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晚上,各路大軍各就各位,做好了總攻前的一切準備。
七月二十日晨,南昌城還沉浸在黎明的寂靜中,王陽明率領的十三路大軍突然一躍而起,從四麵八方湧向南昌城。頓時,喊殺聲震雲天,箭矢如雨,將士們如猛虎出籠,突破城門,直入南昌城中。攻城戰最初進行得相當順利,許多守城兵士不戰而退,也有許多士兵直接繳械投降。大軍所到之處,勢如破竹,比預想的還要順利。
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卻是王陽明無論如何也沒有預料的。火從寧王府位置燒起,滾滾濃煙伴著熊熊大火,瞬間就燒紅了南昌城半邊天。戰亂中,王陽明又抓緊組織兵士前往救火。那一場大火,是寧王府的人點燃的。聽到外麵的廝殺聲,情知南昌城已經被攻破,又驚又怕的他們遂點火自焚,火借風勢,迅速蔓延,很快把周圍的民居也點燃了。那樣的結局實在出乎王陽明的意料,也讓他極是傷心。朱宸濠一人作惡一人當,王陽明怕寧王府的人因驚懼受牽連而自斷生路或鋌而走險,在攻城前還特意給這些人發了告諭,他說此次平叛是衝著寧王朱宸濠的,與他們無關,戰時隻要他們各居家中閉門不出就好。
大火終於撲滅了,南昌城也順利地攻下來。王陽明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清掃戰場,安撫城中居民。他派人將寧王府的大小府庫全部封存,又下令為寧王府自焚而死的親眷措辦棺木,按照相應禮儀給予安葬。在《牌行江西二司安葬寧府宮眷》(《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七)的告示中,王陽明寫道:
照得寧王造反,稱兵向闕,行委偽官萬銳等把守省城,音信不通,本院所行告示,負固不納,以致討賊安民之義,俱未知悉。及至統兵攻城,該府官眷,一聞銃炮震響,閉門縊死,燒焚宮室。雖寧王背逆,罪在不赦,而朝廷惇睦之仁,何所不至?本院已同宗支,並原任布、按二司,及吉安等府知府等官伍文定等親赴該府驗看,未焚庫藏,已封號訖;所據各宮眷身屍,相應埋葬。為此合行案仰布、按二司,即便啟知建安王選委各郡王府老成內使火者三四員,會同南昌府南、新二縣官,措置棺木,以禮安葬,毋得違錯不便。
王陽明苦心擬寫的告諭,原來是被守城的萬銳等人給拒絕了,所以城中人並不知曉,這才釀成寧王府宮眷閉門縊死自焚的慘劇。然而,為叛賊自裁的親眷們備棺依禮厚葬,也隻有王陽明率領的這支仁義之師才能做到吧。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回頭來看正在安慶與守城官兵酣戰的朱宸濠。他原本以為拿下安慶指日可待,誰料直到七月十八日仍然毫無頭緒。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朱宸濠為安慶圍攻戰久戰無果而苦惱萬分時,被派出的探子又給他帶來王陽明大軍抵達豐城、即將攻打南昌城的消息,城中軍民皆驚駭,要求朱宸濠火速派兵回去增援。那個消息無異於平地驚雷、晴天霹靂,一下子把朱宸濠的方寸擾得大亂,他下令立即撤回全部大軍,殺回南昌去。
“安慶之戰眼看就要告捷,殿下如在此時撤軍,必然導致軍心渙散。此計不妥!”李士實也急了,急急站出來勸阻。
“南昌我之根本,如何不救?”朱宸濠那會兒早已心急如焚。南昌是他的大本營,幾十年的心血經營全聚於此,讓他坐視不管著實也不太可能。
“今安慶破在旦夕,得了安慶,得屯止之所,然後調集南康、九江之兵,齊救省城。到時官軍見我軍聲勢浩大,自然不戰而退。此為良策。”劉養正也力勸道。
“汝家屬受王陽明供養,欲以南昌奉之耶?”朱宸濠這一句,可是一把利劍,直插劉養正心頭,他低了頭,再不敢言語。
至此,王陽明的“反間計”已經徹底瓦解了朱宸濠的核心領導集團。朱宸濠再也不肯聽從兩位謀士的建議,火速下令,發軍直撲南昌城。
七月十八日當天,朱宸濠即下令於南昌城外的新舊墳廠設下一千餘伏兵。那個消息卻很快被王陽明的探子探知。王陽明當即派奉新縣知縣劉守緒率領精兵四百餘人,抄小路對朱宸濠的伏兵進行了夜襲。朱宸濠的伏兵死傷慘重,餘下的殘兵敗將急火火逃回南昌城中。
七月十九日,安慶之圍解。朱宸濠率兵停泊於阮子江上,先派遣兩萬水軍回江西救援南昌,隨後,他將親率大軍前往。
七月二十日,王陽明親率十三路大軍打響了南昌攻城戰。由於戰前嚴密部署,軍法軍紀嚴明,官軍們士氣高昂,一路猛進。與此相反,由於前一夜朱宸濠的伏兵在南昌城外受襲,他們倉皇逃回城中,並把一個消息帶回了城:南昌城已經被王陽明的大軍團團圍住。那個消息讓守城兵士們大為驚駭,及至看到如潮水湧來的官軍,官兵紛紛倒戈,敗退狂奔。朱宸濠花數年之財力物力營造的安樂窩在一夕之間土崩瓦解,大約是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彼時,他還在從安慶趕往南昌的路上。
老巢被毀,朱宸濠舍南京而回援南昌,走的是一步死棋,正中王陽明下懷,也徹底讓他的兩位謀士劉養正、李士實看透了,灰了那顆跟隨朱宸濠共舉大業的心。他們不再勸,也不再力爭。由朱宸濠去吧。至此,雖然朱宸濠依然有號稱十萬的精兵,看上去依然是雄風浩蕩、來勢洶洶,可他的大勢已去,敗局已定。接下來,隻看王陽明如何在鄱陽湖上掀起一場大戰,生擒朱宸濠。
6.決戰鄱陽生擒宸濠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二十日,王陽明率大軍一舉攻陷南昌城,寧王府的家眷們絕望中紛紛自縊自焚,給王陽明帶來了一份不小的震動。他深知,此時的南昌城,急需要一份來自朝廷的安撫與保證。
七月二十一日,也就是攻城的第二天,王陽明即在城中展開賑恤安撫軍民的行動。為避免前番寧王家眷自縊自焚的悲劇再次發生,也避免寧王宗室、郡王、將軍中出現頑抗到底的謀反者,王陽明再發《告示七門從逆軍民》(《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七)的告示書,在城內城外到處張貼。告示中言,對於那些受寧王脅迫不得不跟從寧王謀反的,偽授指揮,千、百戶,校尉,護衛及南昌前衛一應從亂,雜色人役家屬在省城者,要各自安居樂業,勿得逃竄;而對於改過遷善、斬殺叛軍首腦的歸順之人,重重有賞。那一封告示,讓南昌城那些惶惶不安的軍民心裏略略安定。王陽明的戰後清理工作順利進行。
王陽明攻陷南昌城,在忙著戰後安撫了,朱宸濠那邊則正快馬加鞭往南昌城而來。據前方探子傳回的消息,朱宸濠的先鋒部隊——大約兩萬人已由淩十一和閔廿四率領,由長江往鄱陽湖而去。接到信報後,王陽明召集屬下商討對策。朱宸濠賊勢原本就強,現今又聽聞南昌失陷眾親遭難,一定是憤恨交加、複仇心切。而南昌城中官兵,依舊是王陽明匆匆集結的那兩三萬人馬,不但他所請求的各省援兵蹤影不見,就連堂堂的大明朝廷,到現在都沒派一兵一卒前來。如此一來,等叛賊大軍抵達,憑城中官軍力量怕是難以抵抗。所以,眼下最好的良策是退守南昌城內,加固防禦力量,以待四方援兵,再圖謀大略。這是大部分人的意見——以守為攻,在南昌城中等待援兵。
王陽明卻毫不猶豫地把這一看似穩妥的計劃全盤否定了。王陽明認為:如今表麵看去雖是敵我雙方力量懸殊,朱宸濠勢力似乎正盛,但那一幫所謂的精兵強將,卻都是朱宸濠以官爵封賞等引誘而得,且並沒有參加過大的戰爭。現在,朱宸濠進攻南京而不得,退已失南昌之根本,正是進退失據,其氣勢其實已消,心內正虛。此時,正合出奇兵襲之,以挫其銳氣——所謂先人有奪人之心也。王陽明力主牢牢掌握戰爭主動權,組織大軍將朱宸濠大軍阻於鄱陽湖上,在那裏與叛軍展開最後的決戰。
七月二十一日這一天,撫州府知府陳槐、南昌府進賢縣知縣劉源清率兵趕到南昌城來增援,王陽明遂下令全麵部署鄱陽湖大戰:知府伍文定、邢珣、徐璉、戴德孺,各率五百精兵,負責從四麵並進以打敵人個措手不及;指揮餘恩率四百精兵於湖上往來穿梭以誘叛軍;通判胡堯元、童琦、談儲,推官王暐、徐文英,知縣李美、李楫、王冕、王軾、劉守緒、劉源清等各率精兵百餘為四麵伏兵,靜待時機,以配合伍文定等人,一旦伍文定諸人與叛軍開始交戰,各路伏兵就出動進攻。
七月二十三日,王陽明得報,說叛軍的先鋒部隊已經由長江返回鄱陽湖,據說此時的湖麵上船帆蔽日,船隊綿延數十裏。決戰的時刻就要到來了。這一夜,王陽明指揮各軍趁夜色進擊。伍文定率先鋒充當前衛,餘恩緊隨其後,邢珣帶兵包抄敵後,徐璉、戴德孺兩軍為左右翼。夜色茫茫中,各路大軍有條不紊地開向鄱陽湖。
七月二十四日清晨,風向突變,湖麵上刮起猛烈的北風來。淩十一、閔廿四等人率領叛軍發起了攻勢,他們擂響戰鼓,順風而行,氣焰極是囂張。駛到黃家渡時,遭逢伍文定、餘恩等人率領的官軍,雙方即刻展開戰鬥。為誘敵深入,開戰後不久,伍文定即假裝不敵,回身詐敗而逃。那些叛軍,可不似王陽明的軍隊這般組織有序,原又都是些被朱宸濠收買的貪功貪財之人,見伍文定的軍隊敗逃,為爭功搶利,也不講什麼戰術戰法了,紛紛搶占有利位置,向前猛追。片刻工夫,原本還算齊整的隊伍便前後脫節。那正好給邢珣帶來機會,他立即率軍從側麵殺入,攻入叛軍中間,把叛軍隊伍殺個大亂。佯裝潰逃的伍文定及餘恩則回軍反擊,再加上左右兩翼的徐璉、戴德孺,及四麵伏軍,一齊殺過來,頃刻之間,號稱十萬精兵的叛軍,死的死,逃的逃,落水的落水,被殺得四散敗逃。王陽明的軍士們卻是越戰越勇,他們乘勝追擊,一直將叛軍追到十餘裏外。
初戰告捷,真是大快人心。那一次,王陽明官軍共斬殺叛軍兩千餘人,落水溺亡的叛軍則超過萬數。那一戰,大大鼓舞了王陽明官軍的士氣,也大大挫傷了朱宸濠叛軍的氣焰,他們退回八字堖,再不敢輕易前進出兵。
叛軍黃家渡失利的消息傳到朱宸濠那裏,他又驚又懼,氣得暴跳如雷。他一邊大力斥責那些戰中逃散、作戰不力的將士,一邊揚言要重賞那些敢於衝鋒陷陣拚死效命者。同時,為加強鄱陽湖兵力,他加緊派人前往九江、南康調集援兵。七月二十四日,九江、南康兩郡叛軍得到朱宸濠的命令,正式從兩城撤兵,向鄱陽湖集結而來。這對王陽明的官軍來說,不能不說是一股新的強大壓力。然而,對朱宸濠的這一救援舉動,王陽明並不甚著急,倒又給他提供了新的戰機:叛軍從二郡撤兵,那裏勢必已是兵力空虛,正好可以借此機會收複兩座城市。王陽明一邊部署著鄱陽湖水戰,一邊派撫州知府陳槐領兵四百,與饒州知府林珹攻打九江,廣信周朝佐取南康。如他所料,這兩座城池很快就被收複,為王陽明最後的鄱陽湖決戰掃清了道路。
從開戰到現在,王陽明的官軍部署嚴密,步步為營,朱宸濠的叛軍則處處被動,被王陽明牽著鼻子走。常話說狗急跳牆,兔子急了也咬人。這朱宸濠現在是被逼到懸崖絕路上來了,他無退路,隻有拚了身家性命來抵死反抗。七月二十五日,朱宸濠在八字堖發布賞功令,對那些打頭陣的勇士,竟然賜以千兩白銀,對在戰鬥中負傷的兵士獎賞白銀百兩。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是日,湖上北風更緊,重振士氣的朱宸濠率領叛軍乘風出擊。由於風勢,處於先鋒位置的伍文定部陷入不利戰局,一番苦戰,數十名士卒陣亡。無奈,伍文定決定撤退。
兵敗如山倒,一旦官軍們萌生退卻之意,接下來的形勢將無法預料與控製。為遏製此種情緒在官軍中蔓延,王陽明急發軍令,賜長劍給中軍官,直言要斬下伍文定的腦袋,以正軍威。伍文定曾跟隨王陽明轉戰南北,有勇有謀且忠心耿耿,王陽明的這一舉動實在把座中人驚嚇到了。王陽明環視四周,緩緩向眾人道:“不過隻是聽說麵對叛軍稍稍後退了幾步,此等措施乃兵家常事,何足介意?”言畢,他又神色自若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但他私下裏還是向那位中軍官做了交代,如果伍文定能堅守崗位奮戰的話,就暫緩執行。
伍文定接到王陽明軍令,大吃一驚。他知道,現在擺在他麵前的隻有一條路,隻能勝,不能敗;隻能進,不能退。於是,伍文定手持武器,親自立於船頭,以鼓舞士氣。此時的湖麵上,叛軍炮火借著風勢撲過來,把伍文定的胡須頭發都燒著了。他卻是麵不改色,依然磐石一樣屹立船頭,指揮作戰。那果真大大鼓舞了官兵們的士氣,他們重新煥發鬥誌,與叛軍展開生死決戰。後麵的邢珣等各路官兵見先鋒部隊如此驍勇,也倍受鼓舞,從四麵向朱宸濠的叛軍發起攻擊。
一場激烈的水上大戰在湖麵上展開,真是說不出的驚心動魄。炮聲隆隆,掀起衝天巨浪,一艘艘戰船在炮火聲中被掀翻炸沉。雙方交戰正酣,王陽明的指揮船上突然升起一麵白色大旗,上寫著幾個大字:“寧王已擒,我軍毋得縱殺!”這自然又是王陽明拋出的一計,意在擾亂對方軍心,瓦解敵人鬥誌。那麵大旗,果然讓叛軍陣腳大亂,得知寧王被擒,很多將士無心戀戰,丟盔棄甲,四下亂竄。王陽明的各路官軍乘勢進擊。激戰中,朱宸濠的副船被擊中,閔廿四被炮擊中身亡。朱宸濠隻得匆忙駕船逃命去了。
那一場交戰,又是以叛軍慘敗告終。在那次戰爭中,朱宸濠又有兩千餘人被斬殺,落水溺亡的更是不計其數。
朱宸濠一直退到離南昌城北大約三十公裏處的樵舍,方才敢停下來。朱宸濠總結前番失利教訓,遂將各船連為一體,結成方陣,打算明日再戰。聰明人急了會變蠢人,蠢人急了當然更蠢。朱宸濠這些年揮金如土、豪氣衝天,隻一心想著培植黨羽、蓄養軍隊奪天下,卻連那個最簡單的道理也不懂:那麼多船連在一起,一旦對方用火攻,逃無可逃。三國時曹操早已經把這招兒給用上了,招來的不過是火燒赤壁的曆史笑料。朱宸濠卻全然不顧這些,他把自己的所有戰船都綁扯到一起了,給王陽明火攻提供了最大的便利條件。
得知朱宸濠把戰船都連到一起,王陽明立即決定用火攻。二十五日夜,他吩咐伍文定等人連夜準備火攻的器具,又對各路人馬的具體作戰任務進行了周密詳細的部署:邢珣攻其左,徐璉、戴德孺擊其右,餘恩等設伏,及至戰爭打響就配合發動進攻。
七月二十六日,終極決戰在即。
這天早晨,朱宸濠召見群臣,嗬斥眾將沒能奮力應戰才導致如此不利的戰局,又點名批評了三司各官和楊璋、潘鵬等十餘人。他越說越氣,竟然要把身邊幾個觀望者拉出去斬了。那被批被斥的,自然要想方設法為自己辯護。爭論不休間,忽聽外麵殺聲四起,原來,是伍文定率領官兵駕著裝滿幹柴的小船靠近了朱宸濠的船陣,正在四處點火。此時,已經有些船隻燒起來了。由於這些船隻被連到了一起,一船火起,火借風勢,很快就燒向其他船隻。片刻前還在爭論著功過是非的朱宸濠等人,隻得倉促應戰。可他們哪裏還有還手之力,湖麵上濃煙滾滾,烈焰灼灼,那些被困船上的兵士早已個個兒嚇得肝膽俱裂,他們丟鼓棄鑼,哭爹喊娘,有些被大火燒死,有些跳水而亡。早已埋伏在四周的官軍伏兵,此刻也一躍而起衝殺過來。可憐朱宸濠連搶帶奪組織起來的船陣,在熊熊火光中化為灰燼。
望著湖麵上的濃煙大火,還有自己潰不成軍的屬下兵士,朱宸濠徹底絕望了。他知道,他的末日來臨了。可那股強烈的求生欲望還在,朱宸濠還沒有放棄逃生的念頭。他與自己的愛妃婁妃揮淚告別:“昔人亡國,因聽婦人之言。我為不聽賢妃之言,以至如此。”
這位婁妃,就是當年王陽明拜訪過的大儒婁諒的女兒。婁諒一生尊奉儒教,致力於聖人之道,他教育的女兒也不差,淑惠賢良,隻不知當初怎麼就嫁與了朱宸濠。據說,朱宸濠對這位婁妃也極寵愛,他們共育有三子,隻是她每每勸他放棄謀反野心,都會弄得他很煩。
當日率領大軍離開南昌之際,朱宸濠把家中珍玩財寶,至親家眷都帶上了,婁妃自然也隨他一起出征。這一天早就在婁妃的預料之中。看到昔日飛揚跋扈的寧王,今日落到這般田地,婁妃心如刀絞,早已泣不成聲,她深深地向朱宸濠拜謝道:“殿下保重,勿以妾為念。”言畢,婁妃便與幾名侍女,縱身跳入鄱陽湖中。
自古癡情女子多,癡情男兒有多少?當年烏江畔霸王別姬,虞姬為一份成全,拔劍自刎,血濺石榴裙;馬嵬坡下,三尺白綾,楊玉環含恨別三郎。在男人爭鬥的政治疆場上,女人就是一個悲劇的符號,為這世間增添的不過一聲輕輕的歎息。
眼望著自己心愛的女人沉入湖底再也看不見,朱宸濠如萬箭穿心,淚落如雨。可他來不及在這份悲傷裏沉溺。這時,太監萬銳已經駕著不知從哪裏找來的一葉小船匆匆劃來。朱宸濠匆忙換上便服,跳上小船,在萬銳和幾名侍女的陪同下,穿越湖麵上的濃煙大火與箭雨銃炮,倉皇逃命去了。
前方是一片蘆葦叢,朱宸濠等人駕著小船急急往那個方向逃去。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就在那節骨眼兒上,一葉小舟竟然神不知鬼不覺地從蘆葦叢中駛出來,小舟上站著一位漁翁。一見到那葉漁舟,朱宸濠兩眼放光,向漁翁招手大喊:“漁翁渡我,必有厚報!”那漁翁倒也聽話,飛快地把小舟劃過來,將朱宸濠接上了船。一陣尖銳的哨聲自小舟中響起,隨之,四麵的官軍船隻如同天降,紛紛從四麵八方圍攏過來。朱宸濠這才知中了王陽明官軍的埋伏。想到自己的死期是真的到了,遂雙眼一閉,縱身往湖水中跳去。可恨那地方湖水太淺,跳入湖水中的朱宸濠又被官軍三下兩下地勾著衣服給挑上來了。
道那漁翁是誰?乃萬安縣知縣王冕也。原來,王陽明早已料到朱宸濠會出逃,就提前密令王冕偽裝成漁翁潛伏於蘆葦叢中。如此不費一槍一箭,就將橫行多年的寧王朱宸濠活捉生擒。朱宸濠大約做夢都沒想到,他成車得往京城運送金銀財寶去賄賂京官太監,賄賂那個皇帝孫子朱厚照,終究還是栽在了這個王陽明手裏。
朱宸濠被生擒的消息傳到王陽明那裏,他詳細向使者詢問了情況,決定論功行賞。在座的眾人都為這個大好消息而拍手稱快,向王陽明道賀,王陽明卻淡淡地回道:“不過聽說朱宸濠已經被擒罷了,這個消息應該不會有假。據聞叛軍也死傷慘重。”回轉身,王陽明繼續和眾人討論先前的話題。
有人斥王陽明擅用謀術,與他所追求的聖人之道相違背,也有人曾多次問他用兵之術,他回:“用兵焉有術耶?”他認為,專心於學問,養心不動,就是“術”。決定成敗的,不是所謂的種種兵法兵術,而是心的動與不動。王陽明臨危受命,每每都能在絕地中殺出一條生路,就來自於內心這份強大的“不動”。他曾言:“若用工夫於良知上,則心常精明,不為欲蔽,臨事心不動。若由此不動心,則自能應變。”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實在了不起。
據王陽明弟子黃綰的《陽明先生行狀》記載,朱宸濠被生擒帶到王陽明麵前時曾問:“王先生,我欲盡削護衛所有,請降為庶民,可乎?”王陽明回答道:“有國法在。”隨後就將朱宸濠押入大牢。入大牢前,朱宸濠向王陽明請求一事,求他厚葬投水而死的婁妃:“濠做差了事,死自甘心,但婁妃每每苦諫勿叛,乃賢妃也。已投水而死,望善葬之。”
對於朱宸濠的這個請求,王陽明痛快應之。他派人前往湖上勘察,發現湖上又一隻漁舟,漁舟上載著一具女人屍體。那位女子服飾名貴華美,麵容安詳,隻是她的衣服都用絲線密密地縫合在身上。據寧王宮中一位差人指認,此人就是婁妃。落水的婁妃如何被撈起放在舟中,自不必再去細細追問。王陽明差人用衣服蓋住婁妃屍體,唏噓良久。他想起自己十八歲那年與新婚妻子諸氏結伴由南昌返回餘姚的途中,曾經經過江西上饒,特意前往拜見婁妃的父親大儒婁諒,與之傾心交談。從婁諒那裏,他聆聽了宋儒的格物之說,也將婁諒“聖人必可學而至”的教誨深銘在心。婁妃不愧是一代大儒婁諒的後人,她盡到了一位妻子該盡的本分與責任。隻是,那樣的死,終究讓人遺憾歎惋。後來,王陽明命人將婁妃葬於湖口縣城外。
群龍無首亂如蟻。接下來,朱宸濠的大隊親信人馬紛紛被擒拿,寧王世子、郡王大哥、將軍、儀賓和王室宗族,以及偽太師、國師、元帥、參讚、尚書、都指揮、千百戶等,李士實、劉養正、王綸、淩十一等被悉數抓獲,共計數百人。另外,因朱宸濠脅迫而跟從叛軍的前鎮守太監王宏、前巡按禦史王金、前按察史楊璋、前主事金山等人也都被抓獲;王綸、季敩跳湖自殺。
此次鄱陽湖大戰中,王陽明官軍共擒拿、斬殺叛軍三千餘人,落水而死的有兩萬餘人。曾經碧波萬頃的鄱陽湖湖麵上,經過此戰後變得慘不忍睹,叛軍的屍體、武器還有船隻殘骸綿延漂蕩在方圓十餘裏的水麵。
七月二十七日,王陽明的官軍乘勝分頭對叛軍數百艘戰船進行追擊,在樵舍大破叛軍餘孽。二十八日,王陽明又派出幾路官軍,搜尋各地叛軍餘黨,知府陳槐等人在鄱陽湖岸邊又斬殺敵軍一千餘人。至此,朱宸濠叛軍基本被肅清平定。
如此算來,朱宸濠於六月十四日在南昌起兵反叛,到七月二十六日在鄱陽湖上被王陽明官軍生擒,不過短短四十一天。而王陽明從七月十三日於吉安集兵誓師,到二十日攻下南昌城;二十六日在鄱陽湖大戰叛軍,活捉朱宸濠;二十七日進駐南昌城,前前後後共十四天時間。十四天的時間,王陽明率領著從江西省各縣府臨時集結起來的兩三萬人馬,與朱宸濠多年苦心經營訓練的數萬虎狼精兵周旋對抗,把大明那顆存在了數年的毒瘤給利索索地割除了。這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縱觀王陽明的整個平叛過程,王陽明對兵法謀略的神奇運用,以及王陽明強大的心學力量,是這場戰爭取得勝利的法寶與關鍵。難怪當初王瓊麵對眾官員的推諉與懦弱時,那樣自信又堅定地對他們坦言:“都禦史王守仁據上遊躡之,成擒必矣。”
後人為頌揚王陽明平叛之功,曾賦詩讚曰:
指揮談笑卻萊夷,千古何人似仲尼?
旬日之間除叛賊,真儒作用果然奇。
是的,王陽明是朱宸濠的克星,卻是大明王朝的福星。對這顆處處給大明帶來吉祥與和樂的福星,朝廷將如何封賞,王陽明的命運又會因這次平叛而走向何方?此次奇功,於王陽明後半段的人生來說,是福,還是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