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東興津津有味地一直聽著毛澤東念完這段故事。
莫斯科冬日讀《水滸傳》,可說是毛澤東讀書佳話中的絢麗篇章。當此之時,汪東興隻是他出訪的隨行人員,但他爽然應約,欣然朗讀,一口氣讀完《水滸傳》一回大書。孔夫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毛澤東足以當之。
《水滸傳》裏有一首歌謠
1952年10月29日,毛澤東南巡到達徐州,上午先遊覽了徐州市南部的雲龍山。接著,毛澤東從北坡下來,乘車沿中山路向北駛,前往九裏山看古戰場。
九裏山在徐州市西北郊,東西走向,逶迤九裏,故名。這座山峰巒起伏,猶如徐州市西北部的天然屏障。九裏山上有很多古跡,如樊噲磨旗石、白雲洞、劉向墓等。
中午,毛澤東和隨員們隻簡單吃了點飯,便向九裏山駛去。看得出來,他對九裏山是很感興趣的。
毛澤東是位偉大的軍事家,對軍事、對戰場、對軍事人物是情有獨鍾的。九裏山是個古戰場,他1920年來徐州時未能來這裏,今天當然要到這裏看看。汽車在開往九裏山機場的路上,走到文亭街青年路二巷門牌2號停下,休息了約半個小時。
毛澤東下車仰望九裏山,一邊走一邊給大家講發生在九裏山的故事:
據民間廣泛流傳,九裏山是楚漢一戰的古戰場,韓信曾在九裏山中峰團山伏兵與項羽大戰,楚軍不支,從九裏山前潰退,一直退到垓下。在《水滸傳》第四回有一首山歌寫道:
九裏山前擺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
順風吹起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山東省檔案館編:《毛澤東與山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57—58頁)
毛澤東來到樊噲磨旗石前對隨行的人員說:“據史書記載,楚漢決戰時,漢軍大將樊噲曾在山上豎立一麵大旗招呼戰鬥,因旗大能磨到山石,所以叫磨旗石。”
毛澤東講到這裏,許世友等人才明白了磨旗石的來曆。於是,許世友讚歎道:“主席的曆史知識真豐富!”
接著,毛澤東把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劉邦項羽楚漢相爭的故事,尤其是爭奪彭城(徐州)的故事,全講了一遍。
《水滸傳》第四回,惹出禍來的魯智深到五台山出家當和尚,不守戒規,下山弄酒喝。正在半山亭子上歇息,一個挑酒桶的漢子唱著《九裏山前古戰場》這首歌謠,爬上山來。在小說中,這是一首隻作點綴用的歌謠,與小說情節關係不是很密切,並不重要。唱在山西的五台山,與江蘇徐州的九裏山,也相去甚遠。但毛澤東記得它,而且能隨口背誦,並且非看看九裏山古戰場不可。
語文課可選《水滸傳》的作品
建國初期,毛澤東說過《水滸傳》這些“民主文學”會影響到教育。因此,他倡導把《水滸傳》的精彩片斷編入教材,使更多的學生在課堂上就能讀到名著。
1957年3月7日,毛澤東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談會上講話,他說:
“我們的教學計劃,教科書都是全國一致的。這種做法是不是有問題?各省是不是可以增加一些教材?各省是不是感到受限製?”
毛澤東認為教材可以改革,他說:
“蘇聯的教材,應當學的就要學,不應當學的就不要學。你們要來一個改革,不要照抄外國的,一定要符合中國的情況,並且還要有地方的特點。農業課本要由省裏編,地理可以編地方地理,文學也要有鄉土文學,曆史可以有各省自己的史料。課程要減少,分量要減輕,減少門類,為的是全麵發展。‘關關雎鳩’這幾句詩一點詩味也沒有,《楚辭》、《離騷》沒有人懂。語文課可選《水滸》、《三國演義》、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現在作文太少,至少每星期作一次,如果有困難少一點也可以。”(《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47—248頁)
毛澤東的這個指示,是被貫徹到教學實踐中去了。從建國初到現在,在中學和大學的語文課本裏,大都選有《水滸傳》中的精彩段落作為課文。如“林衝雪夜上梁山”、“野豬林”、“三打祝家莊”等等。師生們可以同堂欣賞施耐庵的大手筆,想想當年少年毛澤東因在私塾課堂上看《水滸傳》而受體罰,真是今非昔比!這是毛澤東關注下的《水滸傳》傳播史上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