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處,毛澤東講到曆代農民革命的領袖們時,點到方臘的名字。毛澤東認為,曆代農民革命運動與馬克思主義革命運動性質根本不同,但也有相同的一點,“就是極端貧苦農民廣大階層夢想平等、自由,擺脫貧困,豐衣足食”。毛澤東注意到,“現在的人民公社運動,是有我國的曆史來源的”。就是說,既“帶有資產階級急進民主派的性質”,又“帶有原始社會主義性質”,也“帶有封建性質”,二者之間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曆史繼承關係。毛澤東認為在互助關係上“帶有不自覺的原始社會主義色彩”的性質,這點就“最貧苦的群眾來說”,則是確定的;就“他們的領袖們來說”,則要具體分析。毛澤東在這個問題上,把農民運動中的群眾和領袖的思想覺悟層次是作了細致區分的。拿方臘來說,他是農民義軍領袖,但從他的造反曆程看也滲透著“不自覺的原始社會主義色彩”,這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麵:一是他在起義誓師時的演講(前一節已引述過)中所透露出的封建社會裏的民主思想信息。二是利用摩尼教組織群眾,發動起義。摩尼教教徒在相互關係上的“相親相恤”、“合謀並力”,恰恰“帶有原始社會主義性質”。這與《水滸傳》描寫梁山義軍領袖人物“仗義疏財”“扶弱濟困”具有同等思想內涵。在今天,原始社會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隻是一種烏托邦,已為科學社會主義所替代,它已成為一種落伍的乃至起負麵作用的思潮。但是,在黑暗的中世紀,它則透露著耀眼炫目的思想光輝,曾經是動員和組織農民奮勇反抗黑暗統治的思想武裝,即使它再原始,再幼稚,但它確實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驅。
不“替天行道”的強盜
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水滸傳》都以十回的篇幅寫到方臘起義。作為小說人物的方臘與曆史人物的方臘有許多不同之處。但是,由於《水滸傳》前七十回和後幾十回可能出於兩個人的手筆,小說人物方臘寫得太概念化,不是成功的藝術形象。小說作者(也可能是補寫者)撰寫方臘的故事,本意是在於陪襯凸顯宋江招安後的忠義精神,感情傾向是坐在宋江一邊的。同樣是農民起義軍,方臘義軍已全無英雄好漢的榮光,隻剩下被譴責、被誅殺、被剿滅了。
毛澤東似乎沒有對小說人物方臘的稱引和評論,隻是在晚年那個著名的關於《水滸傳》的談話中側麵提到方臘:
“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臘。”(《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457頁)
雖然隻有寥寥的十個字,但是從中可以看出毛澤東的立場和感情都是站在方臘一邊的,對兩支農民軍的火並他是惋惜的,對投降後甘當封建統治階級鷹犬的宋江是憤怒的,對於革命如火如荼已經占據了東南半壁江山的方臘義軍的被征剿是同情的。他的這種立場、感情和觀點,在同一次談話中引用魯迅的話時,再次表露出來:
“魯迅評《水滸》評得好,他說:‘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三閑集·流氓的變遷》)(《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4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