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避免這樣一種誘惑,即把你的最初的解決問題的假設視作答案,把解決問題的過程看做是證明最初假設的練習。要保持一種開放而具有彈性的思維。不要讓一種強有力的假設變成頭腦僵化的借口。
有一次,在一個大型保險公司的項目中,項目經理使其團隊和客戶確信,恢複客戶贏利能力的關鍵,在於消除“遺漏”在接受顧客索賠時不要做什麼調整。他派了一位新手去搞清楚過去3年火險索賠的遺漏率。這個年輕人不知疲倦、十分勤奮地投入了自己的工作。他把堆成小山似的索賠梳理了一遍,以便找出遺漏。結果是:幾乎沒有遺漏,與項目經理所預測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這位項目經理不是去想辦法搞清楚這些資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恰恰是他需要重新檢驗自己的假設的一個線索,而是簡單地告訴那個年輕人再去看看汽車保險……接下來是海事保險……最後是商業保險。但沒有哪一個地方找到了期望中的遺漏率。
有一天,這位項目經理坐在團隊的現場辦公室裏,顯得有一點沮喪。團隊與客戶的主要接觸縈繞在他的腦海裏。他問了一句:“怎麼回事,尼克?你難道還沒有找出足夠的遺漏嗎?”
這個小故事的寓意在於,不管你覺得最初的假設有多麼出色、多麼深刻、多麼根本,你都必須做好準備,接受事實也許會證明你錯了這樣一個現實。如果事實是這樣證明的,那麼就要進行調整,回到事實上去,不要硬把它們往你的框架裏塞,就像硬把方梢子往圓孔裏塞一樣。
你如何才能避免這個陷阱呢?不妨這樣處理:從對事實所進行的連續不斷的收集和分析中停下來,問一問自己,過去一個禮拜(也許是兩個禮拜或更長時間)你已經學到了些什麼?新的信息與你的最初假設適應程度如何?如果不適應,它可能會怎樣改變你的假設?馬上就做這樣一些小小的現實性檢驗,會節省你在死胡同裏鑽牛角尖的時間。
在問題麵前,方法是為問題而存在的,離開事實的方法是無效的方法。
優秀員工座右銘要讓事實去適應你的解決辦法,方法是為問題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