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江西平叛(2 / 3)

王陽明很快就假托“提督兩廣軍務禦史楊旦”的名義寫了一封“密信”。此封“密信”的主要內容是:依兵部命令,由他楊旦率領的四十八萬狼達官兵正往江西公幹,執行一項機密的軍事任務,因事關重大,凡接到此“密信”的州府,都必先準備好四十八萬人馬的糧草,不得有誤;若是有誤,軍法處置。在那封“密信”中,楊旦還提到,寧王朱宸濠有逆反之心,對此朝廷早有防備,已命軍將出師,在朱宸濠必經之處設好重重埋伏,伺機對其進行突襲。楊旦此行率四十八萬狼達官兵前來,就是來接應他們的。

“密信”寫好,王陽明把“密信”給謀士雷濟看,雷濟對此計卻是半信半疑,那朱宸濠如何肯信?對此,王陽明其實早就料到。他也並不曾想讓朱宸濠信,隻是讓他疑,隻要他心中一疑,行動上必然就遲緩了,那一遲便為朝廷調兵贏得了時間,朱宸濠的大勢也就去了。

隻是,這封可以讓朱宸濠起疑的“密信”,又該如何落到朱宸濠的手裏而又不露半點破綻?

那一日,幾個“優人”被帶到了船中王陽明的麵前。“優人”擅演,王陽明找他們來就是讓他們配合演一出精彩大戲的。如此這般跟他們交代一番,那封“密信”就被縫到了其中一個“優人”的衣縫兒裏。王陽明又對他們周密叮嚀,言那是一封絕密之信,他們就是拚了身家性命也要安然送到,至於他們的家人後事,都已安排妥當,請他們盡管放心。然後,王陽明轉身走至船尾位置,忽然臉色大變,勃然大怒:“此等機密之事,怎可為外人知曉?”原來,在那船尾處,正有幾位被綁縛在一起的陌生人,王陽明交代“優人”的種種,均落在這些人的眼裏。那些人是何方人士?是朱宸濠的謀士李士實的家人,王陽明費盡周折派人抓來綁在船尾的,那一番“絕密”交代當然也是王陽明刻意安排李士實家人看到聽到的。如今,軍機泄露,隻有殺人滅口。王陽明抽劍就奔李士實幾位家人而來,那幾位早已嚇得麵無人色,隻一個勁兒向王陽明求饒:“大人饒命,大人饒命……”“寧王謀反,自有天誅。原本與你們無牽涉,殺你們又有何益?你們且回吧。隻是,今天此事,萬不可向外人道也。若有違背,定殺不饒。”王陽明佯歎一聲,又把劍放回原處,揮手讓人把他們放了。

如此重要的“機密”,李士實的家人回去又如何不說?朱宸濠很快就派人把那幾名“優人”給抓住,那封“密信”就那樣自然而然地落到朱宸濠手裏。

王陽明所料不差,那封“密信”果真讓朱宸濠遲疑不決,他暫時停止了向南京進軍的步伐。

六月十八日,王陽明抵達吉安。吉安知府伍文定得知王陽明前來,喜出望外,立即前往拜見,並力挽王陽明。王陽明在吉安上疏朝廷,並著手發號施令,等朝廷官兵一到即可起兵平叛。

王陽明一路急急火火,還在路上時就已與謀士雷濟等人商討平叛大計,可到此時為止,他的身份還是去福州剿賊的官員,朝廷並無半點讓他就地平定寧王之亂的旨意傳來。向朝廷上奏寧王謀反的消息,是眼下王陽明要做的第一步。六月十九日,王陽明擬《飛報寧王謀反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二),差人快馬加鞭送到京城。同時,王陽明也向管轄下的諸廳報告了朱宸濠謀反之事,對他們曉之以大義,動之以情理,讓他們加緊整頓備戰。

此次寧王之亂,原與王陽明沒有半點關係,可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王陽明在上疏中向皇上急切表達了自己欲救家國危難於水火的願望:

但天下之事莫急於君父之難,若彼順流東下,萬一南都(南京)失備,為彼所襲,彼將乘勝北趨,旬月之間,必且動搖京輔。如此,則勝負之算未有所歸,此誠天下安危之大機。慮念及此,痛心寒骨,義不忍舍之而去。

情況萬分緊急,在給朝廷的這封上疏中,王陽明還報告了自己眼下的行動部署:

故遂入城撫慰軍民,督同知府伍文定官等調集兵糧,號召義勇。又約會致仕鄉官右副都禦史五懋中、養病評事羅僑等,與之定謀設策,收合渙散之心,作起忠義之氣;相機乘間,務為躡後之圖,共成犄角之勢,牽其舉動,而使進不得前,搗其巢穴,而使退無所據。

王陽明深知,麵對朱宸濠這次氣勢逼人的起兵興叛,單憑區區幾個江西官員,根本無力應對。所以,他又在上疏中表達如下願望:

日望天兵之速至,庶解東南之倒懸。伏望皇上省愆咎己,命將出師。因難興邦,未必非此。

王陽明在把這封上疏呈給朝廷之時,也差人送了一封急報給老家的父親龍山公,告訴他朱宸濠謀反的消息。忠孝難以兩全,他隻能遙寄一份思親意,望在家的親人多多保重。

從吉安到京城,三千多裏長路,在當時條件下,就算被派去的差人日夜兼程也要走上些時日,眼下形勢卻是刻不容緩。六月二十一日,為確保朝廷盡快得到寧王謀反消息,王陽明又擬定一份《再報謀反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二),千裏傳書。這一次的內容與前一封差不多。前有孫燧等人七次上疏之鑒,王陽明不敢有半點疏忽。

這次,與此封上疏一同上報的還有一道《乞便道省葬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二)。王陽明收到家書,言其祖母已去世,父親龍山公王華也病臥床榻。王陽明手捧家書,如萬箭穿心。年近百歲的老祖母,終是沒能等到他這個不孝孫,抱憾而去了。他請求朝廷恩準他回鄉參加祖母的葬禮,也順便看望一下病中老父。此等關鍵時刻,王陽明卻還要上奏回鄉省親,與他一貫的行事作風似是不合。其實,王陽明此舉,確實另有深意,他希望能借此麻痹朱宸濠。朝廷卻未能窺透王陽明的深意,不允。

直到現在,王陽明手中還無一兵一卒。他靠著一封偽造的“密信”暫時把朱宸濠拖住了,可他知道那決非長久之計,等朱宸濠發現其中有詐,一定不會坐困南昌。

朝廷的大軍不知何時到,發往湖廣、廣東等省的求救信息沒得到半點回應。

為了給自己調集軍隊爭取時間,王陽明隻得再次動用自己的智慧大腦。前麵他故布疑陣,使用了一回緩兵之計,這一次,他要用一回“反間計”,其道具當然還是一封“密信”——這封“密信”是以王陽明自己的名義發出的,是他迎接朝廷的“機密文書”,其大體內容如下:

得知朱宸濠起兵叛亂,兵部已調集各路人馬直奔江西,實施對寧王的圍剿。太監許泰等人率邊軍四萬,從鳳陽走陸路,北京附近四萬官軍,從徐州、淮安等水陸並進,兩路大軍不日即抵南昌;兩廣起兵四十八萬,先鋒八萬已達贛州;湖廣起兵二十萬,先鋒六萬已到黃州(今湖北黃岡);王陽明則率兵十萬,先鋒兩萬屯駐吉安。等各路大軍抵達相應位置,即共同起兵,發起對南昌的進攻,一舉剿滅叛賊朱宸濠。

為了進一步擾亂朱宸濠的視線與思路,在信中,王陽明又故意對眼下的形勢作了一番解讀分析:依他王陽明的預料,如果朱宸濠堅守南昌不出,各路大軍遠道而來,天時地利都不占優勢,一時對朱宸濠也無什麼良策,隻得坐等時機;若朱宸濠一旦離開南昌,或者離開江西省境內,那麼埋伏在沿途的各路大軍即刻就能將他重重包圍,剿滅他就是輕而易舉之事。王陽明反其道而行的軍事分析,聽起來似乎也不無道理。朱宸濠想不遲疑都不成。

寫完這些,王陽明覺得還不足以牽製住朱宸濠。他太了解對方的實力了,即便這個朱宸濠是個有勇少謀的莽夫,可他身邊的劉養正、李士實等人可非等閑之輩。王陽明現在要做的就是讓朱宸濠疑,對他的數位得力助手生疑,這其實就是兵法中的“反間計”。接下來的信中,王陽明便提到了這幾位:他在信中言,劉養正、李士實均給王陽明送來密信,還有淩十一、閔廿四等也派心腹傳來消息,他們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願望,願歸附朝廷,共同起兵對付朱宸濠。朱宸濠已是孤家寡人、眾叛親離,離覆滅的日子不遠了。

這樣一封“密信”自然也很容易地就到了朱宸濠的手裏。

為了做足劉養正、李士實與王陽明交好的假象,王陽明又特意派人前往吉安府安福縣,將劉養正的妻女請到府中進行款待,並讓其家屬把一些相關信息傳遞給劉養正。對於李士實的家人,因前麵曾將他們抓去,現在則又是另一番安撫:“本府不過是奉旨行事,在形式上征集一下士卒而已。既無心要幹涉寧王之事,更不曾考慮過戰爭成敗,並非要與寧王為敵。”總之,王陽明對朱宸濠兩位謀士的家人所散布出來的消息也是彼此矛盾、相互對立,讓人分不清哪是真哪是假。

彼時,朱宸濠的兩位謀士正力勸朱宸濠不要坐困南昌,不要被王陽明的陰謀擾亂,以誤大業。他們堅持讓朱宸濠繼續發兵南京。劉養正、李士實越是力勸,就越發加重了朱宸濠對他們的疑心,朱宸濠也就越發不敢輕舉妄動。王陽明這一招兒也真夠有力。他一劍直指朱宸濠的核心集團,割裂了朱宸濠與他的軍師劉養正、李士實,還有他的主要軍隊領導人物淩十一、閔廿四等人之間的關係,他們開始彼此猜疑。這對一個軍事集團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勢必會嚴重削弱其戰鬥力。

在將種種虛假信息傳遞給朱宸濠的領導核心集團時,王陽明又派人寫了數千張招降書與告示到處發放,在告示中王陽明曆數朱宸濠的種種罪狀。那些招降書與告示,不但激起民眾對朱宸濠的仇恨,還大大地瓦解了對方的軍心鬥誌。

這一係列的措施,果真嚴重擾亂了朱宸濠的作戰計劃。朱宸濠按兵南昌,遲遲沒有往南京發兵。這樣一直拖到七月初二,王陽明期盼的各路大軍依然不見蹤影。朱宸濠派出的探子也紛紛回報,江西一省境內,並未發現任何兵馬蹤跡。朱宸濠這才發現自己上了王陽明的當,他竟然用這一出“空城計”把自己拖了半月之久。

形勢越來越危急,接下會等待他們的會是什麼,王陽明也無法預料。七月二日,王陽明再次修書給父親,那是他抵達吉安府後給家人的第二封家書《上海日翁書》(《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六),在信中,王陽明向父親表達了去留為難的兩難境地:

今竟陷身於難。人臣之義至此,豈複容苟逃幸脫!惟俟命師之至,然後敢申前懇。俟事勢稍定,然後敢決意馳歸爾。……天苟憫男一念血誠,得全首領,歸拜膝下,當必有日矣。

收到王陽明的家書,家裏有人沉不住氣了,讓龍山公趕緊躲躲,以防寧王迫害。龍山公卻泰然自若地回道:“吾兒以孤旅急君上之難,吾為國舊臣,顧先去以為民望耶!”龍山公不僅不躲不避,還與當地郡縣的官員商議籌備軍糧,準備守城方略。有父如此,難怪能養育王陽明這樣的兒子。

彼時的王陽明著實身陷困境,從六月十四日朱宸濠舉兵起事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幾天了,朝廷還沒有下達平叛旨意,更不見有官兵前來;發往湖廣、廣東等地的求助沒有得到絲毫回應。而朱宸濠顯然已經窺破王陽明的計謀,就在王陽明給父親寫信的前一日,朱宸濠還派參政季敩攜帶著檄文前來策反王陽明。

對於王陽明的才幹與名氣,這朱宸濠可早就垂涎已久,若此等人才為他所用,對他圖謀的大業來說自是如虎添翼。其實,還在他蓄意謀反之前,他就曾數次差人到王陽明帳前,以討論學問之名,欲請王陽明到他府中,但都被王陽明以種種理由推開了。對於他的動機,王陽明深明在心,但他也深知對這樣的人不可硬抗蠻來。在朱宸濠多次邀請之後,王陽明遂派自己的得意弟子冀元亨前往朱宸濠府上,為其講學。實際上,這也是王陽明的一步精心安排,他希望冀元亨能借此機會監視朱宸濠。因為自己的這一決定,在日後給自己帶來私通叛賊的罪名,也把自己的弟子送上死路,大概是王陽明無論如何也不曾想到的。當然,這些還是後話。

隻說眼下,朱宸濠策反失利,決定大舉興兵開往南京。七月三日,朱宸濠隻留下宜春王拱樤及太監萬銳等率領精兵萬餘留守南昌;自己則帶領宗室栱栟,軍師李士實、劉養正,率領精兵六萬人(號稱十萬),總一百四十餘隊,分五哨,出鄱陽,過九江,一路沿長江東下,直奔安慶(今屬安徽省)。軍隊在路上見船就搶,並隨時在所搶的船隻上插上旌旗,全副武裝。一路下來,那浩浩蕩蕩的船隊,竟然長達六十餘裏,把整個江麵都遮蔽了。

朱宸濠和王陽明都很清楚,安慶就是立在南昌與南京之間的一座重要堡壘,隻要朱宸濠攻下安慶,殺向南京就變得輕而易舉。麵對朱宸濠的十萬精兵,眼下還是手無一兵一卒的王陽明又該如何應對?

南京急矣!大明危矣!這時候,隻能用四個字來形容彼時王陽明的心情:心急如焚!

4.安慶攻防寧王遭陷

朱宸濠率領號稱十萬的精兵,出鄱陽湖,沿長江東下,直殺向安慶;王陽明卻到現在還沒有見到任何軍隊的影子。可他清楚,再也不能等下去了。戰場上講究策略計謀,關鍵時候還要靠將士們刀槍相見。情急之下,王陽明再次向鄰省發出請兵增援的要求,同時他也對江西省境內各府縣下達死命,要求他們必須按照他的要求,迅速將兵員集結起來,於七月十五日前到達臨江樟樹鎮(今江西宜春市)。他自己和吉安知府伍文定率領軍隊也直往樟樹鎮而去。

七月十五日,由江西省各府縣臨時組織起來的應急軍隊與王陽明率領的兵馬共約三萬人在樟樹會合了。自寧王六月十四日起兵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個月,這是大明王朝唯一的一支平叛軍隊,是王陽明倉促間征集起來的。

縱使山高路遠,寧王謀反的消息也該傳回京城去了。可京城裏的反應又如何?太多的官員竟然表示不相信,還在那裏推諉扯皮。其實,哪裏是不信,是不敢相信,或者不願相信。他們更不敢直斥朱宸濠的謀反行徑。朱宸濠的份份大禮可真是沒白送出去。

關鍵時刻,又是那個兵部尚書王瓊,見眾人唯唯諾諾不敢直言,他火了,對眾人道:“豎子素行不義,今倉卒舉亂,殆不足慮。都禦史王守仁據上遊躡之,成擒必矣。”這王瓊對王守仁太自信了,他認定,有王守仁在,此賊必破。他一麵緊急上疏,請求皇上下詔削掉朱宸濠的藩王屬籍、定性賊名;一麵請命出師南下。同時他又為王陽明請命,讓他臨陣掛帥,出兵征討朱宸濠。若無王瓊在背後的大力支持,王陽明還真是師出無名。

七月十八日,聚集到樟樹的江西各縣府官兵,在稍事休整之後,誓師北進,駐紮到豐城縣。彼時的朱宸濠已於七月十六日那天抵達安慶,且已與安慶守軍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

話說這朱宸濠一路連殺帶搶來到安慶城外,安慶府城太守張文錦得知消息後,急召都指揮楊銳商討對策。其實,早在朱宸濠來前,安慶府已經收到王陽明的死令,讓他們嚴防死守。張、楊二人,早已恨透了朱宸濠的倒行逆施,他們下定決心,傾全城之力,誓死守衛安慶。

前麵提到過一位叫潘鵬的僉事,他因受朱宸濠的賄賂,在朱宸濠起兵謀反時率先臣服,他就是安慶人。朱宸濠一心念著攻打南京,並不想戀戰安慶。他期望安慶也如南康、九江那樣,不必費一兵一炮就能拿下,便派潘鵬前去勸降。

那天,都指揮楊銳站在高高的安慶城樓上,向潘鵬回道:“你僉事原本國家憲臣,今為何為反賊奴役,倒來替他傳語。寧王有本事,讓他來攻城便是。”潘鵬討了個沒趣,灰溜溜回去向朱宸濠彙報。

朱宸濠聞聽此言,一下子就火了,叫囂若不把安慶蕩平,誓不罷休。

朱宸濠為人輕佻,他身邊的軍師卻個個兒老謀深算,尤其那個李士實,見朱宸濠又要意氣用事,便站出來勸說:“殿下要攻占南都,圖謀大業,何苦為一個小小的安慶城所困?何不繞過安慶,直奔南京?”朱宸濠平靜下來,細細一想,也是。遂決定放棄對安慶的攻打,直接繞過,殺往南京。

再說那楊銳等守城將士們,原本已經做好了與朱宸濠決一死戰的準備,現在卻見朱宸濠欲放棄安慶,直奔南京,也急了。從王陽明的急令中,他們已深知朱宸濠殺往南京的危險所在。現在,他們必須想辦法把朱宸濠的大軍拖在安慶,拖得越久越好。見朱宸濠萌生退意,楊銳等人深知,此刻,也許唯有激將法才能將這位自命清高的寧王給絆住。楊銳遂命人在城頭四隅豎起大旗,旗幟上赫然寫著“剿逆賊”三個大字,又命諸將士輪番在城頭向朱宸濠大罵:“反賊,不日天兵到來,全家剿滅。”“千刀萬剮反賊朱宸濠。”那朱宸濠原本就是一個暴烈性子,哪受得了這份公然的辱罵,他再也坐不住了,發誓要親自督戰,把安慶殺個片甲不留。

一場惡戰隨即展開。因此前張文錦與楊銳等早有準備,修築並加固了防禦工事,並在城內準備了大量的炮石與守城器械;他們又將王陽明的聲討檄文發給全城百姓,號召全城百姓共同迎敵。所以,安慶守軍雖然與朱宸濠叛軍力量懸殊,但那畢竟是一場守城衛家的正義之戰,全城人同仇敵愾,那股力量讓安慶城變得堅不可摧。朱宸濠的叛軍一次次搭起雲梯,想攻進城去,都被城上的守軍給擊退了。眼下的安慶城,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變成了安慶衛士。女人們負責燒炊,為將士們燒水做飯,男人們則直接投身戰鬥,他們用堆積如山的大石頭來還擊攻城的叛軍,用滾燙的開水從城頭往下澆,把燃燒的火把用弓箭射到敵群,把朱宸濠的人馬嚇得不敢靠近。為了擾亂敵人軍心,楊銳讓人把說服叛軍就地解散的文書綁到箭上,射到對方官軍之中。那些官兵原本就有很多是被逼上陣的,眼下又見朱宸濠如此不得人心,很多人就趁機叛逃了。

朱宸濠在朝夕之間踏平安慶城的計劃化為泡影,被拖進了戰爭的泥潭。

然而,那安慶城的軍民再怎麼齊心協力,雙方的力量懸殊畢竟還是太大了。朝廷的援軍不到,安慶城危在旦夕。

朱宸濠與安慶軍民在膠著混戰。豐城縣,王陽明的指揮大營裏也正在進行著緊張的商討與部署。安慶危急,而安慶一旦失守,南京將不保,此後將更加凶險不可預期。眼下最要緊的自然是解除安慶之困,保住安慶。可如何來保?大家在這個問題上發生了分歧。有人建議直接出兵,由王陽明率領兵馬火速前往支援,等朝廷各路大軍趕到,一起出兵保住安慶。這個建議被王陽明直接否定:“今南康、九江皆為賊據,我兵若越二城,直趨安慶,賊必回軍死鬥,是我腹背受敵也。莫若先破南昌,賊失內據,勢必回援。如此,則安慶之圍自解,而賊成擒矣。”

王陽明欲走這一步棋,顯然也是經過周密的思考與計劃的。眼下,在安慶城,有朱宸濠的六萬精兵;離安慶不遠的南康、九江已盡落賊手,那裏也部署著朱宸濠的軍隊,南昌城內還有他屯的精兵一萬,若朱宸濠一旦發現朝廷官兵前往支援安慶,勢必會回身來死鬥,也會調用南康、九江甚至是南昌的兵力來增援,到時,我方就會腹背受敵,陷入敵人的夾攻合圍之中。直接出兵援助安慶實乃一著兒險棋,倒不如直接揮兵南昌。南昌城內現在隻有一萬精兵,據王陽明派出的眼線探得,那宜春王栱樤也是個紈絝子弟,並不通什麼兵法戰略,現在殺向南昌,正好也殺他個措手不及。那南昌畢竟是朱宸濠的老巢,老巢受困,他不能不回身救援,隻要他率軍殺回南昌,那安慶之圍自然就解除了,他們也正好達到了把朱宸濠困在南昌的目的。當然,這也隻是王陽明一廂情願的安排,若那朱宸濠攻打南京的決心鐵定,寧舍南昌也要往南京去,就另當別論了。現在,這也算最好的一條出路了。

5.南昌戰起安慶解圍

做好攻打南昌的一切計劃準備,統一了官軍內部各級領導的思想之後,王陽明對攻克南昌的軍事行動進行了嚴密的部署。事實上,在七月十三日王陽明由吉安府統兵出發之前,他先攻南昌的行動計劃就已擬定。那天,他向南昌府奉新縣、靖安縣兩位知縣劉守緒與萬士賢發出指令,讓他們趕在大軍攻打南昌之前,各率精兵三千,前往南昌與南康交界處的西山會合,並在此地設好埋伏。他還特意向二人交代,在備戰過程中,一定要事先詳細勘查好地形地勢,密切配合,把握時機,切不可爭功冒進,分散軍事力量,並要及時向他本人彙報戰情戰況。

王陽明此舉,自是有他的苦心在。他擔心大軍攻占南昌時,敵軍從小道偷襲,妨礙攻城順利進行。在離南昌不遠的外圍設好伏兵,一來可以預防南昌城內叛軍,二來可以及時探知外援軍隊動向,確保攻城戰順利進行。

嚴明的軍紀,是戰爭取勝的首要保障。在南贛汀漳地區的剿匪戰場上,王陽明曾經指揮了大大小小數次剿匪戰,每一次戰中他都尤其強調軍法軍紀,這一次出征,也不例外。七月十五日,當各縣府的令官率軍如期趕到樟樹鎮欲誓師起兵時,王陽明卻因勞累交加,再次病倒了,原定由王陽明登壇發號施令的儀式隻得取消。但王陽明還是將幾個府縣的令官召集到麵前,向他們傳達自己的旨意:“伍不用命者斬隊將,隊將不用命者斬副將,副將不用命者斬主將。軍中無戲言,此是實語,不相誑也。”

七月十七日,王陽明病情稍稍好轉,便強支病體投入戰爭。他將三萬四千多人馬,分作十三哨,分別規定了他們各自的進軍任務與進軍路線。三萬四千多兵力,將要麵對的是朱宸濠精心調訓的六七萬虎狼之師。這三萬多兵力中,除去屯守部隊,最後真正上前線殺敵的也不過一萬四千人。王陽明就是率領著這一萬四千人,去攻打朱宸濠的龍盤虎踞之地南昌,這樣的軍事力量懸殊,怎不讓人擔心憂慮?

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戰爭中爭取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也是王陽明軍事謀略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一切軍事部署就緒之後,七月十八日,王陽明又向南昌城內所有的居民、守城兵士、寧王府的家屬下人及從逆官員等等,分別發布了告諭。王陽明在告諭中言:寧王造謀作亂,悖逆天道,已是神人共憤,現在他將親率二十萬大軍前來攻城,平定寧王叛亂,解救平日遭受朱宸濠虐政的百姓,望城中居民不要驚慌,各歸生理;守城兵士要棄甲歸順,放棄抵抗;王族相關者要閉門留家;從逆官員要開門迎接,協助安撫百姓,即可既往不咎,若執迷不悟,抵抗到底,必殺無赦。

這也是王陽明心學思想在實際戰爭中的運用。王陽明在告諭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但有安撫民心、瓦解敵人軍心的作用,還可防止城中軍民自暴自棄、全民皆反。然而事情並沒有按王陽明的預期發展,這是後話。

七月十九日,王陽明親率大軍誓師於距離南昌大約三十五公裏處的市汊。誓師大會上,王陽明又一次向眾將士們申明軍法軍紀,他要求必須服從上級命令,統一行動:“一鼓附城,再鼓登城;三鼓不克,誅其伍,四鼓不進誅其將。”那天出發前,王陽明還斬殺了數名不服從命令之人,以震軍威。其實,那是先前跟隨季敩一起前來勸降王陽明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