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對毛澤東,從少年時起最重要的影響,主要還是在思想方麵。書中“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的思想,激起了他反抗現存秩序的精神。這是毛一生的思想中,從中國舊文化(區別於官修典籍的民間傳統文化)繼承來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李銳:《毛澤東早年讀書生活》,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19頁。
抗日戰爭中的1944年2月,國民黨政府發言人在每周新聞例會中回答一個問題時,正式否認對共產黨區域的封鎖存在。外國記者立即抓住這個機會,於2月16日直接公開向蔣介石提出聯合申請書,在上麵簽名的是在重慶的各國記者。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批準了這個申請。蔣介石為了應付國際輿論,裝潢民主門麵,又指派中央社和官方報紙記者參加,也允許個別民間報紙記者報名參加。結果,重慶組成了共計21人的“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其中外國記者6人,中國記者9人,國民黨宣傳部4人,加上兩名官方領隊。
6名外國記者包括路透社、多蘭多《明星》周刊、巴爾的摩《太陽報》記者武道。武道與國民黨有密切的聯係。
毛澤東對中外記者團的來訪,甚表歡迎。6月9日中午12時,中外記者團抵達延安,受到熱烈歡迎。當晚舉行晚會,為記者洗塵。
中外記者參觀團在延安期間,毛澤東分別接見他們並談了話。
1944年7月18日,毛澤東在他的窯洞裏接受了武道的采訪。他向武道談了文化繼承問題,民主政治問題,還對國民黨的政策進行了尖銳的批評。
他說:“我們批判的接受了中國長期的傳統,繼承那些好的傳統,而揚棄那些壞的傳統。我們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來自國外的事物。我們曾經接受了諸如達爾文主義,以華盛頓和林肯樹立的民主政治,18世紀法蘭西哲學,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來自德國的馬克思主義,來自俄國的列寧主義。我們接受一切來自國外的,對中國有益和有用的東西。我們揚棄壞的東西,例如法西斯主義。諸如在俄國的那種類型的共產主義並不適用於中國,因為中國的條件還不成熟。現在還不存在推行共產主義的條件。但是,如果某些東西有用,我們不會因為害怕批評就拒絕接受它,科學無國界。”
關於民主政治問題,毛澤東向武道說:
“在政治科學方麵,我們從國外學到民主政治。但是,中國曆史上也有它自己的民主傳統。共和一詞,就來源於三千年前的周朝。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中國農民富有民主傳統。千百次大大小小的農民戰爭有著民主的含義,曆史上的一個例子,在著名的小說《水滸傳》中就有所描繪。在接受和評價中國曆史和外國條件時,采用適當形式極為重要。不可盲從。政府代表製的三三製適合中國目前的實際條件。”([美]約瑟夫·W.埃謝裏克:《在中國失掉的機會———美國前駐華外交官約翰·S.謝偉思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報告》,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09頁)
毛澤東在講到抗戰時期的民主政治時,聯係到中國曆史上的民主傳統。
毛澤東首先講了三千年前奴隸製時代的民主傳統。“共和一詞,就來源於三千年前的周朝”。關於“共和”行政,有兩種說法:一種說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國人”起義謀反,昏庸殘暴的周厲王被驅逐,逃奔到彘(今山西霍州),共國的國君共伯和,受到諸侯的擁戴,攝行王事,代行國政,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另一種說法是周厲王被逐後,由召公、周公共同行政,號為“共和”行政。共和行政凡十四年,逃亡在外的周厲王死掉了,始歸政於周宣王。受諸侯擁戴的共伯和代行國政也罷,召公、周公“共和”行政也罷,後來的共和政體即共和製(采取這種製度的國家稱為共和國),其“共和”二字,即源於周朝的共和行政。共和政體泛指國家代表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的一種政治製度,它隻是一種國家形式。在不同階級專政的國家有不同的性質。公元前841年周朝的“共和行政”,一般說來是奴隸主階級專政的國家,在政治生活的運作上,已產生了初級的原始的奴隸主階級的民主內容。周秦以降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尚書·夏書·五子之歌》)、“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尚書·泰誓》)的民本思想即由此濫觴。這可以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