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如何獲得領導的器重(2 / 3)

幫助老板解決難題,就不應該隻滿足於做好自己分內的事,還應在其他方麵爭取經驗,提升自己的工作“價值”,即使是困難重重的任務,也要勇於嚐試。那些勞煩上司的事或難題,你都應該想想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當自己有了好的建議時,與上司保持良好的溝通,給上司簡潔有力的報告。隻有重要的事才向他請示,切莫讓淺顯和瑣碎的問題煩擾他。

為領導排憂解難,就是正確領會領導的意圖,減少工作中的麻煩。當上司向你下達任務後,先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更要衡量做法,以免因誤會而招致不必要的麻煩。任何工作都要力求妥善,確認沒有錯漏再交給上司。謹記工作時限,若不能準時做好,應預先通知上司,這樣可以使上司信任你能準時完成工作。必須圓滿地把工作完成,不要等上司告訴你應該怎樣去做。

盡管上司沒有要求你把過去的工作記錄拿給他看,你也應該把它們整理妥當,主動呈交給上司過目,讓他明白你的工作能力。對上司忠心耿耿,他自然不會挑剔你的工作方法,會對你增加好感。

小張是某縣委辦公室的科員,經常會遇到上訪者要求見領導解決問題的事情。領導精力有限,如果事事都去驚動領導,勢必影響領導集中精力做好全局工作。每當有來訪者吵鬧著要見領導時,小張總是勇敢地站出來,分清情況,解決糾紛,進行協調,把問題處理好。對一些重大的問題,他也是先調查清楚,安撫好上訪者之後再向領導請示,從不讓領導直接麵對棘手的問題。無論大事小情他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不但令眾人心服,也獲得了領導的讚揚。

像小張這樣的下屬,哪個領導能不需要呢?這就是領導所讚美的實幹家,他比整天跟在領導後麵隻知道看領導臉色行事,遇到點大事就往領導後麵跑的人要好得多。

總之,上司願意選擇你做他的下屬,他對你的印象自然很好,你必須事事替他著想,把他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學會替領導擋駕和解圍

主動為上司攬過,是職場生存的必備智慧。要想與領導相處融洽,就要學會替領導保住麵子,維護領導的尊嚴,說話辦事不讓領導難堪,最聰明的做法就是主動承攬錯誤,適當地背點“黑鍋”。關鍵時刻,要為領導挺身而出,領導才會真正地認識與了解你。

部裏下達了一個關於質量檢查的通知後,要求各有關部門屆時提供必要的材料,準備彙報,並安排必要的檢查。

某局收到這份通知後,照例是先經過局辦公室主任的手,再送交有關局長處理。這位局辦公室主任看到此事比較急,當日便把通知送往主管的某局長辦公室。當時,這位局長正在接電話,看見主任進來後,隻是用眼睛示意一下,讓他把東西放在桌上即可。於是,主任照辦了。然而,就在檢查小組到來的前一天,部裏來電話告知到達日期,請安排住宿時,這位主管局長才記起此事。

這位辦公室主任見此情況並沒有反駁,而是老老實實地接受批評。他立即到局長辦公室找出那份通知,連夜加班、打電話、催數字,很快地把需要的材料準備齊整。這樣,局長也愈發看重這位忍辱負重的好主任了。

擋駕是一門藝術。下屬如果善於主動出麵為領導擋駕,處理掉那些不必驚動領導的事情,使領導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謀大事上,領導便會愈加器重他。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出於對工作和領導負責的目的,下屬要敢於負責任,敢於麵對問題,本著認真負責的原則,對情況予以核實和整理,最後征求領導的處理意見。

領導出於種種考慮,有些問題不宜出麵解決或公開表態,這時不要怕麻煩,協同領導一起把問題處理好。要注意的是,一要得到領導的授權和指示,二是不論結果如何,要以恰當的方式向上級領導彙報。

學會為領導辯護,充當他人和領導之間的緩衝器,有助於穩定職場人際關係。當聽到別人對領導有抱怨時,要勇敢地提醒這些人,不要忘了領導的優點。要學會鼓勵抱怨的人采取具有建設性的方式來表達意見,不要隻是宣泄不滿。若自己也是抱怨的人之一,應該檢討自己,很可能是由於自己在工作上的挫折感,而把責任推到領導的頭上。

在職場中,你不但要盡量避免因自己的不慎造成領導下不了台,而且要學會在領導可能不好下台時,巧妙地為其提供一個台階,及時地圓場。

適時地提供一個恰當的台階,使領導免丟麵子,是圓場的一大原則。這裏有以下幾點要注意:

要注意不露聲色。既要使領導體麵地下台階,又盡量不使在場的旁人覺察,這才是最巧妙的台階。

注意用幽默語言作為台階。幽默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一句幽默的語言能使雙方在笑聲中相互諒解和愉悅。

注意盡可能地為領導挽回麵子。有時某種意外情況使領導陷入了尷尬境地,這時,你在給領導提供台階的同時,如能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及時為領導麵子上再增添一些光彩,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領導有樹立自己權威和形象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在自己的下屬麵前。良好的形象是上級經營管理的核心和靈魂。因此,下屬要在充分了解這個心理需求的情況下,學會維護上級的形象。當上級了解到你維護他的形象的良好心理動機時,就會在內心裏對你表示感激,從而更加器重你。

記住:是領導在拿主意

身在職場,自然免不了和領導打交道。然而,下屬在與領導相處的過程中,容易犯又不易自省的錯誤就是替領導做主。

決策,作為領導活動的基本內容,處於不同層次上的領導者其權限是不一樣的。有些決策可以由下級領導做出,有些決策則必須由上級領導做出。有些主管不能充分認識這一點,明明應該由上級領導做的決策,他卻超越權限,自己擅自做主。

在有的企業中,職員可以參與公司和本部門的一些決策,這時就應該注意,誰做什麼樣的決策,是有限製的。有些決策,你作為下屬或一般的普通職員可以參與,而有些決策,下屬還是不插言為妙。“沉默是金”,你要視具體情況見機把握。有些問題的答複,往往需要有相應的權威。作為職員、下屬,明明沒有這種權威,卻要搶先答複,會給領導造成工作中的幹擾,也是不明智之舉。

有的下屬可能認為,幫助領導作決定是在替領導分擔工作,會得到領導加倍的讚賞。事實卻相反,你的這種“大包大攬”的行為並不會贏得領導的好感,因為你私自下決定等於是對領導的權威進行挑戰。職場中的分工是明確的,下屬應該盡職盡責地做好分內的事,一些關係到整體利益的大事還是由領導親自掌控,作為下屬的你還是不要隨便亂“插手”。

做好本職工作,也不等於對別人的事漠不關心,在做好自己的工作的同時適當地為他人分擔一些事情,能夠為你贏得好人緣。在工作中多做一點,幫助同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表達對對方的關心,有利於融洽同事間的關係。而和領導相處,就要多注意,什麼事情能夠主動分擔一些,什麼事情不能擅自“奪權”,否則不但不會得到領導的表揚,而且你的盲目添亂有可能給集體造成損失。

在與領導相處中,避免不了和領導一起共事,因此你可以這樣做:

在領導遇到難處時,你可以主動地幫助他分憂解難。在領導對某件事猶豫不決、舉棋不定時,主動表示理解和同情,並誠懇地做出自己的努力,減輕領導的負擔。適當地提出一些建議和想法,和領導共同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策,對領導的想法和意見不要表示排斥和滿不在乎,更不能固執己見而反對領導,把領導的決策權“搶”到自己手上。

遇到冷靜型的領導,一切工作計劃你隻負責執行就好,不要自作主張。執行的經過必須有詳細的記載,即使是最細微的地方,也不能稍有疏忽。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是所有領導都喜歡的。如果執行中遇到困難,你最好能自行解決,然後事後口頭報告當時如何應付,領導就會很高興。但要注意的是,事後報告要力求避免誇張的口氣,無論當時的處境多麼難辦,也要以平靜的語氣表達。

每個領導都有自己的職權範圍和工作職責,要處理好和其他領導的關係,首先是你不要侵犯對方的“領地”。你要時刻牢記“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古訓,因為無論多麼開放的職場,界線永遠存在。

你不要越權去替領導作決策、下決定。遇到重大問題的決策時,你不妨問問上司,“關於某件事,某個地方我不能擅自下結論,請您定奪一下”,或者“這件事依我看不這樣做比較好,不知您認為應該如何”,等等。

總之,在辦公室裏,你需時刻牢記一條:上司永遠是決策者和命令的下達者,無論我們有多大的把握相信自己的判斷力,無論你代替上司決定的事情有多細微,都不能忽略上司同意這一關鍵步驟。

低姿態提建議,贏得上司的關注

下屬提出一個建議,試圖讓領導接受,這不僅取決於建議內容本身是否合理,還往往取決於下屬提出建議的方式。

注意提建議的方式方法,就是要時刻注意領導的心理感受和變化軌跡,就是要求下屬在提出建議的時候首先要獲得領導的心理認同。

許多經驗表明,以請教的方式提出建議更易讓領導接受。請教,是一種低姿態。它的潛在含意是,尊重領導的權威,承認領導的優越性。這表明,下屬在提出意見之前,已仔細地研究和推敲了領導的方案和計劃,是以認真、科學的態度來對待領導的思想的。因而,下屬的建議應該是在尊重領導自己的觀點的基礎之上,很可能是對領導觀點的有益補充。這種印象無疑會使領導感到情緒放鬆,從而降低對你的建議的某種敵意。

請教的姿態,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更有內容上的意義。這樣,你可以親自聆聽領導在這方麵的想法。這種想法在很多時候是他真實意誌的體現,而他卻並未在公開場合予以說明,而且很有可能是下屬在考慮問題時所忽略了的重要方麵,這樣在未提出自己的意見之前,首先請教一下領導的想法,可以使你做到進退自如。一旦發現自己的想法還欠深入,考慮不是很周到,還有機會立刻止口,回去後再把自己的建議完善一下。如果你的建議未能領會領導的意圖,那麼,你的建議不僅價值不大,而且還暴露了自己的弱點,這對你絕非什麼幸事。

向領導請教,有利於找出你們的共同點。這種共同點,既包括在方案上的一致性,又包括你們在心理上的相互接受。美國前總統林肯就是這方麵的表率。年輕時,他與他的上司關係並不融洽,為了改善上下級的關係,他得知這位議員很喜歡讀書,便三番五次地向其請教學問。由於他摸到了上司的愛好,並能虛心討教,一來二去,那位上司也改變了對林肯的成見,林肯在後來的仕途上的進步,也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

許多研究者發現,“認同”是人們之間相互理解的有效方法,也是說服他人的有效手段。如果你試圖改變某人的個人愛好或想法,你越是使自己等同於他,就越具有說服力。

有經驗的說服者,他們常常事先要了解一些對方的情況,並善於利用這些已知情況來作為“根據地”“立足點”;然後,在與對方接觸中,首先求同,隨著共同東西的增多,雙方也就越熟悉,越能感受到心理上的親近,從而消除疑慮和戒心,使對方更容易相信和接受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下屬在提出建議之前,先請教一下自己的領導,就是要尋找談話的共同點,建立彼此相容的心理基礎。如果你提的是補充性建議,那就要首先從明確肯定領導的大框架開始,提出你的修正意見,作一些枝節性或局部性的改動和補充,以使領導的方案或觀點更為完善,更有說服力,更能有效地得以執行。

如果你提出的是反對性意見呢?有人會說:這到哪裏去找共同點呢?其實不然,共同點不僅僅局限於方案的內容本身,還在於培養共同的心理感受,使對方願意接受你。

而且,可以說,你越是準備提出反對,就越可能招致敵意,因而越需要尋找共同點來減輕這種敵意,獲得對方的心理認同。此時,雖然你可能不讚成上司的觀點,但一定要表示尊重,表明你經過理性的思考的。你應設身處地地從領導的立場出發來考慮問題,並以充分的事實材料和精當的理論分析作為依據,在請教中談出自己的看法,在聆聽中對其加以剖析。隻要你有理有據,領導一定會心悅誠服地放棄自己的立場,仔細傾聽你的建議和看法。在這種情況下,領導是很容易被說服而采納你的意見和建議的。

請教會增加領導對下屬的信任感,當你用誠懇的態度來進行溝通時,領導會逐漸排除你在有意挑刺,你對領導不尊重等這些猜測,逐漸了解你的動機,開始恢複對你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