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瑪雅文化(3 / 3)

一、誠如舊時代的文明在那兒興盛一樣,他們故鄉的行星供給他們食物,也有宇宙飛船。

所以瑪雅族不必居住於肥沃河川的流域。

二、文明時代的瑪雅,因拒絕和當時還原始的地球人相接觸。所以雖然建造了深具文

化水準的都市,但仍采取封閉的政策。

三、為了建造石造都市群,他們使用了當時還未有的種種工藝技術,及利用原住民為其勞動力。

四、大部份被視為“奉獻給神的祭品”的宗教儀式,其實是地球人的人體解剖及醫學手術。這些祭品的場麵也殘留在雕刻及壁畫中。

五、外星人(瑪雅人)之所以於九世紀時一起離開地球,是因為墨西哥高原的印地安人發動戰爭,欲將瑪雅文明占為己有。於是瑪雅人就將所有的設備、器具放在宇宙飛船上,飛向外層空間。有一冊大概能證明這種說法的書籍,那就是於十八世紀初,由基督教的神父法蘭西斯·喜梅奈斯所發現的“波波爾烏夫(瓜地馬拉州印地安的起源曆史)”,書中並沒有記述瑪雅人自己的事,而是在講瑪雅人自身的“神話”。

瑪雅族在熱帶叢林地帶建造世界最大的超文明金字塔,所需的巨石至少必須從十裏以外搬運過來,並需再切成塊狀,那幺建造大金字塔的巨石是來自何處又如何搬運?因此使人懷疑瑪雅人是否曾受到外星人的協助建造金字塔?

另外,一九二七年在洪都拉斯一次瑪雅文化古代都市魯巴達的挖掘工作中,在已倒塌的祭壇中發現一千年前的水晶頭蓋骨。人類學家基恩博士認為是女性的頭蓋骨。此水晶頭蓋骨是利用高純度的透明水晶所製成,沒有留下使用工具的痕跡,其硬度用一般刀子是絕不可能打造完成的,而且和人類的頭骨蓋十分類似,其製作年代約在瑪雅文明時期。

更令人驚訝的是,當雷射光射中頭蓋骨的鼻孔,刹那間整個頭骨蓋放出光芒。由此可知頭骨蓋的雙眼具有棱鏡的效果,究竟古代的工匠是運用什幺高科技製造的呢?當然我們可以推測可能是外星人的傑作。

目前在中美洲還有大約二百五十萬的印地安人,口操瑪雅語,不論是臉部特征(杏眼、獅鼻、高額頭),生活習慣,還是各種手藝技巧,處處都顯示出這些印地安人是瑪雅的後裔。對於這些散居各地的瑪雅後裔而言,輝煌的時代雖然已成追憶,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放棄原有的民族性與傳統,在現實的政治與現代文明衝擊下,他們依然在艱苦中成長,並且生生不息!

四、瑪雅文化遺址

奇琴伊察古城遺址位於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東北部的尤卡坦州首府梅裏達以東120千米。它是美洲最發達的、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之一,即瑪雅文化遺址。這座古城建於公元435年,11世紀~13世紀城市發展達到頂峰。城內有瑪雅文化中期和後期建築物數百座。1988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瑪雅文化遺址

“奇琴”,瑪雅語意為“水中之口”,因地表水多沿石灰岩孔隙滲漏到地下,隻有在溶洞頂部岩層塌落的地方才能見到水,成為有水的天然井,故此得名。古建築群集中在南北長3千米、東西寬2千米的地帶,共有676座建築物。城市建築以天象確立方位,布局嚴密,結構合理,主要建築多圍繞方形天然水井或位於通向水源道路的兩側。城市分新、老兩部分,南部老奇琴伊察具有瑪雅文化特色,有金字塔神廟、柱廳殿堂、球場、市場和觀象台等。

天文觀象台在庫庫爾坎金字塔南麵,是瑪雅文化中惟一的圓形建築。它建於一方形台基的中央,高22.5 米,內有旋梯連接各層,上層有精密設計的8個小窗口,通過這些窗口可以觀察到春分、秋分落日的半圓。瑪雅人十分重視天文觀察。他們的天文學知識達到很高的水平。瑪雅人通過觀察天象,不僅能夠相當準確地預測出日食和月食,而且能夠測出金星的公轉周期。

瑪雅人在公元之初就製定了瑪雅曆法,還製定了精確的太陽曆。現代天文學所測算的太陽年長為365.2422日,瑪雅太陽曆年平均長度為365.2420日。太陽曆把一年分為18個月,每月20天,外加5天的一個月,共19個月,365天,每4年加閏一天。精確的曆法是為了確定農時,太陽曆的前18個月都有自己的名稱,最後5天的一個月叫“無名月”。月份的名稱主要與播種、收獲等農事有關。

奇琴伊察的球場在中美洲同類建築中規模最大,現存7座。球場長100米,寬35米左右,四周有圍牆,縱向圍牆底部裝飾有圖案各異的淺浮雕。

北部新城建於10世紀~13世紀,已受到來自北方墨西哥高原的托爾特克文化的影響。主要遺跡有庫庫爾坎金字塔、戰士神廟等建築。“庫庫爾坎”在瑪雅語意為“帶羽毛的蛇神”,是瑪雅人所崇拜的神祇,是風調雨順的象征。庫庫爾坎金字塔建於10世紀,四方對稱,底長55.3米,高為24米,四邊棱角分明。整座塔呈階梯形,共有9層,向上逐層收縮。

頂部是一個高達6米的方形壇廟,總高30米。廟內置放著一尊紅公美洲豹雕刻石座,豹身鑲有晶瑩閃光的綠鬆石片和各種顏色的玉石片,據說是雨神恰克神的動物化身。廟內立柱飾有浮雕,圖案為瑪雅人崇拜的羽蛇神和勇士。四麵各有寬闊的石台階直通壇廟,各為91級,加上最後的塔頂平台,台階數恰好是一年的天數365天。

奇琴伊察地處熱帶,每年3月至9月為雨季,其餘為旱季。3月春分,出現雨蛇神“自天而降”的奇景,古瑪雅人認為它帶來了雨水,便著手耕耘;9月秋分,雨蛇神“升天而去”,意味著旱季開始,此時古瑪雅人載歌載舞,以示慶祝。金字塔方位為南偏西17度,春分、秋分是晝夜平分的日子,太陽自正西下落,故奇景出現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瑪雅人精密的天文計算與精湛建築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反映了古代瑪雅文化的燦爛成就。建築群古跡幾個世紀以來受到殖民者的瘋狂掠奪。金字塔旁邊有一直徑約60米的水池,古瑪雅人認為是雨神居住的“聖湖”,曾投入大量的金銀珠寶和少女以祭祀雨神。20世紀初,美國人愛德華·湯普森僅用17美元就霸占了“聖湖”及周圍大片土地。後派人從水中盜取上萬件金銀玉器和其他文物,以高價賣給美國皮博迪博物館及私人收藏者。墨西哥政府經多年交涉和鬥爭,才收回部分文物和玉器,現存放於梅裏達博物館。

烏斯馬爾古城(Uxmal):晚期最偉大的宗教中心

烏斯馬爾古城位於墨西哥尤卡坦州的普克山中,是當地印第安文明古典時代晚期最偉大的都市和宗教中心,1996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7世紀~10世紀,烏斯馬古城達到全盛時期。從公元前800年就有人定居生活的烏斯馬爾成了尤卡坦半島政治、經濟和宗教的中心,直到12世紀這裏才逐漸衰落下去。整個烏斯馬爾城的布局體現了瑪雅人軸對稱的建築思想,所有的重要建築物都放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在烏斯馬爾城中軸線上,從南向北依次是南神殿、鴿子宮、廣場、大金字塔、烏龜宮、球場、魔法師金字塔,整個布局均衡中求變化,氣度非凡。10世紀時,顯然是受到托爾特克印第安人的影響,該城被遺棄。

現在城內許多建築所通行的名稱,是後來的西班牙殖民者們新創造的,也未能描述出建築的真正功能。例如,納內雷(意為女修道院)因其建築外表與西班牙人的修道院相似而被冠以此名,其實該建築的真實用途是一所培訓巫醫、星學家、數學家、巫師和祭司的學校。但另一著名建築馬吉爾(意為魔法師)金字塔的命名就準確多了。根據不同版本的古代神話,傳說一位僅有一隻手的魔法之神——伊察姆納在一夜之間修建了這座金字塔。

雖然從考古發掘我們可以得知,該金字塔的修建曆經了5次擴建。用與這座金字塔的有關神話傳說來描述這座雄偉的建築,尚能差強人意,但實際上它是烏斯馬爾古城裏神聖的宗教儀式中心和獻祭場所。馬吉爾金字塔是烏斯馬爾城中最高的建築,高約30米。它巍峨地屹立於藍天白雲之下,塔基分為3層,塔頂建有一座神廟。在塔的西麵有一道突出的石階,可直通塔頂。沿石階而上,到達塔基的第3層時,必須穿過一道窄窄的石門。

烏斯馬爾的整個城市布局非常特殊,其主要建築是根據當時所知的行星的位置而排列的。代表金星的建築處於最顯著的位置。馬吉爾金字塔位於東方,它西麵的梯道每當夏至的那一天,正好對準西沉的太陽。這些表明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已懂得精確的天文曆法,反映了他們高度的智慧。

五、瑪雅文化的出現

瑪雅神殿文明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不少解不開的懸案,其中一個不能不著一點墨的是瑪雅神秘文化。

很多人也許聽過瑪雅文化的一鱗半爪故事,以為一定是恒古已存的老文化係統。其實瑪雅文化不比希伯來、雅利安悠久,嚴格一點來說,相比起來,才不過是初生嬰兒。瑪雅文化之所以令人向往,是由於其在公元4世紀至10世紀有過一段非常燦爛的文明,而且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奇異文明,至今仍然令人瞠乎其後。

但,最奇怪的是,當瑪雅民族到達最巔峰的時候,卻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整個古城被森林吞沒,而且完全消失於曆史當中,阿特蘭提斯仍有遠古集體記憶,還有柏拉圖的片字隻言的記錄。

瑪雅民族?竟然像從沒有存在過一般!

直至上世紀,有個探險家在墨西哥境內的森林迷途,才將瑪雅民族的光輝曆再現世人眼前。

六、神秘消失

據說瑪雅人在公曆九零九年的某一天,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突然明顯地消失了,僅留下未建好的寺院。自當天起,祖先的睿智也急速消失,殘留下來的瑪雅人開始變得無知與頹廢。

瑪雅文明最大的謎是為何從熱帶雨林的叢林深處消失?在公元六百年,整個瑪雅民族離開了辛苦建築的城池,舍棄了富麗堂皇的廟宇、莊嚴巍峨的金字塔、整齊排列雕像的廣場和寬闊的運動場。瑪雅文明開始式微,征兆是不再雕刻石碑;以提卡爾而言,當地最後一塊石碑完成於公元八六九年,整個瑪雅區最後-塊石碑則完成於公元九零九年。不但如此,神殿、宮殿等最足以代表瑪雅文明的建築也不再興建,彩陶也不再製作,一般民眾也很少興建新房舍,城市四周的人口急遽減少,考古學家估計當時的提卡爾人口,至少減少了25%。

在提卡爾遺址上,考古學家發現許多覆蓋於岩石及崩壞的拱形屋頂之下的墳墓,卻未發現任何修複的跡象。附近神殿和宮殿的壁畫也受到嚴重的破壞,石雕人像的臉部多半被削掉,石碑也被移作其它建築的建材。這些現象證實有外族入侵,瑪雅人根本來不及抵抗便潰退了。

在猶加敦半島,瑪雅人於西班牙人入侵之前,就因流行病與內亂衰亡了,可是有關九世紀時滅亡的叢林瑪雅的消滅,卻至今都毫無線索可追尋。當時的陶器不是突然放棄不再製作,而是放棄原來的製作方式,改製比較薄而質地更為精細的陶器。但是,這種陶器在使用不久之後,瑪雅人也放棄了,原因可能與傳統支配階層崩潰,對陶器的需求性消失有關。

有一派學者認為是因為城內糧食不繼,建於叢林中的瑪雅帝國,在發覺此地無以維生後,便做了一次種族大遷徙,來到齊幹伊莎(Chich'enItz'a)定居,又綿延兩個世紀才滅亡。也有學者認為,瑪雅帝國外受遊牧民族的襲擊,內部則因發生內亂,整個帝國在遭受巨變後,潰退逃散,然而何以勝敗兩方麵都走得無影無蹤?沒有人能夠找到合理的答案。

從十世紀初期開始至一四九二年發現美洲大陸,約六零零年間,中美洲的居民,深陷於因無知而起的戰爭,以及性與頹廢的深淵中。十六世紀西班牙人進入猶加坦半島之前,原來隻有一種的瑪雅語,已經分化成廿七種方言。

瑪雅文明消失的原因眾說紛紜,大多數人相信當時遭受地震、颶風的侵襲,加上人口爆炸、糧食不足、農民暴動和異族侵人等原因,造成瑪雅文明的衰亡。但是,確實的答案還未出現,這個秘密的解開,有如拚圖遊戲一般,目前不過剛剛開始。

瑪雅人真的已經在這世間消失了嗎?當人們悠遊於造型雄偉的瑪雅古城,沉浸在其風格獨特的藝術領域時,很自然地會以為“瑪雅人”早已成了曆史名詞,事實上,目前在中美洲還有大約二百五十萬的印地安人,口操瑪雅語,不論是臉部特征(杏眼、獅鼻、高額頭),生活習慣,還是各種手藝技巧,在都顯示出這些印地安人是瑪雅的後裔。對於這些散居各地的瑪雅後裔而言,輝煌的時代雖然已成追憶,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放棄原有的民族性與傳統,在現實的政治與現代文明衝擊下,他們依然在艱苦中成長,並且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