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章 天下文章一大抄(2 / 3)

其實,這瓶酒不是沈士亮專門為潘建民買的,準確的說是一中公家的。原來在國慶前夕,全縣拿財政工資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財會人員,都雲集在縣財政局,守著財政局的工作人員審核自己單位新的工資報表。這項工作必須在國慶節前完成,時間緊任務重,財政局的工作人員忙得不可開交。

鄭孝元看了看自己學校的工資報表,被壓在送審的工資報表的下麵,上麵還有厚厚的一摞,看樣子今天也審核不了。心裏很急,便找到審計科長,要求提前審核一中的工資報表。審計科長想了想,說:“你們請我們的工作人員吃頓中飯,我們中午不休息,給你們加個班,把你們學校的報表提前審核了。”

鄭孝元馬上答應,問清了有多少人。審計科長說:“我們也不去遠了,財政局旁邊就有一家餐館,少走幾步路,省點時間審查報表。”

鄭孝元馬上去定餐,他想請財政局的人吃飯,要讓人家滿意才行,不然人家中午不會給你加班,喝酒是少不了的,而自己不會喝酒,於是打了個電話給沈士亮,要沈士亮來陪酒。這正中沈士亮的下懷,很快就來了。鄭孝元說:“你陪他們喝酒,我就不摻和了。”

鄭孝元沒考慮到,財政局的人要加班工作,是不能喝酒的,準備的兩瓶酒,結果還剩了一瓶,沈士亮就占為了己有。這次送論文參評,為了保證他的論文能夠獲獎,先得買通潘建民,讓他到市裏送參評論文時,為自己多多美言幾句,於是把這瓶酒給拿來了。

潘建民也不客氣,道謝後把酒收入了自己的抽屜裏,這才拿起沈士亮的論文,翻了一下說:“這麼多論文呀。”

沈士亮說:“不多,才三篇。”

“三篇還不多?一般的都隻有一篇。”

“這隻是我所寫論文的一小部分,不就是為了評職稱嗎?才隨便拿了三篇。”沈士亮明顯是在說大話,他之所以這麼說,是在表明他在教學上是個很有建樹的人。反正潘建民不會去調查自己到底寫了多少篇論文,吹點牛皮又有何妨。

“其實隻要能獲獎,有一篇就夠了。”

“實不相瞞,我調到一中後,擔任教務主任,分管教學工作,上講台的機會少了,各種教學競賽參加得少,也就沒有競賽獎,就少了加分的條件,就靠多寫幾篇論文來彌補。”

“市裏評獎時,要考慮到獲獎麵,全市這麼多的數學老師,不可能把一二三等獎都給你一個人。”

“你拿去試試,我這些論文有一定的水平,如果是按論文的水平評獎,說不定還真的都能獲獎。”

潘建民想,拿去也不會評這麼多的獎,就說:“你可以拿去發表,發表的論文更有價值,評職稱時會優先考慮。”

沈士亮說:“到哪裏去發表?”

潘建民說:“拿到雜誌上發表,把你的論文寄到雜誌社,編輯看中了,就在雜誌上刊登出來。”

沈士亮也知道,為評職稱所寫的論文,評完職稱後就沒用了,人家也根本不知道你寫過論文。在雜誌上發表就不同了,雜誌是要發行的,閱讀的人多,知道“沈士亮”這個名字的人也多,這是最好出名的辦法。他也知道幾家數學雜誌社,但從未向這些雜誌社投過稿,他認為在這些雜誌上發表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就沒有動這方麵的心思。現在聽潘建民一說,立刻動了這份心思,管他能不能發表,試一試也好。便問:“潘老師,你知道哪家雜誌社比較好?”他的意思是哪家雜誌社發表文章容易。

潘建民從抽屜裏拿出一本雜誌,遞給沈士亮,說:“這本雜誌可以。”

沈士亮接過一看,是本名叫《中國數學教學》的雜誌,一看名字就大氣,是全國性的高端雜誌,月刊,翻看裏麵的內容,前麵有二、三篇課題研究性的文章,中間有幾篇曆屆高考的試題分析,後麵便是一些高考模擬試題,說白了就是一本中學數學教學的雜誌。他也管不了這本雜誌的檔次,隻要是雜誌能夠發表文章就行。他問:“能在這上麵發表文章嗎?”

潘建民說:“你不管他能不能,隻說你想不想。”

沈士亮說:“當然想。”

潘建民說:“想就好辦了,我給你聯係一下。”說著拿出手機打電話。電話通了,沈士亮聽到潘建民叫了“張老板”,然後東拉西扯的閑聊了幾句,放下電話說,“張老板就在教育局,他馬上就過來。”

沈士亮問,這張老板是何許人也。潘建民說,張老板名叫張光榮,是個書販子,說得好聽點是書商,他與《中國數學教學》雜誌社很熟,是這家雜誌社的推銷商,通過他的關係,到《中國數學教學》上發表文章,是件很容易的事。

正說著,就進來了一個中年漢子,他說:“潘老師,你找我有什麼事?”

潘建民說:“張老板,我給你介紹個人,沈士亮,一中的教務主任。”

張光榮滿臉笑容,伸出手說:“幸會,幸會。”

握過手後,張光榮掏出一包“中華”牌香煙,抽出一支遞給沈士亮,沈士亮說不會抽煙。潘建民說,沈主任不抽煙,隻喝酒。張光榮便把煙遞給了潘建民,說:“煙酒煙酒,煙酒是不分家的,抽煙的就一定喝酒,喝酒的就一定抽煙,沈主任隻喝酒不抽煙,少有,少有。”

坐下後,張光榮說:“想必是沈主任找我有事?”

潘建民說:“沈主任有一篇論文,質量很不錯,你幫個忙,拿到雜誌社去發表了。”

張光榮說:“小菜一碟,交100元的發表費,我立馬就給你發表了。”

沈士亮說:“張老板,你搞沒搞錯,發表文章你們雜誌社是要給稿費的,你不給稿費也就罷了,還要收發表費,再拿我的文章去賣錢,豈不是兩頭都賺錢,也太狠了點。”

張光榮說:“沈主任有所不知,現在幹什麼不要錢?你去問個路也要給錢,何況是發表文章。當然不收發表費的也有,那都是預約的稿件,人家都是有名氣的專家學者,一般人要想發表文章,都得給發表費,現在都這樣。”

所謂吃人嘴短,用人手短,收下沈士亮的酒,當然要幫沈士亮的忙,潘建民說:“張老板,這個發表費是不是少收一點,我剛才說了,這是幫忙,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沈主任年紀輕輕的就當上了教務主任,那是年輕有為,前途無量,你是專門做學校的生意,說不定也有求沈主任的時候,你現在幫了沈主任的忙,到時候沈主任就會幫你的忙,眼光要放長遠點。”其實,沈士亮還是副主任,人們都習慣把副字去掉,以抬高對方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