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很喜歡看《打漁殺家》(1)(2 / 3)

江青取一方花頭巾,紮女兒頭上,又在她腰間紮根繩子,然後左右張望,拿了毛澤東那根柳木棍交給女兒。說:“老板,棍子叫你的娃娃用用吧。”

毛澤東似乎猜到了什麼,在椅子上坐下來……

那母女倆又一陣悄悄話,李訥便朝屋中央走來,擺個姿勢,將木棍拖在手中。毛澤東忽有所動,朝江青看了一眼。江青馬上感覺到了那目光,心裏有些熱,又有些酸。毛澤東看出女兒以棍代槳,扮的是《打漁殺家》中的蕭桂英。那神態姿勢雖然幼稚,卻也酷肖其母。當年江青在延安就演過這出戲,扮的就是蕭桂英。

江青擊掌作鑼鼓點,嘴裏“隆格裏格”代胡琴,先唱了一句蕭恩的詞:“父女打魚在江下”,李訥已然起舞,唱和道:

“家貧哪怕人笑咱。”江青腳不曾移動,手已作出動作:“看看不覺紅日落”,李訥輕移碎步,雙目傳神:“一輪明月照蘆花……”

女兒稚嫩的童音在窯洞裏回蕩,雖然底氣不足,卻有板有眼,別有一種感人的韻味。毛澤東微笑著默默坐在椅子裏,擊掌作拍,頭也合著板眼點動。漸漸地,頭不動了,眼簾輕輕顫動,就像女兒那顫動的童音一樣。可以想象出,種種美好的回憶和憧憬已經在他的心底浮出,並且從他慈祥的似動非動的嘴角漾出來……

閻長林的這段回憶,情態畢肖地描摹了毛澤東於征戰途中觀看愛女表演《打漁殺家》的情景。其人其事,其情其景,呼之欲出,如在眼前。

從1937年到1947年,毛澤東在融融的妻子女兒的親情中,欣賞有助於自己事業的戲劇節目,其怡然自得心情心態可想而知。他對《打漁殺家》的喜愛之情,長久不衰,此是重要原因吧。

打魚老漢走投無路才跟地主拚命

1947年10月底,轉戰陝北的毛澤東從神泉堡轉移到楊家溝。楊家溝是米脂縣境內遠近聞名的封建堡壘,是個大村子,住有200多戶居民,有錢有勢的人家就占了70多戶。進了村,路兩旁都是破舊的窯洞,土牆上用白灰和鍋煙子黑刷了一些標語。有一堵牆上還抄寫著《土地法大綱》全文。再往上走,就是一座座整齊的磚瓦窯———這是地主居住的地方了。

又走了一段吊橋式的窄路,麵前出現一座油漆彩繪的高大門樓。進了門,豁然開朗。院子青磚鋪地,清靜寬敞。迎麵一所帶玻璃紗窗的洋樓,飛簷彩畫,富麗堂皇。門前還有漂亮的涼台。

毛澤東用柳木棍環指院子,“這裏很闊氣麼。”

“這裏房子多,適於辦公。”任弼時解釋,“特別是不通大路,比較安靜,也容易保密。”

“先參觀參觀。”毛澤東一揮柳木棍,向前走去。這房子三麵臨崖,崖深數十丈,隻有一條路能通村裏。房子北麵有個尖山包,修了圍牆碉堡,還有槍眼炮眼。危急時躲進去,很可以堅持一段日子。

“這家地主的兒子是個外國留學生,所以房子蓋這麼洋氣。”周恩來在一邊介紹。

“這個院還有個稱呼叫‘扶風寨’。”

“嘖嘖嘖!”毛澤東在寨門口立住腳,觀察著四周感歎,“這個地主還有些本事麼!不但會剝削人,還懂點軍事常識,很會選地形呢!沒有點近代化武器,單憑土槍土炮還真不容易攻進來!”

毛澤東朝屋裏走去,周恩來繼續介紹:“聽說有一年鬧災荒,農民們沒有吃的,地主每天發半斤糧食,叫農民給他背石頭,蓋起了這座寨子。”

任弼時笑道:“別看地主勢力大,可就是膽子小。”

“壓迫人的人,總是什麼都害怕。不僅怕遭土匪搶劫,更怕窮人造反!你們看過《打漁殺家》吧?那個打魚老漢,就是被逼得走投無路,才跟地主拚命的。這在封建社會,是很常見的事。”(閻長林:《警衛毛澤東紀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第202頁)

毛澤東講著,正要進屋門,聽到身後周恩來叫李訥,便又停下來。

“她就會唱《打漁殺家》。”毛澤東不無驕傲地指指女兒。

楊家溝村裏進行土改,群眾從早到晚鬥地主、挖浮財、分土地,情緒非常激昂。毛澤東很關心村裏土改進行的情況,安頓下來以後,就指示閻長林等人每天參加村裏的各種會議,按時向他彙報。同時,他還利用一切機會,給警衛們講解土地改革的偉大意義,提出一些帶啟發性的問題,來提高大家的階級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