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增加母嬰的情感交流由於母乳喂養,使嬰兒能頻繁地與母親皮膚接觸,母親的撫摸,溫柔的話語,都使嬰兒獲得安全感;母嬰目光的對視,增加了互相的了解及信任,這些都有利於促進嬰兒心理與社會適應性的發育。
5.其他母親哺乳時可產生催乳激素,促進子宮收縮,加速子宮複原可抑製排卵,有利於計劃生育;減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發病率。
三、母乳喂養的護理
(一)鼓勵母乳喂養
積極宣傳母乳喂養的優點,排除各種幹擾因素,從妊娠期開始直至整個哺乳期,都應不斷地鼓勵母親,增加哺乳的信心。
(二)增進乳母健康
保證營養合理,活動適量,睡眠充足,精神愉快。室內空氣新鮮,避免各種有害的化學因素影響。
(三)指導正確哺乳
1.正常新生兒生後即可哺乳。產後母嬰同室,將嬰兒裸體置於母親胸前進行皮膚接觸(不能少於30min),同時吸吮乳頭,以促使產婦乳汁早分泌、多分泌。
2.喂哺前,先做好清潔準備,包括給嬰兒更換尿布,母親洗手,清潔乳頭。喂哺時可采取不同姿勢,主要使母親體位舒適,全身肌肉鬆弛,以利乳汁排出。一般宜采取坐位,懷抱嬰兒,使其頭、肩部枕於母親哺乳側肘彎部,使嬰兒口含住乳頭及大部分乳暈而不致堵鼻,母另一手拇指和四指分別放在乳房上、下方,喂哺時將整個乳房托起,並注意嬰兒吸吮及吞咽情況。當奶流過急,嬰兒有嗆咳、溢乳時,可采取食、中指輕夾乳暈兩旁的“剪刀式”哺喂姿勢。每次盡量使一側乳房排空後,再喂另一側,下次哺乳時則先吃未排空的一側。喂後將嬰兒抱直,頭部靠在母親肩上,輕拍背部,使空氣排出,然後保持右側臥位,以防嘔吐。
3.在嬰兒滿月前,提倡按需哺乳,以促進乳汁分泌。隨著嬰兒的成長,吸奶量逐漸增多,可開始采取定時喂養,一般2個月以內每3 h喂一次,晝夜7~8次;3~4月大約6次。每次哺乳時間為15~20min。
4.乳母患急慢性傳染病如肝炎、結核等,或重症心、肝、腎疾病時均不宜喂哺。
(四)評估喂養情況
1.向乳母了解哺喂時間主要了解是否按需哺乳,24 h內哺乳次數,每次持續時間,夜間是否哺乳,有無延時哺喂而積聚乳汁及兩次哺喂之間是否給嬰兒添加水及其他乳製品等。
2.觀察哺喂時母、嬰體位是否舒適、正確。
3.了解母嬰雙方的一般情況如乳母膳食安排和液體攝入量,嬰兒體重、睡眠及排泄情況等。嬰兒乳量充足表現為每次哺乳時能聽到咽乳聲,喂後安靜入睡;每天有1次量多或少量多次的軟便,十餘次小便;生後最初2個月每周測體重1次,以後延長至每2周及每個月1次,小兒體重均能按正常速度增加。
4.防治乳房、乳頭疾患如有乳頭凹陷,應按摩乳頭,或用吸奶器吸出乳頭,也可用吸奶器吸出乳汁,適當加溫後用奶瓶哺喂;如有乳頭裂傷,用溫水洗淨,並予暴露、幹燥後塗少量羊毛脂,用乳頭罩喂哺;若患乳腺炎則暫不哺患側,但仍要定時將乳汁排空,並積極治療。
5.指導斷奶斷奶期是一個從完全依靠乳類喂養逐漸過渡到多元化食物的過程。隨著嬰兒的長大,母乳已不能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同時嬰兒的各項生理功能也逐步適應於非流質食物,因此一般生後4~6月開始添加輔食,為完全斷奶作準備。斷奶時間一般在生後10~12個月,逐漸減少哺乳次數、增加輔助食品。如遇夏季炎熱或嬰兒疾病時宜延遲斷奶,但一般不超過1歲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