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人民的敵人,對於國內外反動派,不要學憐憫凍僵的毒蛇的農夫,而要學景陽岡上眼明誌堅、除惡務盡的打虎英雄武鬆,這就是毛澤東的告誡。
武鬆明識,毛澤東明察。
深信閱讀毛澤東評點過的“武鬆打虎”故事的讀者,對人民民主專政的必要性都會明理於心。
陽穀縣是武鬆的故鄉
1956年,山東省陽穀縣石門宋鄉農業生產合作社宋保恩,就合作社養豬經驗寫了一篇文章:《我們一個社要養豬兩萬頭》。這年11月19日,毛澤東看了該文後,寫了如下批語:
“請各省市區負責同誌注意:如果你們同意的話,就把這篇文章印發一切農業合作社,以供參考,並且仿照辦理。要知道,陽穀縣是打虎英雄武鬆的故鄉,可是這一帶沒有喂豬的習慣。這個合作社改變了這種習慣,開始喂豬。第一年失敗,第二年成功,第三年發展,第四年大發展,平均每人約有豬二頭,共計二萬頭。這個合作社可以這樣做,為什麼別的合作社不可以這樣做呢?”(《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第238頁)
毛澤東這段批語,談合作社發展養豬事業,本可以不牽扯到《水滸傳》上的武鬆,但因為宋保恩的文章介紹的是陽穀縣石門宋鄉的情況,大概毛澤東由陽穀縣聯想到武鬆在那裏曾經轟轟烈烈地做出一番事業,故點出這裏是打虎英雄的“故鄉”。
其實,毛澤東記憶小有誤差,武鬆的“故鄉”是清河縣而不是陽穀縣。陽穀縣是武鬆的哥哥武大郎的遷居地。《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武鬆一出場,柴進向宋江介紹說:“這人是清河縣人氏,姓武名鬆,排行第二。”同回,武鬆回鄉看望哥哥武大,來到陽穀縣景陽岡,與酒家對話時,也說:“我是清河縣人氏,這條景陽岡上少也走過了一二十遭。”同回,武鬆打死老虎後,眾獵戶問他“貴鄉何處”時,武鬆道:“小人是此間鄰郡清河縣人氏。”
毛澤東把清河誤成陽穀,大概因為清河與陽穀是“鄰郡”,更因為武鬆景陽岡打虎,武鬆鬥殺西門慶的故事都發生在陽穀縣,給人印象太深。清河縣即今河北省清河縣。北宋時,為河北東路恩州的州治。陽穀縣即山東省陽穀縣,北宋時屬京東西路東平府。小說人物武鬆、武大、潘金蓮都是清河縣人氏。隻是後來因武大懼怕無賴的糾纏,全家搬到陽穀縣,成了陽穀“移民”。
毛澤東批語中說陽穀縣“這一帶沒有喂豬的習慣”,這既符合建國初期陽穀縣一帶的養殖狀況,也符合《水滸傳》中的飲食描寫。細讀小說,不難發現梁山泊英雄如武鬆等,多吃牛肉而很少提到吃豬肉。且看“景陽岡武鬆打虎”一回的相關描寫:
酒家道:“隻有熟牛肉。”武鬆道:“好的切二三斤來吃酒。”店家去裏麵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盤子將來,放在武鬆麵前。
武鬆道:“肉便再把二斤來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篩了三碗酒。依據小說的描寫,似乎不止陽穀一地不善養豬,不止武鬆一人喜歡吃牛肉。如《水滸傳》第十五回寫吳用說三阮一段,三阮招待吳用,阮小二道:“有甚麼下口?”小二哥道:“新宰得一頭黃牛,花糕也似好肥肉。”阮小二道:“大塊切十斤來!”第三十八回寫宋江初逢李逵時,叫來酒保,吩咐道:“我這大哥想是肚饑,你可去大塊肉切二斤來與他吃。”雖然宋江沒說明是什麼肉,但酒保卻說:“小人這裏隻賣羊肉,卻沒牛肉,要肥羊盡有。”看來沒說明的肉已經被意會為牛肉了。第五十三回寫戴宗和李逵去薊州請公孫勝,戴宗要李逵路上隻能吃素,但李逵偷偷地“討兩角酒,一盤牛肉,在那裏自吃”。這說的還是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