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宋江起義與農民戰爭(宋江之一)(1)(1 / 3)

從秦朝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中經漢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銅馬和黃巾,隋朝的李密、竇建德,唐朝的王仙芝、黃巢,宋朝的宋江、方臘,元朝的朱元璋,明朝的李自成,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國,總計大小數百次的起義,都是農民的反抗運動,都是農民的革命戰爭。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625頁。

宋江,曆史上實有其人;宋江起義,曆史上實有其事。世上先有宋江其人其事,而後才有宋江的故事傳說和《水滸傳》,如果曆史上沒有宋江和宋江起義,《水滸傳》不會憑空創造出來。

因為《水滸傳》的成書與《三國演義》的成書有共同點:它們都是屬於講史類小說,故事均有本事而又經過較長的演化過程,都是像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經曆幾代說書人和劇作家的集體創作,而後經過一兩個文藝水準較高的小說家,最後完成藝術加工和創作,形成定本。當然,它們也有不同點:《三國演義》的故事主要是依據曆史,而《水滸傳》則主要依據傳說。原因很簡單,《三國演義》中的人物都是帝王將相,他們在正史中幾乎都有專傳,而《水滸傳》的人物如宋江等,正史裏是沒有專傳的。有專史憑依,“說三分”八九不離十,所以造成《三國演義》“七實三虛”的狀態;無專史依據的傳說,越傳虛構的成分越大,使《水滸傳》離“曆史”遠而離“小說”近。從小說的演進史上說,這是一種進步。而有曆史知識的讀者讀《水滸傳》往往會得出《水滸傳》與曆史上的宋江起義差別很大的結論,其原因也正在這裏。

那麼,曆史上的宋江起義到底是什麼樣子,它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處於什麼樣的地位?不搞清這兩個問題,也就難於理解《水滸傳》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價值。

對曆史上宋江起義等多次農民起義,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曾經這樣評論過:

地主階級對於農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迫使農民多次地舉行起義,以反抗地主階級的統治。從秦朝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中經漢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銅馬和黃巾,隋朝的李密、竇建德,唐朝的王仙芝、黃巢,宋朝的宋江、方臘,元朝的朱元璋,明朝的李自成,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國,總計大小數百次的起義,都是農民的反抗運動,都是農民的革命戰爭。中國曆史上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規模之大,是世界曆史上所僅見的。在中國封建社會裏,隻有這種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曆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毛澤東一連點了秦朝末年、西漢末年、東漢末年、隋朝末年、唐朝末年、北宋末年、元朝末年、明朝末年和清朝晚期的九次農民起義,點了十二名領導農民起義的領袖。這顯然是中國曆史上大小數百次起義和起義領袖人物中最為突出、最為顯著者。

對於“宋朝的宋江、方臘”起義,《毛澤東選集》注釋中是這樣介紹的:“宋江和方臘分別是公元12世紀初即北宋末年北方和南方農民起義的有名首領。宋江率領的起義隊伍,主要活動於山東、河北、河南、江蘇一帶;方臘率領的起義隊伍,主要活動於浙江、安徽一帶。”

這條注釋簡要地準確地概述了宋江、方臘起義的情況。北宋末年的宋江起義,正史和野史雖然沒有專題記載,但散見的史料也為數不少,把它們集中起來考證,可以搞清下列問題:(1)宋江起義的規模及其影響。(2)宋江起義的結局是投降、招安、誅殺?(3)宋江是否參與了打方臘?(4)宋江起義的餘聲遺響。

我們先看南宋人的記載:

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宋·王賞、王偁:《東都事略·侯蒙傳》)

宋江嘯聚亡命,剽掠山東,一路州縣大震,吏多逃匿。(宋·張守:《毗陵集》)

宣和元年十二月,詔招撫山東盜宋江……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陽軍,又犯京東、河北路,入楚州界。(宋·李埴:《十朝綱要》卷十八)

河北劇賊宋江者,肆行莫之禦。既轉略京東,徑趨沭陽。(宋·方勺:《泊宅編》卷下)

再看元朝人於正史的記載: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元·托克托:《宋史·張叔夜列傳》)

上述五條史料,說明宋江起義有這樣一些特點:(一)起義持續時間長,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徽宗已下詔招安宋江,說明他起義至晚是本年,往前推就是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據洪邁《夷堅誌》記載,投降朝廷的梁山義軍五百人被害於宣和六年(公元1125年)———後麵還要細述此事。如此算來,宋江義軍存在的時間至少六七年。(二)起義活動範圍廣。州、郡、路皆為宋代行政單位,這裏提到淮南路、京東路、山東路、河北路,其所轄地域,東至海濱,南至長江,西至太行山,北至海河,幾及半個北部中國,“轉略十郡”,縱橫數省,可見作戰地域之廣。(三)起義來勢凶猛,對封建王朝震撼力大。數萬官軍“無敢抗者”,“莫敢攖其鋒”,起義隊伍“肆行莫之禦”,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各州各縣貪官汙吏驚恐萬狀,紛紛逃命。而“京東”等地,靠近趙宋王朝的統治中心,構成了對其腹心地帶的嚴重威脅。(四)起義軍采取流動奔襲、遊擊作戰的方式進行武裝鬥爭。“剽掠”、“轉略”等用語表明,曆史上的宋江起義隊伍屬於“流寇”,沒有固定或相對穩定的根據地,與方臘起義以青溪幫源洞為“巢穴”(根據地)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