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一行離開魯智深的“革命聖地”五台山,過了龍泉關,很快到了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所在地———河北阜平縣的城南莊,見到了“新的魯智深”聶榮臻。曆史有時就是這樣巧合:剛剛尋訪過小說人物魯智深的遺蹤,就見到了“新的魯智深”聶榮臻開創的革命業績。
在城南莊期間,毛澤東和周恩來曾經多次聽取了晉察冀軍區首長們的工作彙報,與聶榮臻司令員進行過多次交談。毛澤東同聶榮臻的談話,涉及許多方麵的問題,但較多的還是談根據地建設和解放戰爭的進程。
毛澤東對晉察冀邊區的群眾有頗為深刻的印象。他說:“一過龍泉關,覺得群眾很熱情,就好像當年在江西到了興國一樣,群眾都是笑逐顏開。在抗日戰爭開始的時候,我們就是要試一試,在敵後究竟能不能站得住,結果你們在敵後還是站住了。”而首先在敵後“站得住”的,正是聶榮臻率領部隊創建的晉察冀根據地。
聶榮臻對毛澤東說:“我們能不能站住腳,關鍵是執行黨的政策,把一切抗日力量團結起來……我們在建立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是接受了曆史教訓的。我們認真執行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廣泛地團結了各階層的群眾,再沒有出現那種對立情況。所以,我們到處都可以走,自由得很,安全得很。每到一個地方,群眾都歡迎我們,工作起來,非常方便。”
最後,毛澤東談了對解放戰爭的想法。他說:“抗日戰爭打日本是要持久的,解放戰爭打蔣介石不能拖得太久,解決得越快越好,這樣對我們有利。第一步,先解決東北、華北。為了引開國民黨的力量,讓劉鄧大軍出大別山,陳粟大軍打過長江去。第二步,西北野戰軍到西北、西南去。華北除抽調部分兵力增援西北、西南外,其餘部隊仍留在華北地區,準備在華北搞兩三個兵團。那時候,因為華北大部分地區已經解放了,敵人隻固守著幾個城市,部隊建製用不著那麼大,待解決了東北敵人之後,再解決華北剩下的城市。”這就是當時毛澤東對戰爭進程的一些設想。
黨中央和毛澤東把指揮解放戰爭的最高統帥部設在西柏坡,設在華北,突出表明了晉察冀根據地對於解放戰爭走向全麵勝利的巨大作用。華北解放區增援西北、配合東北,是戰略大三角中的重要環節。
從五台山到城南莊,毛澤東在談話中並沒有把魯智深與聶榮臻直接聯係到一起。但是他剛剛尋訪過魯智深的遺跡,緊接著就到阜平縣城南莊與聶榮臻大談根據地建設,似乎明白無誤地驗證了10年前他對白求恩說的話:“五台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
毛澤東當然知道魯智深的“革命業績”並不那麼輝煌,且其抗爭不甚講策略,宗教政策也不好,但毛澤東是把他作為古代在五台山“革命”的“名人”來看待的,每每將他“拿來”與聶榮臻相提並論,以至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和語言習慣。當他說“前有魯智深”時,人們就知道這是在表彰或肯定“今有聶榮臻”的。智深長老的禪杖和戒刀煞是厲害,戰必勝,攻必克,正所謂“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