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湘蓮便起身稽首相問:“此係何方?仙師仙名法號?”道士笑道:“連我也不知道此係何方,我係何人,不過暫來歇足而已。”柳湘蓮聽了,不覺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劍,將萬根煩惱絲一揮而盡,說道:“拜見師傅,還望師傅不棄。”天尊點頭笑道:“去吧。”一揮手,早有黃巾力士將他接引而去。

連我也不知道此係何方,我係何人,不過暫來歇足而已。可不正是此理兒?人世忙忙碌碌,誰個不是暫來歇足的?此係何方?我係何人?誰個竟能說得清楚?世人說不清楚,隻怕神仙也未必明白,因此,有的神仙就隻能繼續做些下作的苦活,維係那一點兒可憐的長生不老或者些微福德。

絳珠與小玉女對視一眼,都低下頭,細細思索起來。許多時候並沒那許多的大道理,或者大道理並非就要長篇累牘的敘說。片言隻語,亦能道出世界的本源真諦,足夠人揣摩思索半生。若一旦證得,瞬間便如醍醐灌頂,從此了悟,出升到另一個境地去。絳珠與小玉女雖然不至於如世人或者尋常神仙那般混沌,但也是初聽此語,依舊震撼於它的簡便與深邃。

黃巾力士與柳湘蓮的背影消失不見,天尊與菩薩歇息片刻,準備問兩位小仙女兒欲何去何從,發現她們還在參悟。一臉的認真嚴肅,讓天尊嚇了一跳,笑道:“噯,小仙女兒,何事值得你這般認真的?擔心玉帝將茶吃完了,還是擔心佛祖怪罪?”

絳珠與小玉女皆嚇了一跳,靜了下神,才緩緩的道:“那茶吃了就吃了,大不了再沏上些來,有什麼要緊的?佛祖又有何好怪罪的,我又不曾做錯什麼。倒是天尊該當小心才是,搶了佛祖的弟子,擔心佛祖日後不讓你吃他的茶。”絳珠話雖如此,卻沒了往常的嬌俏淘氣,口氣中還帶著三分淡淡的愁緒,揮之不去。

天尊與菩薩皆不由得笑起來,大概很是滿意於她此時的了悟,還有心境,隻是對他們而言,不過是些微末理,尋常小事,亦犯不著這般認真。思量片刻,菩薩點頭笑道:“絳珠既然已經了悟,更該前後串通起來,亦不用如此沉重。世事通明之後更該坦蕩隨心。我們自來處來,自當往去處去。此便是此,我便是我,又何須想那許多?”

正是,此便是此,我便是我,哪裏來的那許多計較?無所謂東南西北,無所謂春夏秋冬,無所謂貧瘠肥沃,無所謂幹潤高低,此便是此。我便是我,非仙非佛,人又如何神又如何?富有如何貧又如何?官又如何民又如何?高又如何低又如何?

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即“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乃是剛參禪之人,懷著對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簡單的肉眼來看待,所見萬事萬物便各為其本原,山便是山,水便是水。對許多事物懵懵懂懂,未必果真明白,卻固執地相信所見便是真實,相信世界是按天理輪回不斷更替的。因著心思簡單,故而所見亦簡單,故而能得見山水之原貌,雖則未必明白。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前述空白式的簡單和純澈,不過是未經人事的單純,是溫室嬌花。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的麵具後隱藏著太多的不確定,看到的未必是真,一切如水月鏡花,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心性不明之人,很容易在現實中迷失,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彷徨、痛苦與掙紮,有的人就此沉淪在迷失的世界裏。漸漸的開始用心求證,才會發現,山不再是單純意文上的山,水亦不是單純意義的水。

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這乃是一種洞察世事後的返璞歸真,而非懵懂者眼裏的空白。唯有經曆許多事情,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的反省,對世事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了悟“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人便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便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再回過頭來,山山水水,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