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關鍵詞:自由感
有時,我們會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那些圍在顧客身邊熱情推銷的售貨員,反而不如讓顧客自由選購商品的售貨員業績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也就是說,消費者為什麼都喜歡自由的選購呢?
心理學家發現,個體總有接受或拒絕做某事的自由,而這個“自由”,是每個人所珍視的東西。隻是簡簡單單對一個人說他是完全自由的,就有可能引導他完成你的心願。
為此,研究人員曾做過這樣一項實驗:實驗者在街上向路人借錢買公車票。當在“您請隨意”的條件設計中,對路人這樣請求:“您接受也行,拒絕也無妨,但您能不能借我幾元錢買車票?”在對照實驗中,隻是說:“您可以借我幾元錢買車票嗎?”結果是,當表示自願的時候,不僅出錢的人數增多,而且給的更大方。
從實驗來看,自由感是個人自發的實施某種行為必不可少的條件。
“自由”包含著改變人們行為的實際影響力。自主是行動的前提條件,這種觀念早已根植於我們內心,隻要簡單的聯係就能把它激發出來。
當請求者提醒過選擇的自由,結果會和他的請求形成悖論,證明了這種方式請求別人,強製的感覺會減少,別人也就更易於接受了。
例如在消費活動中,顧客更喜歡一種寬鬆的、自由的購物環境,供他們觀賞和挑選,如果銷售人員過分熱情,緊緊跟隨,並且喋喋不休的介紹商品,會讓顧客反感,會讓他們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反而趁早“逃之夭夭”。但是,讓顧客自由的挑選商品並不意味著對顧客不理不睬、不管不問,關鍵是需要與顧客保持恰當的距離。另外,自由的感覺也可以由其他詞語或字詞的順序來體現。像“請隨意”、“隨便您就好”“您看著辦”……同樣能讓人感受到這是基於自由意誌做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