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瑪雅文物和遺址(3 / 3)

繼瑪雅文化之後的阿斯地加文化有「從星星來的白色人,在六000年後會再回到地球」之類的傳說。世界各地也有「從空中來的人」的傳說,而非單是古代人的願望和想象。例如日本的姆指公主、中國的孫悟空、希臘的伊嘉露斯以及印度敘事詩中的「空中飛車」等,不就是因為人類無法自由自在地翱翔天際,而想象出來的神話故事嗎?或許這是因為古代人恐懼雷和閃雷、彗星和流星,以及地震所產生的發光現象,他們看了神秘的神畫像,而產生山神是空中飛人的傳說。

盡管古代瑪雅的「火箭圖」並不是很具體,因為他們並沒有實際看到,設計火箭,才會畫出這麼不成熟的圖。正因為如此,當我們看了瑪雅的圖後,才有「古代的外星人」之類的傳說出現。雖然對於古代瑪雅的遺跡,如謎一般。這個謎底隻有等到「超古代科學」明朗化之日可得到答案。這個浮雕像要告訴我們些什麼?是否瑪雅民族將「天上信使」的訊息,用他們熟悉的象形文字及繪畫天才表現於石墓中,作為一位來訪太空中駐足地球的證據?如果沒有真實的形體出現在他們麵前,以當時人的智慧,絕對無法想見一個乘坐宇宙飛船的人類所使用一切複雜的裝備。那麼這群來自外星的航天員是否將文化教導給這群尚未開化的瑪雅人,使他們能在公元前發明一套空前的文化水準? 由於截至目前為止,考古學家們對於瑪雅人所創造的象形文字隻能了解叁分之一,僅在數字方麵稍能了解,其它則仍在摸索階段,使得這個在百冷閣被發現的石刻浮雕,雖然上麵載有瑪雅文字說明,但至今仍未能得知究竟這個浮雕人像是誰?這個浮雕,究竟想告訴我們些什麼?如果考古學家、曆史學家們在發掘古物時,除了本身的常識外,再稍微加上一些太空知識,相互映照,或許地球上許多不可思議的怪事均可迎刃而解。

8.難了解的瑪雅碑文

當多彩多姿的瑪雅文化一一呈現學者們麵前時,他們都不禁為之茫然。本世紀初開始,學者們深入猶他敦半島的強格洛進行調查,相繼地發現了瑪雅遺跡,但令他們感到苦惱的卻是瑪雅奇怪的文字。古代瑪雅人的性格似乎很規律,建築物中必有神殿、國王以及寫有建造年代和施行王(國王)名字的碑文,這些奇怪的碑文是在強格洛附近找到的.可惜並沒有找到解讀的方法。因為根據狄埃可·蘭達所著之“曆史上最愚蠢的暴行。”得知,西班牙教士來到瑪雅首都馬尼時,將神殿內巨大圖書館所保存的貴重古文書全燒毀。

是個不屬於基督教的邪教,以信奉太陽、月亮和美洲豹為神的一種宗教。狂熱的傳教士將珍貴的古文書全化成灰。因此對於謎樣的瑪雅文化必須另找資料。就像尋找埃及的象形文字那樣地努力。因為瑪雅文化並沒有其它可相比較的文字,所以蘭達更是格外地惋惜那些燒毀的古文書。

但是奇跡似的,竟然還有些古文書並未被燒毀,而被保存在德勒斯登、馬德裏和巴黎的圖書館中。這些書大概寫於十三至十五世紀,但每一本都不完全。假若能解讀這些瑪雅文字的古文書,便能了解碑文的意思。

雖然許多語言學者都被這些古文明吸引來了,但沒有一人能懂這些古書。無法斷定瑪雅文字到底是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或是音節文字。研究碑文五十年的德籍博士彼·錫拉斯絕望地說:“要想了解瑪雅碑文,是不可能的事。”

十、危地馬拉大發現

危地馬拉和美國的考古學家最近在危地馬拉北部發現兩個重要的瑪雅文物,一塊古時瑪雅人玩球的記分牌,一塊坎古恩宮殿的有美麗形象和象形文字的鑲板。這是危地馬拉官方提供的消息。

坎古恩是被發現的最大的瑪雅宮殿之一,由塔赫·昌·安克國王建於公元765-790年,位於危地馬拉北部佩滕省拉帕西翁河畔,距首都危地馬拉城200公裏。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850年,這座城市的戰略位置使它成為中美洲南部的高地與日繁榮的瑪雅文明爭奪控製的中心。

這次發掘工作是由美國萬德比特大學和危地馬拉文化部的考古學家們進行的,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提供讚助,是在美國阿爾蘇·德馬雷斯特大學教授的指導下進行的。這次發現的文物對原來預測瑪雅文明停滯30年提供了寶貴的情況。

這次發現的玩球用的記分牌是一個重250公斤的聖壇。危地馬拉文化部長薩拉薩爾和美國駐危地馬拉大使漢米爾頓在最後挖掘階段進行合作,4月16日他們訪問那裏時曾象征性地幫助挖土。另外兩塊相似的聖壇在農村被發現,一塊是1905年出土的,陳列在危地馬拉城考古博物館。第二塊被搶劫者掠走,但去年10月警察在一次行動中將其收回。3座聖壇刻畫了國王塔赫與來訪的統治者玩球的細節。最近發現的這塊聖壇已被送到首都的考古博物館進行清洗和最後恢複。

薩拉薩爾部長宣布發現一塊四方的石頭鑲板,重100磅,在玩球的場地同一地點發現的,上麵有美麗的形象和象形文字,再現瑪雅國王的儀式。解釋危地馬拉瑪雅象形文字的專家法森認為,這次發現是表現瑪雅藝術偉大的工程之一。國王的形象和曆史的銘文刻得很深,而且浮雕刻得很細,被神奇地保護下來。表現國王塔赫正在國土上的第二個首都馬恰吉拉城的廣場上舉行一個儀式,它在坎古恩北部40公裏處。國王坐在一個王位之上,他是土地的象征,有一個下屬的國王和另一個官員。表明塔赫國王在拉帕西翁河穀進行統治的時期。

德馬雷斯特說,在瑪雅世界其它大城市走向衰退落的時候,塔赫國王通過聯盟、國王的聯姻和一項狡滑的政策擴大他的王國。在這個特別的球場,玩球和文物描寫坎古恩的主人和下屬國王及貴族結成聯盟的圖像。瑪雅人玩球經常是一種政治的和宗教的活動,不止是自然意義上的一種運動。它像足球運動,但是球員可以用髖部、膝蓋和肘擊球。坎古恩的國王利用他的球場和王宮使他的權力合法化,為他的政策提供便利。

十一、保存完好的瑪雅人宮殿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這座古老的瑪雅人宮殿擁有170間房屋、11個庭院和1300年的悠久曆史。它的建造者定然是修築園林的能工巧匠,並具備了各種開挖工具。

在危地馬拉一片植被漫生的熱帶雨林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座與國王身份完全相稱的宮殿,這是迄今所見的保存得最為完好的瑪雅人建築物之一。範德比爾特大學的考古學家阿瑟·德馬雷斯特帶領考察隊和危地馬拉當地人托馬斯·巴裏恩特斯實施這項考察任務。他說:“從20世紀之初迄今,沒有任何古建築物的發現能與此相提並論。”

該宮殿坐落在名叫“蛇地(Can-cuen)”的古城中心,占地2.5萬多平方米,建成於公元8世紀。德馬雷斯特說,這個被埋藏在地下的瑪雅人宮殿是灰岩磚石結構建築,至今還算得上完整無損。

由於缺乏通常象征重要遺址的神殿、錐形塔和陵墓,這個宮殿在漫長的歲月中一直隱藏得很嚴實。當時的王宮主人用石頭鋪築周圍地麵,阻止了現代農民在這一帶開荒種地的企圖。

這個城市保持了很長時期的繁榮昌盛,沒有受到大規模戰爭的侵擾,而它滅亡的確切時間和原因卻一直沒有定論。或許,預計需10年完成的瑪雅人宮殿發掘工作能為我們找到答案。

規模不小的金字塔

科學家在開羅以南30多千米處發現了一座新的金字塔,它屬於4000年前的埃及王後安德森·佩比。一塊鐫刻著“超度”亡靈特殊禱文的墓碑和她埋在一起,這一殊榮曆來非國王莫屬,在埃及學編年史上第一次記載以此規格安葬王後,

十二、多彩的瑪雅陶瓷

隱身在熱帶雨林,不同於其它古文明皆源起於大河流域,瑪雅遺址文物自從重現人世以來,層層麵紗總令人無法一窺全貌,研究學者讚歎不已,但卻又無法重組高度文明的瑪雅文化。現今向瓜地馬拉國立考古暨人類學博物館商借的115件展品,即將於8月17日在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為方便讀者能輕而易舉了解展品,特別精心整理出能親近瑪雅的快捷方式。

展場動線,由“撲朔的雨林”揭開序幕,走入“驚異的發現”琳琅滿目的50多件展品,讓眼前浮現趕集的人潮、沿岸頻繁交易的商業來往(如陶罐、陶盤、陶缽、貝飾及玉飾等);再啟開神秘的城門,看看“謎樣的城邦”,異於大河流域的古文明生活展品50多件,可看出所延伸出緊密的社會結構,及對於大自然動植物的崇拜及敬畏;進而到達頂尖的帝王、宗教、菁英的“神秘天地”,華麗的香爐輕煙嫋嫋,莊嚴的祭典儀式,已感受到人神融為一體精神了;最後,瑪雅“永恒的智能”,一如流星璀璨的劃過星空,從織品可略知一二。

155件展品所跨越的時空,由前古典期石磨杵(公元前1000~250年),到古典期晚期的兩件骨灰陶壇及一件香爐(皆為公元1200~1524年)跨越了兩千五百多年之久,可體會出前古典期、古典期,至後古典期之間的差異。古典期的一切,皆發展到淋漓盡致的階段,不管是農業、曆法、建築規劃、祭祀用品、藝術發展等各方麵,都是令人驚豔的展品。

以其中2隻多彩陶瓶為例,同為古典期晚期的展品,風格截然不同令人印象深刻,“莎樂美杯”高16公分,由黑底色繪上紅、橙、黃、咖啡、玫瑰紅等多彩,主角是出身名門的年輕貴族,由妻子及2位隨侍相伴,正準備出席戰爭的慶典,另一件高23.9公分的陶瓶,出土於哇薩頓地區A2墓地,以紅色為底,繪上黑、紅及米色圖樣,有六位人物主角,瓶口上有18個象形文字,描述此地區貴族的兩件大事,此瓶為古典期晚期的代表性文物。同期還有一隻粉彩陶罐高18.2公分,用“瑪雅藍”灰泥粉飾的柱狀杯罐,以紅線繪上玫瑰色的兩位主角,以及直寫的三個象形字,主角皆穿著有如蘭嶼達悟族的丁字褲,細高的發髻頭飾,並穿戴玉做的護腕和耳環,其繪圖為最純的瑪雅風格,連姿態優雅也是此時期的重要特色。

除上述精致陶瓶外,還有些人形陶製品也挺有趣的,尤其是古典期早期的這件帶蓋彩塑陶香爐造型,讓許多人對他左瞧右瞧挺眼熟的。如果仔細的觀察,這張端莊的臉蛋,像極了中國的媽祖,隻是多了些瑪雅的風格而已。另一件帶蓋人形陶缽,為古典期晚期的作品高22.4公分,上半身土棕色蓋子,下半身底座為近黑的深咖啡色,從頭到腳全身皆由直線條紋路組合出幾何之美,猶如穿著貼身薄紗,但其體型圓潤如日本相撲挺逗人的。

還有古典期晚期的人麵玉片崁飾品,貴族般的造型,令人想多看它兩眼。出土於蒂卡爾1號神殿中No:116號墓地中,為皇室貴族統治者的陪葬品,其中類似器物全是鑲金雕玉的優質寶石工藝品,還有統治者的四項頭銜。

最後介紹2件雕刻石碑,也是方圓外形各異,可以仔細體會其線條造型的不同,是來自於相隔的時空,抑或地方性的展現,如此輕鬆的走馬看花,大開眼界之外也能沉浸在瑪雅的原始的藝術品中,慢慢地揣摩出自己最佳的感覺。

十三、多色的彩文土器

土器納茲卡出土100~700年描繪穿戴華麗的戰士痛擊裸體或一付窮酸像敵人情景的土器。多色的彩文土器在這個時期的納茲卡正式完成。

石雕君圖.瓦西約公元前1000公元前~200年君圖.瓦西得以名揚國際,全拜散布於最上層平台上的石雕所賜.除恰賓.德汪達爾外,再也找不到有,這種石的遺跡.而且因為石雕上的主題是有牙齒的貓科動物或兀鷹臉部.半人半獸像等,所以應該是恰賓文化的北部中心地。

經過複原的太陽曆石太陽神波納提烏四周是表示過去四個太陽的曆法符號。外側是表示一個月20天的圖畫文字,最外側則是火神休可阿特爾的象征。

科亞特莉克兒這尊以神和骷髏作為裝飾的大地女神,乃是生與死的物力論的表征。

希佩托提克(狄奧提瓦康出土)象征發芽的神,自古深受崇信.獻祭此神的供品必須是剝掉皮的活人。

十四、瑪雅古城

瑪雅古城文明

1.湮沒在森林裏的奇跡

最初的探險家,在中美洲密林漫遊,驀然瞥見這些供巨神天將使用的建築,不禁驚訝異常,完全不知這是什麼人的創造。在長達三個世紀的時間裏,在森林中不斷發現新的廢墟。但瑪雅之謎反而更加撲朔迷離。19世紀,人們開始認真研究:攝影、翻模、發掘……

瓜地馬拉共和國是一個經過古文明洗禮的家,整個國家擁有瑪雅文化精粹的痕跡,以及強烈的印地安原始藝術風貌。中美洲的Sierra Madre山脈盤據了整個瓜地馬拉境內,因此造就她成為古文明瑪雅文化起源之地,也是至今保存瑪雅文化最完整的國家。到瓜地馬拉一遊,一定不能錯過瑪雅文化遺跡,它能夠給人一種原始的感受。以提卡爾(TIKAL)遺跡而言,隻整修25%,不像墨西哥的瑪雅遺跡幾乎已整修完畢。

經過幾個世紀的探索,雕刻在石碑、石柱、石壁上的符號,始終神秘莫測。在這些詭異圖形的叢林裏,探尋信息的努力,始終徒勞無功。然而,在學者楔而不舍的鑽研下,曙光照向林中深處,人們逐漸認出一些符號﹕一開始,那隻是關於日期、曆法周期的圖譜。近二十幾年來,研究者以真正的瑪雅語法為基礎,設計出破譯的方法長期無人識被的瑪雅之謎,終於露出了解答的線索。

萊頓石牌實際上是塊響牌,國王服飾上的佩件。設計上很像一塊瑪雅石雕,兼刻人像和象形文字。對今天的瑪雅學者而言,無論人像或象形文字,都已不難索解。晶瑩透明的翠玉萊頓石牌,是國王的麵具腰帶上垂掛的響牌之一。正麵磨得非常光滑,鐫刻某位瑪雅國王登基時的肖像。國王身穿象征權威的服飾,手持兩頭蛇節杖。

2.瑪雅古都 阿瓜泰卡

最近,我們這支國際考古隊在濕氣及蚊蟲包圍下,發現一處築有防禦工事的菁英階層居住區,此處約在公元800年棄置。幾乎每棟建築都遭祝融肆虐,可能是被縱火。這裏是阿瓜泰卡的心髒;阿瓜泰卡位於今天瓜地馬拉的雨林,是一個住有數千瑪雅人的政治中心。

約自公元700年起,一個強大的瑪雅王朝將阿瓜泰卡及道斯皮拉斯定為王朝雙都。然而,在爭奪地區控製權的戰事升高後,該王朝即固守阿瓜泰卡,可能是因為該城位於崖頂,地點具有屏障之便。

然而敵人還是來犯了。王室收拾細軟後逃離宮殿。忠心的朝臣留守防禦,但最後還是丟下一切逃之夭夭,或者遭到俘虜,而他們的財產也大多都遺留在原地。

你知道嗎?

今日當我們看見一座直立的石雕紀念碑上麵是戰士的形象時,我們通常看的都是紀念陣亡士兵的石碑。

在古瑪雅的世界不是如此。那兒獨自聳立的巨型雕刻石柱,有些高度超過26英尺,是由技巧高超的工匠在當地君王的命令下,紀念自己滅敵的功勳而製作的。

統治者的肖像透過象征傳達他的權力地位,最顯著的就是他的頭飾和他手中的令牌或武器。強調他善戰的盔甲,常會有一條可能吊掛著人頭骨或縮小人頭的腰帶,那是他上一次勝利的戰利品。石柱上雕滿了瑪雅的象形文字,詳細記錄了他的出生、家世、登基和近來消滅對手的功勳。隨著統治期間長短,君王可能在統治期間於好幾處地點豎立多座石碑,確保自己是當代的傳奇人物。

十五、令當代人感到驚訝和敬畏的不朽紀念物

在叢林的心髒地帶,坐落著被繁茂的植被環繞著的瑪雅文明的主要遺跡,這裏自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10世紀一直就有人居住。它舉行儀式的中心包括了華麗而莊嚴的廟宇和宮殿,並逐漸傾出一個公共廣場。它保留下來的民居分散於周圍的鄉村之內。

蒂卡爾始於公元4世紀,是一塊隱在叢林中的宏大的瑪雅遺跡。

蒂卡爾位於中美洲猶加敦藍島的一個地區。該地區於1517年被一個名為弗郎西斯·科達巴的西班牙人發現,並在以後30年中,逐漸為西班牙所征服。

西班牙征服者認為自己執行著神明的旨意。因為教皇曾經在地圖上劃過一條分界線,宣稱:西班牙國王卡斯蒂爾有權擁有該分界線以西的所有土地。為回報羅馬教皇的恩賜,國王必須把當地的土著人轉變成基督教徒。教皇是上帝派到地球上的最高使節。如果教皇宣布猶加敦半島的居民是卡斯蒂爾國王的臣民,那麼當地人的任何抵抗都將被視為暴亂或反叛。

1526年,一個名叫弗郎西斯哥·蒙蒂喬的西班牙人被授命率一支探險隊前往猶加敦。探險隊的使命和行動範圍以正式文件形式作了規定。這個被叫為《行動目的備忘錄》的文件稱:國王卡斯蒂爾的目的是通過理解和友好途徑來取得新領地人民對國王的效忠和對基督教的信仰。這個意圖將由一個翻譯向當地土著人解釋。如果他們拒絕服從,那後果將是嚴重的:西班牙將對他們宣戰,那裏的人民將成為國王陛下的奴隸,並置於基督教會的嚴厲管束之下。接著是一場長達數年的遊擊戰爭。在征服者將他們的統治強加於猶加敦半島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抵抗從未中斷過。

古代瑪雅人是當代瑪雅印地安人的祖先。他們屬一支居住在中美洲廣大丘陵和低地的古代文明。宗教儀式在瑪雅文化中占著主導地位,通常由教士兼首領主持。巴雅日曆是一個很複雜的係統,它以52年為一個輪回,與歐洲日記曆法迥然不同。

據碳素年代測定法,瑪雅文明的鼎盛時期約在公元4世紀至6世紀。處於瑪雅領土北部低地的蒂卡爾可能是瑪雅文明頂峰期最大的集居地。

在蒂卡爾的中央有一個巨大的廣場。廣場的東西兩側建有金字塔廟,北麵是古希臘式的衛城。離這些建築再遠些是一片占地約為16平方公裏的房屋,大約可居住1萬至4.5萬人。有跡象表明,曾有居民連續11個世紀住在那些古希臘式的衛城裏。那16座仍然存在的廟宇矗立在埋葬著無數早期建築遺跡的地方。這些早期建築物包括一些精致的彩色墓穴。廣場中央的禮典區域約占地2.5平方公裏。

這裏的建築物與遠處一些廣場和相關的房屋由高於路麵的信道互相連接。那裏許多所謂的“宮殿”,隻是一些抹有建築泥灰並經過裝飾的平房建築群。像其它任何瑪雅房屋一樣,它們建在高於地央的平台上。位於中央,並居高臨下的位置,增加這些宗教建築物特有的,令人敬畏的感覺;同時也有很實際的用途:可使大量參加宗教活動的人們一覽無遺地看見正在高平台上舉行的宗教儀式。

但是蒂卡爾的許多普通房屋也是建在泥土堆砌的平台上。這可能是為了防範在雨季發生的洪澇。

從石雕和山欖木精細的雕刻中,我們可以粗略地了解古巴雅統治者的一些情況和他們舉行的宗教儀式。一些宮殿的橫梁以及金字塔廟的走廊橫木都使用這種精細雕刻的木材。在蒂卡爾,有6座很陡峭的金字塔,長長的電梯引向位於頂部的墓室。這些墓室都戴有頗為壯大的“頂冠”,其中最大的一個金字塔——簡稱為金字塔4號,高達70米。這些金字塔用作達官貴人的墓地,通常還有許多華麗的陪葬品和供他們在進入另一世界旅途中享用的食品。

宮殿和廟宇前的石碑上往往刻有最時尚的圖案:一個將敵人踩在腳下的勇士或國王。用“城市”這詞來描繪蒂卡爾可能不那麼確切。事實上,它是一個很重要的,舉行宗教儀式的中心。許多人選擇這個宗教中心的外圍作為他們的居住地,盡管絕大多數瑪雅人根本不住在巨宅豪府,但他們卻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修建墓穴和廟宇。為了供奉諸神和達官的顯赫,為了悼念亡者,他們建造了令我們當代人仍感到驚訝和敬畏的不朽紀念物。

十六、貝斯裏國家的瑪雅遺址

阿頓哈古跡(AltunHa石頭之水-WateroftheRock)非常有名是有其理由的。

考古學家們在這裏發現了一個玉石製作而成的頭顱,這是在整個瑪雅區內所發現的最大璧玉製品,它代表太陽神-基尼奇阿郝(KinichAhau)。

它也是貝裏斯國家的象征,你可以發現在貝國鈔票的角落都有其出現。在古典時期(公元250-900年),阿頓哈是瑪雅人舉行祭典儀式主要的中心,以及與加勒比海岸其它瑪雅城市活絡連結的交易中心城市。位於貝裏斯市以北卅一英哩。

拉馬奈古跡(Lamanai潛伏的鱷魚-Submerged Crocodile)位於新河礁湖(NewRiverLagoon),是貝裏斯最大祭典儀式中心之一,它顯示了古代瑪雅人在藝術與建築上更多的外來特色。

拉馬奈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從公元前1500年到十九世紀,包含了與西班牙人接觸時期。二座基督教會與一個糖場代表了這段曆史的足跡。

拉彌帕古跡(LaMilpa)是貝裏斯第三大的瑪雅古跡。是建造在一個很高的石灰岩背脊上的祭祀點,結構體超過了廿四個庭院和八十五個建築體,在瑪雅古跡當中是屬於最高級的:其中的一個大殿堂(TheGreatPlaza)是目前發現的瑪雅世界中,空間最大的。在大殿堂旁還有其它許多的建築物,如金字塔與樓房等,它們漸漸地延伸到周圍的叢林中。位於貝裏斯西北部的裏歐布萊佛保護區(Rio Bravo)內。

貴久古跡(Cuello)位於私人的土地上,拜訪這一古代的遺址是需要許可的,是橘道鎮(OrangeWalkTown)西南大約4英哩一個很小的祭祀中心。

雖然此地為遊客開發的程度不佳,但是貴久古跡卻在瑪雅世界中頗富盛名。

在1973年劍橋大學探險此地之前,大部份的專家依據所有瑪雅屯墾區資料,相信瑪雅文明約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起源的;但是運用最新科技的放射性碳來檢驗此地古代的玉蜀黍碎片與木製物品,年代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0年,甚至更早,因此“文明的開始日期”幾乎往前又推了一千年之久。

塞羅思古跡(Cerros)位柯羅劄鎮(CorozalTown)在距離不遠的帢圖摩灣區(BayofChetumal)半島上,本古跡是古典時代晚期海岸一個重要的交易集中地。

塞羅思的瑪雅藝術和建築,在判別當時古典時期藝術表達的形式風格上,有決定性的價值。最高的寺廟自殿堂地麵起算高達廿一公尺。可自柯鎮乘坐小船抵達。

聖塔利達古跡(Santa Rita)現在摩登的柯鎮就是建造在此一古瑪雅古跡上,本地在後古典時代晚期(latePost-ClassicPeriod)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其發展直到1500年

代西班牙接觸時期。在聖塔利達古跡區核心最大的建築,曾被挖掘和補強鞏固,公開於世人眼前。考古學家的挖掘已經顯示聖塔利達是古代帢圖摩的一個省份,在後古典時代晚期,這裏文明是最繁榮的。

佞曆龐尼特古跡(NimLiPunit大帽子-BigHat)在挖掘之初就知道是一個祭典所在地,它是一處古典時代晚期重要的據點,它和附近的洛霸安頓城有相當特別的關係,發現了超過廿五個石柱,其中有至少八支有雕紋。其中一支是貝裏斯境內最高的。

佞曆位於南方公路上,大約是距離龐達荷它鎮北邊廿五英哩處,從公路步行約十五分鍾可到達。

洛霸安頓古跡(Lubaantum落下石頭的地方-PlaceofFallenStones)建於古典時代晚期的儀式中心,其以獨特建築樣式著名於

貝裏斯的南方區域,大金字塔和梯形平台,是由沒有灰泥粘著的雕石契合在一起所構成。

金字塔頂端的建築采用了易腐壞的材料而非石料製作,因此無法保存。古跡位於龐達荷它鎮(PuntaGorda)的西北方,公路無法到達,必須由公路步行廿分鍾才能到達。

卡拉酷古跡(Caracol蝸牛-The Snail)在1938年被發現,1950年代開始被探索,同樣是一個瑪雅的祭祀中心。卡拉酷是經過了1985年的努力挖掘後,才被世人所廣泛的認知其重要性。

1986年,一個精心雕切的圓形祭壇石頭被挖掘出來,這一石器出土證實了卡拉酷比迪卡古跡(Tikal)更大,並依度被認為是瑪雅世界中最大的都會。這個發現填補了瑪雅曆史的一段重要但不明的空間,並將卡拉酷定位成了“最高上”的瑪雅城市,因為卡那雅(Canaa)是貝裏斯最大的金字塔,高140英呎,目前在貝裏斯仍是人為最高的建築物。卡拉酷位於聖伊格那休鎮(SanIgnacio)之南方,有公路抵達。

蘇南圖尼奇古跡(Xunantunich石頭女-MaidenoftheRock)是主要的祭祀中心,位於一個天然的石灰岩背脊上,位置高可以看到卡右區(Cayo)的全景。最大的愛爾卡斯提舟金字塔(elcastillo)的東麵有灰泥的橫飾紋,金字塔目前仍有部份在挖掘和探究中。

被發現的三支雕刻石柱在聖殿中展示著。從蘇南圖尼奇古跡越過河流就到了聖荷西蘇卡茲鎮(VillageofSanJoseSuccotz),接近西方邊界(瓜貝)。

卡哈帕奇古跡(CahalPech跳蚤之地-PlaceoftheTicks)是一個位於卡右區的中型瑪雅城市,在馬考河(MacalRiver)岸邊,此地提供給遊客非常好的視野以觀看聖伊格那休鎮(SanIgnacio)和貝裏斯河流域的山穀。由於城鎮和叢林如此的接近,因此遊客十分方便來此。

愛爾皮拉古跡(ElPilar)聖伊格那休鎮的西北邊,在此廣大的區域有許多狹窄的路徑連結到各古跡,相信此地曾是瑪雅周邊城市中最大的農業中心和市場

烤壺古跡(Baking Pot)是一個小的古跡地,位在接近喬治村(George Ville)的貝裏斯河南岸,這是最近才考據挖掘出來地,從西方公路你能看見這處被植物所覆蓋著的這片丘陵地。

璋奇奇古跡(ChanChich)位於加侖壺大區(GallonJugparcel)裏歐布萊佛保護區(Rio Bravo)的南方,有十三萬英畝的熱帶雨林區,這裏是一個私人的保留區。

在此有密集栽種的農作物,而一個畜牧計劃也在進行中,那是使用來自英國血統種牛新的胚胎技術移植,以改善本地的牛隻品種。但是最令觀光客好奇的是名為“璋奇奇小屋(ChanChichLodge)”的重新整修,一家位於瑪雅古跡的旅館。由於是私人的保留區所以禁止狩獵,在中美洲璋奇奇保留區有某些野生熱帶雨林植物類種最豐富的集中地。

切陳華洞(ChechemHaCave)的所有人安東尼奧多年前在追趕一些迷途的牛隻,經過這裏的雨林區時,被洞穴阻絕;

當他進入洞穴後,卻發現了充滿了古代瑪雅的壺和一大片的地下墓窖。從首都來的考古學家取了一些重要的碎片研究,但最後決定要讓古跡的其它部分原封不動。

帕克比頓古跡(Pacbitum地球上的石群-StonesSetintheEarth)聖安東尼奧鎮(SanAntonio)的東邊二英哩處,在私人的土地上,是先古典時期瑪雅古跡中最老之一。

當地農民知道帕克比頓的存在已經有好幾代了,但直到1971年考古隊才來此處探索研究。他們發現廿四座金字塔,八支石柱,一些呈上升狀的灌溉用渠道,和瑪雅人的樂器。

五月花古跡區(MAYFLOWER)所在的史坦溪區(Stan Creek)其實是都隻有一些小型的瑪雅遺址,

包括寶馬納古跡區(Pomona Site)和沿著西提河(SitteRiver)附近的瑪雅小山丘等,第三處即是沿著絲草溪(SilkGrassCreek)的五月花遺址區了;此處包含了緬佐楠(Maintzunun)和陶蔚仔(T'auWitz)這二個遺址由於太小,甚至並不能被稱為祭祀中心(如果曾經用作祭祀儀式舉行的話)。

但是此處自1975年測量後並無做很多的探挖研究,所以大部分的五月花遺址區應該仍被濃密叢林覆蓋著。緬佐楠(Maintzunun,小蜂鳥-Small Hummingbird)雖然被稱為祭祀中心太小,但是被稱為居民村落其社區架構又太大,此處原先必定有充足的人力來興建使用大量砂土和石柱的一連串平台,後來才逐漸被一些茅草覆蓋,在此也發現雕工精致的船隻。

陶蔚仔(T'auWitz山神居住的地方-DwellingofaLocalGodoftheHill)是一處非常小的遺址,發現了一些陶器,石柱碎片在泥土下,由於資料少,很難判定此處曾經為何用途及定位。

馬可剛佐雷茲古跡(Marco Gonzalez)也許是龍涎島(Ambergris Cay)上最大的瑪雅古跡了,大約位於聖貝多羅鎮南方二英哩,一個麵積約355X155公尺的區域,包括一個中央聖殿和數個小庭院群體,共有五十三個建築物。考古學家相信這個地點存於古典時代的早期,經濟上是仰賴加勒比海巨大海洋資源的利用。此社區的繁榮一直延續到古典時代的晚期。然而,在古典時代後期當龍涎島上其它的瑪雅城市被拋棄後,馬可剛佐雷茲卻大規模地擴充,幾乎每一個建築物都是這個時候建構地。

普溪郝古跡(Pusilha)在土列多區(Toledo District)的摩虎河(MohoRiver)邊,僅距離瓜地馬拉邊界約一英哩,建造在河流旁一個小山丘的頂端之上,可乘船達到。殿堂包含大約廿四支雕刻的石柱(stele-複數stelae)。

土列多區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藍溪岩洞(BlueCreekCave),而瑪雅古跡所在是位於藍溪支線的虎凱伯哈岩洞(HokebHaCave),雕刻的圖案從山丘頂一直到巨大的洞穴入口,藍溪在地下的流水不時發出咕嚕咕嚕聲十分特殊。離開這岩洞後,可看到在周圍的雨林樹影下,有潺潺流水越過石灰石造成許多小瀑布,考古學家發覺了很多古典時代晚期的瓷器與一個祭壇,這些證據引導專家們做了一個推論,即此洞穴是為祭祀儀式的目的而特別建造地。

烏克斯斑卡古跡(Uxbenka老地方-Old Place)在當地瑪雅人社區中早已知道很多年,但直到1984年有盜劫案件發生傳到貝爾墨邦後,外界才知道。經過進一步調查,官方才知道了這裏是一處古跡。

古典時代早期中七個雕刻的石柱之一,被發現是記錄上貝裏斯南方曆史最老的石柱,但這雕刻的石柱被侵蝕地十分嚴重。另外十三支未雕刻的石柱則是一些尚未挖掘完成金字塔與一個小聖殿的部分。不十分大的聖殿位於背脊,可以俯瞰著瑪雅山的山麓與山穀,旁邊的山側表麵有切割成梯形平台的石頭,這種藝術尚未在土列多區之外的地區被發現。

諾毛古跡(Nohmul大丘陵-Great Mound)一個主要的祭祀中心,位於橘道鎮北方大約7英哩的聖帕布羅村(SanPablovillage),此古跡散布在私人甘蔗中。

古跡位於石灰岩背脊上,本地是由附近有一個巨大的城堡所支配著,古跡的上方曾蓋有金字塔-包括合並了十個聖殿的二個建築群,彼此之間是由階梯(sac be)或經由隴起的信道連接。

諾毛存在於前古典時代(Pre-Classic era-公元前350年到公元250年),古典時代晚期(LateClassicalperiod-公元600年到900年)。

在這一高度上,諾毛瑪雅社區是政府的所在地,約有八平方英哩大,包括現在的聖伊鐵本鎮(Sanest ban)與聖路易斯鎮(SanLuis)。

十七、世界文化保護區

中美洲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以及濃厚的文化背景,光是瓜地馬拉、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哥斯達黎加等四國,就有八個景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八個景點有的是自然生態保護區,有的是古文明遺址;其中瓜地馬拉境內有:

安提瓜市:瓜地馬拉的舊都,建於海拔1500公尺高地上。自16世紀便是整個中美洲殖民地的首都,西班牙總督府亦設置於此。1773年經大地震蹂躪,全市幾乎毀滅,這才遷都至瓜地馬拉市。目前安提瓜市仍可見西班牙風格的遺跡,許多如大教堂、市政廣場、修道院等代表性建築物仍保存完好,但往日繁榮的景象已不複見。

提卡國家公園(Tikal National Park):瑪雅文明存在的期間介於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6世紀,長達1600年的文明,就坐落於今日提卡市市郊。古跡傾圯,年久失修,不過當年遺留下來的大小宮殿、金字塔造型的寺廟、公共廣場等建築,及散落鄉野間的居民遺址仍依稀可見。瓜地馬拉就生態學來說,正好位於南北美的橋梁位置,由於地理的特征及氣候上的優勢而造就了世上罕見密度極高且多樣性之生態係,可區分為14種生態係,其中有幾個尚屬未開發。該國為了保護這些文化遺產,設立了44個保護區,其中包含7個國家公園,以及提卡一級考古學遺跡。提卡是目前世界上惟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時指定為世界自然遺跡及世界文化遺產之保護區。

也有瓜地馬拉兒童向認養人介紹他們的國旗:國旗二側的藍色是中美洲聯邦同盟國共通的顏色,也表示太平洋及加勒比海;中央是國徽,國徽中的鳥是國鳥“格查爾鳥”(Quetzal),周圍的月桂樹代表勝利和光榮,交叉的二支槍和刀代表正義和國防,中央的文件上用西班牙文寫著“1821年9月15日,自由”,那是瓜國脫離西班牙統治、宣告獨立的重要日子!格查爾鳥學名叫做鳳尾綠咬鵑,有著美麗的長羽毛,備受國家保護。瓜國在巴魯火山國家公園(Volcan Baru)區域內(巴魯火山是中美洲最高的火山之一)實施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數十年前即立法禁獵,廣為種植某幾種特定樹木,以供格查爾鳥棲息。甚至連瓜國的幣製也以國鳥為名,就稱為Quetz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