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工作的現實性、科學性並不排斥它的審美性。醫療工作是一門精細的藝術,也使得醫學活動能夠進入我們的審美視野,具備超越它的實用性的審美價值。醫學審美就是在醫師工作中,關於服務對象及其過程的審美認識,是建立在醫學科學性基礎之上的,以維護生命尊嚴,實現人的身心健康為目標的醫學審美感受、醫學審美情感、醫學審美判斷、醫學審美趣味和醫學審美能力等的總和。
二、醫學審美主體與客體
(一)醫學審美主體
醫學審美主體指在醫學審美實踐中,醫學美的實施者和評價者、享受者。在醫學審美實踐中,醫師、患者、患者家屬以及健康者均可以互為醫學審美主體。醫學審美主體應具備以下3方麵的條件。
1.審美感官和正常的意識功能
健全的審美感官和正常的意識功能是審美主體獲得審美感受進行醫學審美評價的生理基礎,是醫學審美主體的基本物質條件。如一個先天失明失聰的人,就很難進行審美活動,獲得審美享受,一個喪失意識能力的植物人,也無法對醫學美作出相應的審美反應。
2.一定的審美素養
審美素養是醫學審美主體創造醫學美,欣賞醫學美的心理基礎,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審美敏感:審美主體對醫學審美客體的覺察和判斷的能力。這一能力的具備和提高需要審美經驗的積累及審美過程的熏陶。
審美能力:是指審美主體把握醫學審美客體的審美特征,獲得豐沛審美享受,身心愉悅的個性心理要素。能力的高低有天賦因素影響,但更重要的是靠後天的培養和訓練。審美主體能否迅速感受實踐過程中的美,並得到情感的釋放、精神的安慰、身心的陶冶,就需要具備相應的認識水平、審美理解能力和審美想象力,這些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要經過審美實踐磨煉和積累。
3.適當的審美心境
審美心境是指影響審美主體進入審美活動,獲得美感體驗的精神狀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在感傷的時候看到鮮花卻落淚,在心中溢滿離愁別恨時,再動聽的鳥叫也像哀鳴。因此,對於醫學審美主體而言,恰當的審美心理狀態,或愉快或舒適,總是更有利於把握醫學審美客體的審美特征,更有利於獲得豐富的審美享受。
(二)醫學審美客體
醫學審美客體即相對於審美主體的醫學審美對象,指在醫學實踐中所有可以進入醫學審美視野,滿足主體醫學審美需要,引起主體審美愉悅的客觀對象或過程。如嫻熟的醫療操作,醫師良好的職業形象等。
三、醫學美感
(一)美感的涵義
在西方美學家那裏美感就是對審美客體的主體觀照,是審美鑒賞、審美判斷或趣味判斷。美感可分為廣義和狹義2種,廣義的美感,實際上就是我們的審美意識或審美心理,即主體對客觀審美對象的主觀反映,是人對於客觀存在的美的認識。包括審美態度、審美感受、審美趣味、審美觀點、審美標準和審美理想等。狹義的美感即審美感受,是指人在接觸美的對象事物時引起的一種內心感動,一種賞心悅目的心理狀態。
美感是一個包含著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想象和審美情感諸要素的心理過程,具有直覺性、愉悅性和功利性。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豔曲警芳心》中關於林黛玉的一段描述:林黛玉是內心非常敏感而飽讀詩書對美的東西有非凡的感知能力、鑒賞能力的才女。
這天,她無意間途經梨香院,院內正有芳官們歌聲婉轉地演習戲文,偶然兩句“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飄來,令平素不大喜愛戲文的黛玉聽了,“十分感慨纏綿”,於是“止步側耳細聽”。當她聽到“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後,“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她更是“如醉如癡”,並“站立不住”一下蹲坐在山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最終“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此時的林黛玉已經調動起整個的身心,她完全被這些美麗的詞句打動了,她先是“聽”,這是審美感知,而後則是“細嚼”開始品味,思想,這裏有理解基礎上的想象,也有伴隨想象、理解的進一步的感知,以及溶入其中的情感,想到自己寄人籬下的愁苦,未來生活的不測,最終心醉神癡得落下淚來。可見,主體在審美過程中,需要充分調動審美各個心理要素,並加以協調整合,才可能得到物我兩忘,身心俱醉的審美享受。
(二)醫學美感
醫學美感與普通美感的共同之處在於都是審美主體對客體美學特征的主觀反映,不同之處在於,醫學美感是醫學審美實踐活動中,醫學審美主體對客體醫學美的主觀反映,是包含醫學審美感知、醫學審美理解、醫學審美想象及醫學審美情感的心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