克則反駁說:“你知道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在法庭上證明什麼。”
這是法製社會的核心所在,然而,尼克說得如此斬釘截鐵。那一刻,他的心中完全沒有了溫情和柔軟。
克萊德不能讓他的心柔軟,達比卻能找到這柔軟的所在。在最後一次關鍵的審判中,達比知道大局已定,他隻被判了3年有期徒刑。他很開心,先問尼克:“你結婚了嗎?”
接著他對尼克也說:“你不能對抗命運!”
達比在嫉妒,憑什麼我內心如此無助,而你們卻可以過那麼好,憑什麼我不能和女人建立正常的關係,而你們卻可以結婚過幸福生活?你是我這一邊的,但我卻想讓你死,我想讓我身邊的所有人死,我想讓你們都和我一樣無助,和我一樣接受這個邏輯—“你不能對抗命運!”
尼克對達比討厭到極點,其實,就算達比不說這兩句話,他也不會對達比有絲毫好感。但是,這個結局算什麼,他的情感是站在克萊德一邊,但他頭腦中的法律體係卻站到了另一邊。
心中的情感和頭腦中的法律體係發生了分裂。之所以發生這種分裂,一個關鍵是,他不願意再動情感。
離開法庭去見媒體的路上,喬納斯安慰尼克說:“一旦你做了一個決定,就得接受它,然後忘記它。”
喬納斯後來還對尼克說:“困難的不是作出一個決定,困難的是接受。”
這是一種自欺欺人,因為困難的還是如何作出決定,尤為困難的是,如何帶著情感去麵對這個工作中經常看到的世間最悲慘的事情。
喬納斯是說,不管情感如何,你得說服自己強行接受自己的決定。要做到這一點,勢必要合理化自己的決定。
另一個關鍵是,執掌著別人的命運,這種感覺很特別。喬納斯和尼克都不喜歡達比的結局,但他們都喜歡是自己來決定這個結局。所以喬納斯對尼克講了深通哲學的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