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順著“問題本性”去解決(2 / 2)

農業考察團認為他們已經發現了問題的根源,而且很容易就針對上述的問題,提出了農業改良的建議:如果可以挑選高產量的馬鈴薯品種,廣泛改良種植技術,並重新整理田地,例如除去巨石與雜草,根據科學統計,起碼可以比過去增加百分之十五的產量,剛好可以彌補智利糧食不足的缺口。

事情似乎解決得很順利,現代科學似乎可以輕易地解決一些自然界的問題。可是,這種改良的結果卻給當地的農作物產業帶來了近乎毀滅性的災難,糧食問題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引發了更嚴重的饑荒。因為農業專家短期的觀察,並無法與安第斯山脈的農民數千年的經驗相比。當專家們隻是考慮從作物品種、土壤條件、種植方法等可控因素方麵去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時,卻忽略了(或者說是沒有觀察到)那些不可控製的因素所造成的損害。比如,當地頻頻發生的、意外的天然災害,春天半夜的凍霜,夏天毛毛蟲的侵害,微菌在馬鈴薯成形前所從事的破壞,甚至冬天太早來臨,都可能影響到當年的收成。也恰恰是在這樣嚴酷的自然環境之下,使當地的馬鈴薯必須發展出抵擋災害的能力。所以農民會在災難後,前往偏僻角落、巨石與雜草間,尋找幸存的馬鈴薯塊莖,這些馬鈴薯塊莖都是具有相當的抗自然災害能力的品種。雖然當時可能會麵臨糧食不足的窘境,但是明年種植時卻可以種植多品種馬鈴薯,來應付不同情境的災害。所以多樣化的產品種類,看上去並不科學的收成規劃,農業專家認為沒有效率的種植方式,卻正是智利農民求生存的變通之道。

在很多時候,看上去很合理很科學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往往成為我們處理現實問題的羈絆。每個企業都有每個企業的特點,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的現實問題,如果我們試圖用一種“模式”來生搬硬套的話,問題根本不可能得到解決,相反還會衍生新的問題。

優秀員工座右銘正確做事,更要做正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