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狼子野心蓄亂已久
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月十四日,王陽明再次上疏要求致仕的奏折依舊沒有被批準,情急之下,王陽明遂再次寫信給兵部尚書王瓊,在那封信中,王陽明除請求王瓊幫忙要他致仕之外,還向王瓊彙報了福建一帶的軍情:
郴、衡諸處,群孽漏殄尚多。蓋緣進剿之時,彼省土兵不甚用命,廣兵防夾稍遲,是以致此。閩中之變,亦由積漸所致。始於延平,繼於邵武,又發於建寧、於汀、漳、於沿海諸衛所。將來之禍,不可勝言,固非迂劣如某所能辦此也。……
四省邊界匪患雖平,但隱患也多多,尤其是福建一帶形勢更為嚴峻。對此,王陽明早有預料,他力求致仕返鄉與此也有關係,他的健康狀況越來越惡化,再也無力應對新起的禍亂了,他希望王瓊能另選賢能。
王瓊卻再次冷酷地拒絕了王陽明的要求,王陽明依舊要在贛州任上待命,他的預言卻變成現實。正德十四年六月,福州三衛軍人進貴等威脅眾人謀叛,王陽明再次臨危受命。六月五日,他受領了鎮壓福州三衛叛軍的敕命;九日,即率軍離開贛州,沿贛江一路北上;十五日抵達豐城縣(隸屬江西省南昌府,此地距南昌府一百二十裏)的黃土堖。
這日晌午,在這個叫黃土堖的地方,王陽明被一位滿麵焦灼前來求見的官員風風火火地攔住了,他就是豐城縣的縣令顧佖。顧佖帶給王陽明的消息幾乎將王陽明震暈:寧王朱宸濠起兵謀反了!就在王陽明抵達豐城縣的前一天——六月十四日。南昌城已經被完全控製在叛軍的手裏,江西省大大小小的官員不知被朱宸濠殺了多少。王陽明再也不能繼續北上。
六月十三日是朱宸濠的生日,王陽明是知道的。朱宸濠的狼子野心,王陽明更是心知肚明,但表麵上的文章還是要做。他原本想在去福州的途中順道前往慶賀,可當他行至吉安府時,突然想起自己忘帶官印,便派中軍官返回去取,及至官印取回,就拖延了時日。正是拖延的時日,救了王陽明,也救了大明王朝。或許,天意如此。
王陽明不知道,那場他錯過的生日盛宴,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鴻門宴。為了給自己“慶生”,寧王朱宸濠幾乎把江西省大大小小的官員都請到了。可那些人哪裏會想到,那哪兒是去給寧王慶生,分明是送他們去死。
這寧王朱宸濠是何方神聖,竟有如此大的魄力,敢公然與大明皇帝朱厚照叫板,要把他從皇帝寶座上給拉下來?這中間說來話長,還要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大力分封,他的兒子們都被封為親王。他的第十七子朱權被分封為寧王。這朱宸濠即是寧王朱權的後代。弘治十年,朱宸濠被封為寧王,他算是第四代寧王。論年齡,他比朱厚照大了十二歲;論輩分,他是朱厚照的祖父輩。據史料載,這位朱宸濠“輕佻無威儀,而善以文行自飾”,平日裏舞文弄墨附庸風雅,又依仗著財大氣粗在門下招了不少謀士,漸漸地就不把他的那位皇帝孫子看在眼裏。也是,像朱厚照那樣隻知花天酒地、胡吃海喝、鬥雞走馬的主兒,也著實配不上大明皇帝的寶座。
在明朝,親王雖然沒有實際的封地,地位卻是極受尊崇的。他們雖不掌管地方政權,手中卻有不小的兵權——各王府都有“護衛”,並且親王還有調動地方軍隊的權力。但這個寧王府卻有點例外,還在明英宗(1457—1464)在位間,當時的寧王是朱宸濠的爺爺朱奠培,他因為做了某些不法之事,寧王府的護衛就被革去了,一直到朱宸濠繼承王位,這寧王府依舊是沒有護衛的。要想取代朱厚照的皇權,沒有軍隊根本不可能,朱宸濠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從正德二年(1507年)開始,朱宸濠就想盡辦法來恢複寧王府“護衛”這一建製。
正德二年,朱厚照初登基不久,政事不問,隻知胡作,大太監劉瑾弄權,在朝中一手遮天。朱宸濠覺得機會來了,就派人和劉瑾拉上了關係。白花花一車兩萬兩銀子就把這個劉瑾收買得服服帖帖,他竟然假傳聖旨,私下裏恢複了寧王府的護衛。有個詞叫如虎添翼,這惡虎要是添了翼可愈發不得了。有了護衛,朱宸濠越發沒有了王法,把江西一省都當成他的私家財產。他開始肆意擴張軍隊,秘造軍器,對外則橫行霸道,侵占、搜刮民間財產,並開始大力培植自己的黨羽。有錢好辦事,民間銀子嘩嘩往寧府裏流,朱宸濠又命人拿著那些金銀財寶到京城內外上下打點,如此一來,有許多官員太監就被他收買了。如果不是正德五年劉瑾倒台,朱宸濠也許早就反了。
正德五年秋,劉瑾被誅殺,受此牽連,寧王府的護衛再次被革去。可護衛革去,也已難擋朱宸濠的野心,反倒給了他一種危機感,他越發瘋狂地擴展自己的勢力。幾年時間裏,他一麵加緊自己的軍備,一麵更加瘋狂地掠奪。那幾年,四省邊界的匪患,與朱宸濠的暗中支持其實是分不開的,他與大賊首謝誌珊、藍天鳳等人也多有往來。如此說來,這個寧王其實才是最大的賊首,江西省內大小官員都要乖乖受他分派,稍有不從,受排擠是小事,有些連命也莫名其妙就丟了。與此同時,朱宸濠也越發大膽地往京城去送銀子賄賂京中的官員與大太監們。據說,他的銀子是用騾車往京裏運的,一次就拉數騾車去。那些意誌不夠堅定的官員太監們哪經得住朱宸濠如此狂轟濫炸,紛紛被他拉下水,替他賣起命來。
劉瑾倒台後,太監錢寧、許泰等人急劇得勢。尤其那錢寧,奸詐凶狠、貪得無厭的程度絲毫不比劉瑾差。彼時,他在皇帝身邊紅得發了紫,成了皇帝的“幹兒子”。朱宸濠在錢寧身上可是花了血本,錢寧自是對他的事不遺餘力,不斷在皇上麵前替他美言,從中攛掇。
在錢寧等人的一力攛掇下,正德九年(1514年),寧王府的護衛再次得到了恢複。朱宸濠謀反的心也越發明顯了,竟然公然對外稱自己是“國主”,將“護衛”稱“侍衛”,將令旨改為聖旨。如此赤裸的野心,那朱厚照還是看不到也聽不到。其實,朱厚照也是個大貪婪家,最大的貪婪家。朱宸濠一邊大肆賄賂京中大小太監官員,一邊也不忘向這位皇帝孫子進獻忠心。大把大把的銀子,各種珍奇異寶,通過朱厚照身邊的錢寧等人源源不斷地送到朱厚照手裏,朱厚照也被他爺爺的那些糖衣炮彈炸得暈頭轉向。
自朱厚照登基以來,每年正月燈節,宮中都要大肆布置,張燈結彩,燃放煙火,以供朱厚照賞樂。朱宸濠深知朱厚照的這一嗜好,正德九年正月,專門派人去京城獻燈。那都是些設計新穎奇特又裝飾華麗的燈飾,是朱宸濠花不菲的價錢專門請良工巧匠們特意製作的。想想那氣勢有多麼壯觀吧:那一夜,乾清宮大大小小的柱子上掛滿窮極奇巧的燈飾,又沿著乾清宮四周屋簷布置滿了煙火。到時萬盞花燈齊明,萬朵焰火綻放,那乾清宮,將是何等的氣勢啊!金碧輝煌,流光溢彩,就是那天庭龍宮又能如何?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那天晚上,焰火一點,一陣邪風就刮起來了,一把大火,竟把乾清宮燒了個精光。那可不是什麼好兆頭,連錢寧等人都嚇得要死了。這獻燈的主意,他可沒少摻和。再看那個朱厚照,看到乾清宮的熊熊大火,一沒急二沒氣,竟然拍手叫起好來:好玩兒,好玩兒!朱宸濠給他送的這份“大禮”,他竟是欣然接受了。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這樣的皇帝估計也就大明王朝朱厚照一個。
當時朱宸濠的賄賂銀車,也曾拉到兵部尚書王瓊的門下。誰料王瓊根本不吃這一套,他早已窺探到朱宸濠的狼子野心,也曾多次提醒武宗朱厚照,可惜那朱厚照隻顧著花天酒地吃喝玩樂,全不把這一切放在心上。把王陽明調到江西贛州任巡遠,授他軍務提督一職,其實是王瓊的苦心安排,他是讓王陽明去監督這個朱宸濠的,一旦生變,手握軍權的王陽明便可便宜行事。
皇帝的昏聵,朝中內外太監官員的暗中支持,讓朱宸濠謀反的膽子與步子都越來越大。從正德十年(1515年)開始,朱宸濠公開在當地招收各路勇士加入他的王府私家軍隊,又與當時的湖匪大盜淩十一、閔廿四及狼達土兵相勾結,縱他們燒殺搶掠以籌軍費。
他還派人到廣東等地采購牛皮、鐵具等物品,更大規模地打造兵器盔甲。“佛郎機銃”是火炮的前身,在當時是一種最為先進的武器,殺傷力極強。當時的官府軍隊都極少使用,朱宸濠卻已在大力製造這種兵器。
有先進的兵器在手,有他花重金招募的勇士兵將,到正德十四年,朱宸濠已經擁有了一支裝備精良、人數不下十萬的軍隊,他要起兵謀反,已易如反掌,隻等一個合適的時機而已。
2.寧王叛起百官遭殃
這個朱宸濠,雖為人輕佻無威儀,但從他所做的種種可見,他可不是一般的草包。這些年來,朱宸濠除了暗中拉攏朝中官員太監為自己所用,肆意擴張軍備,也深知人才在自己的謀反大業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他的麾下,也不乏些文人謀士,這些人就負責為朱宸濠謀反出謀劃策。
在朱宸濠的眾謀士中,有三位不得不提。一位是劉養正,一位是李士實,一位是後世人都熟悉的風流才子唐伯虎。
劉養正原本是江西本地一舉人,因通曉兵法,就被朱宸濠請到府上奉為座上客。劉養正初次見到朱宸濠就直言他“麵相奇好,有撥亂反正之才”,那句話可謂字字妥帖,字字落到朱宸濠的心坎兒上。先前也曾有江湖術士對他言,他有帝王之相,南昌城東南方有天子之氣,他還半信半疑,聽劉養正如此一說,那顆原本就蠢蠢欲動的心越發躁動起來。朱宸濠最後公然謀反,劉養正在其中起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再來看這位李士實,進士出身,朝廷的右都禦史,以詩書畫聞名。與朱宸濠以賞文賞畫為由結交,實際上就是他的幕僚。
唐伯虎點秋香,風流代代傳,世人都曉得明朝有個風流才子唐伯虎,在他的桃花塢與一幫才子佳人鬧出許多的風流韻事,卻不知與他同代的還有個大儒王陽明。有很多影視作品擅長戲說,正史戲說,野史戲說,最後鬧得正史野史全然不分。曆史上的唐伯虎是有才,但那許多的風流韻事可就未必是真了。唐伯虎一生窮困潦倒,命運多舛,哪有那麼大的魅力?
出身書香世家的唐伯虎少有才名,原本也可憑自己的才氣走封建社會裏一般士子文人所走的尋常之路,科舉經仕,飛黃騰達,可惜他的命運在弘治十二年那次科舉考試中被徹底改變了。
那一年,二十八歲的王陽明在兩次科舉失利後第三次赴京參加考試,一舉奪得二甲進士第七名,此後慢慢走向仕途。那一年,已經三十歲的唐伯虎也參加了此次會試,可他卻被無端牽入一樁科考“泄題案”,功名沒取得半點,還身陷大獄。要說挫折,王陽明雖身中功名,可他此後所麵對的挫折絕對不比唐伯虎小。可他挺過來了,硬是在心裏開拓出一片廣闊明亮的人生疆場。唐伯虎卻被那一次打擊徹底打垮了。他恨了,恨朝廷,恨世界,他開始用自己的才情遊戲世界、遊戲人生,也才有了後世關於他的種種詩酒風流佳話。
朱宸濠招賢納士為自己的謀反做準備,唐伯虎有才有謀卻鬱鬱不得誌,正是可用之人。唐伯虎就這樣走進了朱宸濠的帳下。詩酒風流、吟詩作畫,唐伯虎醉裏買笑,笑裏買醉,隻把自己人生剩餘的光陰稀裏糊塗地胡亂打發。可他畢竟是明代一代大才子,這位大才子的內心終究還是明亮的。朱宸濠謀反的野心日漸暴露,唐伯虎深知跟著走下去就是萬丈深淵。他無法,隻得躲。躲不過,裝瘋賣傻,把自己的才子形象全不要,做了十足的浪子。所以,到朱宸濠正式舉兵謀反時,他真正的謀士隻有劉養正與李正實兩位了。唐伯虎那會兒正破衣爛衫,不知在哪個角落裏爛醉。
朱宸濠的反心,引得朝中一些正直臣子不斷上諫,可那些上書不但沒有得到朝廷的正視與回應,這些上書的大臣還多遭殘害。“竊見寧王不遵祖訓,包藏禍心,多殺無辜,橫奪民產,虐害忠良,招納亡命,私造兵器,潛謀不軌。”條條樁樁,罪行累累,這是侍禦史蕭淮上疏中的一段。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是楊廷和,當他看到這樣的上疏,他深知朱宸濠謀反已是鐵定的事實,若再不對他采取一定的措施,後果將不堪設想。寧王府的護衛必須再度革去。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三日,朝廷派官員去南昌宣旨,革去寧王府護衛。這一天,正是朱宸濠的生日,他正在府中大宴賓客。那天,江西省大大小小的官員幾乎全部到場,一場生日宴會舉辦得異常隆重。接到那樣的聖旨顯然大大出乎朱宸濠的意料,一時之間,他也無了主意,急急找他的謀士劉養正等人密謀。
“事急矣,明旦諸司入謝,即可行事。”這劉養正不愧朱宸濠的謀士,關鍵時刻,他比朱宸濠沉得住氣,也吃得準形勢。他知道,一旦寧王府的護衛被革,朱宸濠再想舉事謀反就難了,說不定連身家性命也難保。朝廷這是把他寧王推到懸崖邊上了,接下來不是你死,便是我活。依慣例,朱宸濠在府中大宴江西百官,諸官要於十四日前來寧王府答謝,正好是舉兵起事的大好時機。到時,順從寧王意,跟他一起謀反的官員留;忤逆寧王意,反對他謀反的殺。
朱宸濠遂依了劉養正等人的意見。這一夜,他們火速將兵力聚集起來,將寧王府鐵桶一樣警戒起來。
第二天,百官們如期抵達。他們紛紛向朱宸濠拜謝,禮畢之後,朱宸濠忽然臉色大變,起身走向露台,厲聲責問諸官:“汝等可知大義?”
朱宸濠這一問,座下馬上就有人回:“不知!”
接話的是巡撫都禦史孫燧。
孫燧,浙江餘姚人,王陽明的同鄉,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還記得當年王陽明參加鄉試的前夜,巡場之人在巡視考場時發現兩個巨人,二人東西相向而立大聲討論道:“三人好做事!”放榜日,王陽明,孫燧和另一位叫胡世寧的同榜中舉。這位孫燧曆任刑部主事,河南右布政使。正德十年,升任右副都禦使,被任命為江西巡撫。他發現朱宸濠有逆反之心,曾七次向朝廷上書痛陳朱宸濠的謀逆之心,但每次都有人從中作梗,那些上疏都無法送到皇帝手中。其實,送到又如何。那武宗朱厚照天地渾不怕,哪在意一個小小的寧王朱宸濠?
聽孫燧如此一說,朱宸濠接言道:“太後有密旨,令我起兵監國,汝可保駕否?”“既有太後密旨,請出觀之。”孫燧知道,這朱宸濠終於忍不住了,要公然起兵謀反了。“不必多言,我今往南京去,汝保駕否?”朱宸濠步步緊逼,孫燧也毫不退讓,他正色道:“天無二日,民無二王,此是大義,不知其他。”
孫燧七次上書,這朱宸濠早就把他恨死了,如今見他公然反抗於他,早已怒火中燒,立即令人把孫燧給綁了。人群中依然有同孫燧一樣不怕死的,就是那個按察司副使許逵,他站出來疾聲大呼:“孫都禦史乃朝廷所派欽差大臣,反賊敢擅殺耶!”遂在座中破口大罵起來。朱宸濠大怒,命人把許逵也綁了,隨即將二人拖到惠門外,一起斬了。
朱宸濠這突然的舉動,把在座的百官都驚呆了,也有的早就嚇傻了。時近正午,片刻前還晴朗的天忽然間陰雲密布,朱宸濠府中的氣氛也頓時變得緊張起來。孫燧,江西一省巡撫、朝廷欽差大臣都被砍了,站出來替他鳴不平的按察司副使許逵也被砍了。血淋淋的場麵就在眼前,那些膽小的官員早已嚇得渾身篩糠,他們唯唯諾諾,相繼向朱宸濠表示臣服,願意擁護他起兵反抗。僉事潘鵬,自從成為禦史後就一直受朱宸濠的賄賂,他率先向朱宸濠叩頭,高呼萬歲。隨後,參政王倫和季敩也相繼下拜。有一些人站在原地不知所措,但也有人拒不屈服下跪的。鎮守太監王宏,巡檢禦史王金,奉差主事馬思聰,金山布政使胡濂等皆不屈服,可憐他們無備而來,手無寸鐵,頃刻間就被奪印,打入大獄去了。這些人在獄中受盡折磨威脅,大部分人最終還是向朱宸濠的淫威屈服,他們便很快被釋放出獄。這中間,隻有奉差主事馬思聰與參議黃宏寧死不屈,最終絕食七日而亡,這是後話。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六月十四日,百官前來答謝朱宸濠的一次聚會成就了朱宸濠的公然謀反。幾天之內,江西一省諸官,被逮的逮,殺的殺,那些不願意被逮也不願被殺的,自然都乖乖臣服於朱宸濠。朱宸濠開始對外公然稱帝,在南昌迅速建立起他的偽政權來。他任命途欽、萬銳等為禦前太監,尊李士實為太師,劉養正為國師,參政王倫為兵部尚書,季敩及僉事潘鵬等也各獲加封,就連大盜吳十三、閔廿四、淩十一等人也被授指揮官等職。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之後,朱宸濠就開始在各地肆意散布推翻武宗的檄文,並將年號由正德改為順德。同時他借用江西布政使的印鑒與公文,向各地布政使散布起兵消息,試圖勸他們一起造反。
朱宸濠在南昌氣焰囂張,他有政權,有謀士,有軍隊,有黨羽,也有了進一步的行動計劃。依照李士實、劉養正等人的建議,趁北京方麵對朱宸濠的謀反還毫無準備的機會直搗北京,直接推翻朱厚照的王權無疑是上上之策。實在不行可以先攻占南京,在南京建立根據地,與北京成兩足鼎立之勢,日後再作圖謀。最下策就是守住南昌城,這當然也是李士實、劉養正極力反對的,那樣的後果可能就是給朝廷以可乘之機,集大兵前來圍城。到那時,後果如何,將無法預料。
與南昌朱宸濠的周密部署截然相反,北京方麵果真被殺個措手不及。朱厚照派來的人原本趾高氣揚,要來收回朱宸濠的護衛,誰料朱宸濠竟然借此機會公然反了。遠水解不了近渴,要調京軍前來平叛顯然來不及了,江西一省官員軍隊又幾乎被朱宸濠控製,現在朝廷能用的牌隻有王陽明。王陽明原本是往福建去平定賊亂的,現在他要掉頭來對付這個更大的賊——竊國賊了。
此時的王陽明,又是何種狀況?他隨身隻帶了百八十名親信隨從,又多是些老弱疲兵,且朱宸濠早已把王陽明的行蹤掌控在手,派去追殺王陽明的人已經上路。王陽明,縱有天大的軍事才能,又如何能以那區區百八十名隨行人員來對抗朱宸濠的十萬大軍?如何擺脫朱宸濠氣勢洶洶的追殺?著實讓人替他捏著一把汗啊。
3.陽明逃生隻身平叛
在南昌舉旗起兵後,朱宸濠遂率領十萬大兵奪運船,順江而下,向南康、九江直撲而去。南康知府麵對朱宸濠的大軍,不戰而遁,南康在瞬間就落入朱宸濠之手。再襲九江,九江兵備、知府、指揮等也是望風而逃,下麵各屬縣更是不戰而潰。六月十四日一日之間,江西兩座城市都盡落朱宸濠之手。
當王陽明聽到這個消息時,朱宸濠已經把江西各級官府的印鑒悉數收繳,王陽明想調用南昌周圍各縣府的軍力來對抗朱宸濠顯然不可能。贛州倒是有王陽明自己訓練的軍隊,可它又太遠,根本來不及了。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去離此地較近的吉安府,吉安府的知府伍文定曾經參與過橫水、桶岡剿匪戰爭,王陽明與他打過多次交道,是個可靠的人,到那裏也好做圖謀。
軍情如火,事不宜遲,王陽明當即向船工下令,火速掉轉船頭,去吉安方向。船工卻無奈地向王陽明搖頭歎息:“南風太緊,行不動船。”贛江從南向北流入鄱陽湖,那天正刮著猛烈的南風,王陽明由豐城縣往吉安方向,是逆水又逆風,大船寸步難行。此時,朱宸濠派出的探子早已探聽到王陽明的行蹤,他隨後派出一千多人的精兵強將從後麵直追上來。這真是天要絕王陽明,也要絕大明啊。
王陽明急了,隻得在船中焚香,對天祈禱起來:“天若哀憫天下蒼生,許我王守仁匡扶社稷,那麼就立即改換風向,變南風為北風。若無意眷顧天下百姓,那麼我王守仁今天也就毫無指望了。”說來也怪,王陽明的祈禱剛畢,江麵上的大風竟然真的奇跡般轉換了風向。北風呼呼,扯起船帆。可在這緊急關頭,船工又出了問題。這位船工早聞朱宸濠的淫威,又知他派的追兵馬上就到了,他怕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竟然罷工不敢再繼續往北開船了。王陽明一向以仁愛待人,無論對他的屬下還是敵人,他都先以寬容待之,可現在麵對這個唯唯諾諾的船工,王陽明是又氣又急,他拔出腰中利劍,一劍就把船工的耳朵給削下來了。船工這才又繼續開船往前走。
如此一耽誤,再加上逆水行舟,雖然風向已換,但船仍然行得很慢。此時,天色已漸晚,朱宸濠的追兵快船疾行,從後麵追上來了,江麵上已經隱隱能聽見追兵的喊殺聲。此種情形之下,硬逃硬拚肯定是難以脫身了。虧得王陽明計謀奇多,他眉頭一皺,便心生一計。何不來個以假亂真?王陽明找來一個身形與自己相仿的隨從,將自己的官服脫下給那位隨從穿上,讓他留在大船;他則換了一身便服,趁著夜色,與謀士雷濟等人跳上一條臨時招來的小漁船,消失在茫茫江麵上……
王陽明預料得沒錯,他先前乘坐的大船很快就被朱宸濠的追兵趕上了。等他們跳上大船,找到那位身著官服的“王守仁”時,王陽明早已逃離他們的魔掌,與他的謀士雷濟等人在緊急商討下一步的行動計劃了。
多年來研讀兵法,又在南贛汀漳等地區的剿匪戰場上積累了足夠多的實戰經驗,現在的王陽明,可謂是集軍事理論與軍事實踐於一身,朱宸濠的謀士們為朱宸濠設計的三條路線都明鏡一樣裝在王陽明的心裏:朱宸濠蓄謀已久卻突然起兵反叛,北京、南京肯定都還不知,這朱宸濠若魄力足夠大,自然會首先選擇揮師北京,那是朱宸濠的上策,自然也是王陽明最不願意看到的一種局麵;第二種局麵就是朱宸濠直接打到南京,以南京為據點與北京方麵抗衡,那對朝廷方麵來說,也是極為棘手之事,一旦朱宸濠在南京站穩腳跟,再想平定也非易事;第三種,就是朱宸濠的謀士們極力反對的,也是眼下王陽明極力要選擇的上策,那就是把朱宸濠死死拖住,困在江西,最好是能將他困在南昌城。如此一來,縱他有天大的本事,等到朝廷大軍及各省援軍一到,必定把叛軍繳獲。可眼下的情形是,朱宸濠已經率軍殺出南昌城,且已攻下南康、九江兩座重要沿江城市,若不能將朱宸濠在此攔住,等他揮師沿長江東下殺到南京去,形勢就將變得凶險莫測。如此,王陽明的思路計劃就變得非常清晰了——拖住朱宸濠,堅決不讓他殺到南京去。
然而,眼下最嚴峻的問題來了。王陽明身邊除了三兩位謀士,可說是手無寸鐵,更無一兵一卒。他們要攔截朱宸濠士氣正高昂的數萬大軍,這事怎麼聽怎麼都有點癡人說夢的意味。可古今中外的戰場上,向來是兵不厭詐,謀士們的智慧大腦永遠勝過莽夫們的勇力蠻戰,王陽明那滿腦子的兵法思想,在關鍵時刻能勝過朱宸濠的千軍萬馬。朱宸濠選擇了中策先占南京而沒有選擇上策——直接揮師北京,這就說明在他的心中,對朝廷到底還存著一份畏懼。他的這份畏懼,正是王陽明眼下要利用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