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創意成敗:成與敗都是一種收益(3)(1 / 2)

哥倫布在長達10多年的時間裏,經曆了不斷的失敗,衝破了重重阻力,開始向西航行,目標是亞洲大陸。他在加勒比海登陸以後,就帶著許多動植物和幾個土著人回到了西班牙。他認為他已經到達了他的目的地,但實際上他沒有到達亞洲,他失敗了。他雖然未能立即認識到這一點,卻發現了更有價值的東西,這就是他發現了美洲大陸。

人生在世,誰不企望成功?但追求成功就會經曆挫折與失敗。尤其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機會增多,風險也隨之增多,失敗的概率也隨之增加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打碎“害怕失敗”的枷鎖,增強對失敗的承受力,並在挫折與風險中磨練出堅韌的意誌力,隻要堅持下去,你的創意思維總會被激發出來,你也就接近了成功。

走出畏懼失敗的陰影

創意在最初提出時,大都是非常脆弱的,包含著許多明顯的缺點和漏洞,即使是提出創意者本人,也多帶有試探性。這時,如果遭到批評,提出者的自信心就會遭受打擊,結果自我防衛的需要占主導地位,創意思維的通道被阻礙,難以產生新的靈感;即使再有新的想法,也不會輕易提出了。

你是不是經常會聽到一些人這樣說:“我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呀!”“有別人試過這做法嗎?”“我們的規模太小,恐怕做不了吧!”“這會成為別人的笑柄。”——這些說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害怕失敗。失敗真的有那麼可怕嗎?如果你因為害怕失敗而不去嚐試,那你也絕不可能有成功的機會。

大多數人都認為失敗是一種恥辱。於是,他們怕失敗,怕出差錯,怕冒風險,怕失敗惹人笑話,怕失敗遭到打擊。然而,無數事實已證明,一個新的設想在開始時不遇失敗,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奧斯本說:“好的設想的夭折率很驚人,它們大多數是在問世之前就被扼殺”。發明者或創意者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敗,但是他們最終贏得了勝利的機會。

失敗是一種心理狀態,或者說是我們對問題的態度與看法。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裁到實驗室視察,有一個工作人員精神十分沮喪地說,他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作了1000次試驗,都失敗了。這位總裁告訴他,不要把這些試驗看成失敗,並說:“實際上你的進展很了不起,你已經發現1000種方法是不能用的。”如果他不經曆前麵的999次失敗,成功就會和他無緣。

愛迪生其實是發明家也是企業家,他在55年內被授予1000多項專利,包括電燈燈泡、電話筒、發報機等,他在一生中也遭受各種打擊,例如10多歲時的一次事故使他逐漸失去聽覺。1914年的大火燒毀了他7間工廠等。他發明電燈,為了尋找適合燈絲,便試驗了數千種材料,為了試製一種新的蓄電池,便失敗了8000次。但這並不能阻礙他成為世界上偉大的發明家。

愛因斯坦在晚年把大部分時間用在研究“統一場論”上。有一天,他的朋友特斯多夫問他是不是感到大功快成,他回答說:“沒有,但我學到很多東西,我知道了我至少有99種方法是行不通的。”

失敗通常會導致對自己創意能力產生懷疑。一個人認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無所創意,在重大問題麵前將不可能作尋找創意答案的嚐試。任何一種新思想都將使你成為先驅者,所以你必須自信,勇於承擔被嘲笑的風險要相信自己在任何時候都具有創意力。

莎士比亞說過:“懷疑是叛逆,它使我們因害怕嚐試而喪失我們往往可以得到的好處。”自信心是對創意、對冒險的勇氣和意誌起關鍵作用的因素。有創意的人具有頑強的自信心,敢於從失敗中學習,不畏懼失敗;意識到成敗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麵。他們成功的秘訣在於:把失敗的次數增加一倍。失敗隻是一種演習,是你在成功路上所必走的一段路。

害怕失敗的心理客觀方麵的原因是來自社會、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包括來自物質的、精神的,具有階段性和地域性,但更多的原因是主觀上處理問題態度不積極、缺乏自信心、怕別人批評、比較的傾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