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正龍知道了,沈士亮想教相對好一點的學生,這可以理解,說:“這麼分班是學校開會決定的,你有意見向嶽校長提,我沒有權力更改會議的決定,你還是先把任課教師確定好,我們好通知他們按時到學校來。”
沈士亮沒有考慮,因為用不著考慮,學校隻有這麼大,教師隻有這麼多,文一班的老師已經定了,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便在紙上寫下:語文遊先初,數學沈士亮,英語張小明,政治譚林江,曆史劉洪波。他把名單交給謝正龍,說:“我是沒得選擇,隻能是這些人了。”
謝正龍說:“這些人很不錯嘛。”
沈士亮說:“我擔心的是譚林江,他一門心思報考研究生,哪還有心思教學。”他之所以不待見譚林江,並非是與譚林江有什麼矛盾,是對潭林江不搭理自己心中不悅,作為鄰居,又都是年輕人,卻從不來往,整天把門關著,好像時時刻刻在提防著自己。他知道譚林江在閉門攻讀,怕受打擾,但也做得太過分了,表現出比自己要高出一等,不屑打交道似的。
謝正龍說:“譚林江一門心思要報考研究生,這不假,但對教學工作還是很盡心的,去年的期末全縣統考,他所教班級的政治成績,在全縣排名沒二,僅次於一中。你放一百個心好了,他不會拖後腳的。”
沈士亮無話好說,走出教務處,又去找嶽平,要求絕對公平的分配學生。嶽平聽了沈士亮的要求後,說:“公平是相對的,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你認為文二班的學生比文一班要差一點點,我們在分配高考指標時,會考慮文二班是否少分一點。”
沈士亮卻不能理解嶽平的平衡辦法,因為嶽平說得不肯定,學校領導已經形成了這麼一個概念,兩個班學生的基礎是一樣的,到分配上線指標名額時,萬一跟文一班分的一樣多,自己豈不是虧了。他說:“嶽校長,我很感激你把我們年輕教師提上來教高三,我們也希望能給我們年輕教師提供較好的條件,我們成功了,說明你的提拔年輕教師決定是正確的,如果我們失敗了,那也是你的失敗。”
嶽平還真沒考慮到這一層,沈士亮說的也是有道理,在學校行政會議上,他力挺年輕教師,如果年輕教師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值,說明自己的決定是錯誤的,以後還要作什麼決定,就很難得以通過了。他說:“你的意思是?”
沈士亮說:“我跟王安華老師調換一下。”
嶽平學沉默了好久,說:“我去做做王安華老師的思想工作,看能不能對換一下。”
中午時分,嶽平告訴沈士亮,王安華同意對換,兩個班的學生整體對調,王安華教原文二班的學生,還是稱文一班,沈士亮教原文一班的學生,還是稱文二班。嶽平感慨地說:“還是老同誌,思想境界高,工作不挑剔。你現在就去和王老師把學生的名冊檔案都換過來。”
沈士亮就去找王華安,沈士亮說明了來意,並把原文二班學生的名冊和檔案交給王華安,王華安也把原文一班學生的名冊和檔案交給沈士亮,換班也就完成了。
沈士亮正準備離開,王安華把一本裝訂好的資料遞給沈士亮,說:“沈老師,我這裏有近五年的高考試題和標準答案,如果你們需要的話,就送給你們了。”
每年的上半年,省招生辦要發行一種內部刊物,叫《招生通訊》,它的訂購對象是當年的考生。為了指導學生報考,學校為各班的班主任也訂了一份,它的前麵幾期,主要介紹招生的政策、招生的計劃和一些招生的學校,以方便考生報考作參考。最後一期則是高考試題和答案及評分標準(習慣稱標準答案),這本試題和答案也同樣作為國家機密,連同考卷一起運到了各縣的招生辦,放在絕密的地方,由專人保管起來,考試結束的第二天,才分發下去,以便利學生估分和填報誌願。對於長年教高三的老師說,這也是一份寶貴的教學資料。
王安華說:“雖然是考過的試題,但也可以從中摸索出一點命題者的意圖和命題的規律,清楚一些熱點難點,一些不為注意的知識點,對指導學生複習有很大的好處。不說別的,當年考過的知識點,近三年不會出題,也為我們也省了不少的時間。”
對於才教高三的沈士亮來說,平時就沒有注意到這樣的知識積累,王安華這無疑是雪中送炭,忙說:“感謝,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