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蓋瑞·貝弗德從一開始就希望成為一位全職的交易員,但由於資本太小,早期他隻能做一個兼職的交易員,在一家小型經紀公司任職。他當時麵對的問題是:如何從一個欠缺資金的兼職交易員變成一個具有充裕資金的專業交易員。蓋瑞·貝弗德非常希望成為專業交易員,這個強烈的欲望使他勇於承擔較大的風險,籌措自己所需的資金。
1965年,蓋瑞·貝弗德根據自己對黃豆市場的了解,以及他的農業經濟教授湯瑪士·海歐納莫斯的意見,判斷黃豆價格將上揚,於是他孤注一擲,用所有資金買進20手黃豆合約。起初,黃豆價格下跌,蓋瑞·貝弗德瀕臨破產邊緣,但他咬緊牙關硬撐下去,終於等到黃豆價格飆升。當蓋瑞·貝弗德賣出這20手合約時,他的資產增加了一倍,他靠這一筆成功交易,向全職交易員的目標邁出了一大步。
從此以後,蓋瑞·貝弗德的交易一帆風順,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的交易規模已達到美國政府規定的黃豆與穀物投機持倉的上限。由於這一原因,再加上1983年時一筆非常糟糕的黃豆交易,促使蓋瑞·貝弗德將交易重心轉移到當時還沒有投機部位上限規定的國債期貨市場(後來國債期貨也實行投機部位上限規定,最高不得超過10000手合約,而黃豆期貨的投機部位上限為600手)。
對蓋瑞·貝弗德來說,1983年在黃豆市場的失敗是其交易生涯的轉折點,但也因此正好趕上在國債期貨行情跌到穀底時進入這個市場,並持有大量多頭持倉。1984年到1986年初,國債期貨行情持續上揚,而蓋瑞·貝弗德由於長期做多,不但達到了成為全職交易員的目標,也成為國債期貨市場中少數幾位能與法人機構平起平坐的交易員之一。
蓋瑞·貝弗德寡言、保守且性格內向,他從事交易與分析市場的基本方法是進行基本分析。不過,蓋瑞·貝弗德發現很難全部了解市場基本麵,因此他還會依靠其他資訊手段,以免基本分析產生錯誤,並由此開發出一套趨勢追蹤係統。他認為,要成為一名成功的交易員,可以從學習如何使用交易係統開始,剛出道的交易員可以從趨勢追蹤係統中學習到如何獲利與減少虧損的竅門。後來,蓋瑞·貝弗德曾經研究過公開出售的交易係統,結果發現這些交易係統進行的交易次數太頻繁。如果一套係統總是頻繁進行交易,就會導致交易成本過高,並使這套係統的獲利能力降低,蓋瑞·貝弗德認為趨勢追蹤係統最好是屬於中長期的係統,因為過於敏感的趨勢追蹤係統隻會使經紀傭金增加。
趨勢追蹤係統除了能養成投資人的交易習慣外,蓋瑞·貝弗德還建議使用趨勢追蹤係統的投資者在交易時必須加上自己的判斷。換句話說,投資者應該把資金分為兩部分,一半用趨勢追蹤係統進行交易,一半則用自己的判斷從事交易,以免趨勢追蹤係統失靈。如今,蓋瑞·貝弗德基本上以自己的判斷為主,因為他認為趨勢追蹤係統的效用已大不如前,這主要是由於太多人使用相同的係統所致,如果市場上許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市場一定會經曆一段調整期。
一筆完美交易的構成條件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勝利,乘勝追擊,並盡量減少損失。如何在有利的行情中繼續持有某個部位呢?如何避免過早獲利回吐?蓋瑞·貝弗德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在交易前先進行全麵考慮,必須設計一套能夠應付多種偶發事件的交易策略,同時還應該設計一個能夠保住勝利果實的長遠目標。另外,還可以利用趨勢追蹤係統來提醒投資者出場的時機,避免過早獲利回吐。
蓋瑞·貝弗德之所以能夠從黃豆期貨的失敗中走出來,再去從事另一種期貨——國債,在期貨這種衍生品中再次站起來,而成為一個國債大師,正是由於他懂得不斷進步,懂得用別人不一樣的思維來獲得更多的利益。而大部分其他從事理財投資的人無法獲得大利益的原因就在於他們不懂得利用四兩撥千斤的方法。正如五礦實達期貨經濟董事長李福利所言“衍生品市場已經越來越受到眾人的關注”。正是這樣的衍生品讓人們從期貨中不斷獲得利益,讓四兩撥千斤的衍生品越來越為人所關注。而如今要想在這樣的市場中贏利,就必須行事果斷,必須有耐性,有強烈的求勝欲望,有進場的勇氣,而勇氣來自於資金充裕程度,還要有認輸的勇氣,這種勇氣也是以資金為後盾的,認輸的勇氣是指麵對失敗的交易,你必須提得起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