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明清封建時期及封建帝國的崩潰(14)(3 / 3)

早在1861年的時候,馮桂芬就寫成了《校邠廬抗議》一書,提出了要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主張,並提出了一條興辦洋務運動的宗旨,即“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這一宗旨成為興辦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同時也是其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濫觴。

興辦洋務的問題在清朝廷內部引起了一係列的爭端,其中恭親王奕和軍機大臣桂良、文祥,以及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等人支持興辦洋務,形成了一個勢力強大的派別,被稱為“洋務派”。而對於反對新事物、排斥新思想,抵製洋務運動的官員,則被稱為守舊派或頑固派,這一派別的代表人物有大學士倭仁、徐桐和李鴻藻等。

洋務派著力最多的是在建立軍用工業方麵,在1861年,曾國藩就在安慶建立了“安慶內軍械所”,手工生產仿製“洋槍洋炮”,並且還製造了一艘木殼輪船。1862年,李鴻章則在上海設立了“上海洋炮局”,手工鑄造炮彈。次年,又委派英國人馬格裏在鬆江附近設立了工廠來製造彈藥。在清軍攻陷蘇州之後,李鴻章命其將廠遷到蘇州,設立“蘇州製炮局”。

從1865年一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的30年間,洋務派設立的軍用工業一共有21個。其中由朝廷直接撥款籌建,規模較大的有4個,即江南製造總局、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和天津機器局等。其餘各省督撫自籌興辦的軍用工業基本上都是中小型的,隻有張之洞所創辦的湖北槍炮廠規模比較大。

洋務派在創辦軍用工業的同時,還大力訓練新式陸軍和建立新式海軍。1888年正式成軍的北洋水師就是洋務運動的結晶之一。但這支苦心經營的海軍卻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為了供應軍用工業所需的原料、燃料以及運輸,資本主義工礦業和交通運輸業也相繼創辦。到1894年,民用企業創辦了20多個,這些企業中大部分是官督商辦的形式,即招徠社會上的私人資金進行創辦。此外,也有個別民用企業采用了官商合辦的形式,其中較大規模的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電報總局、漢陽鐵廠、上海機器織布局以及湖北織布官局等。

洋務運動所辦的這些民用企業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大權依舊掌握在官員手裏,並且對外國資本主義有著強大的依賴性,尤其是技術上的權利基本都被外國人所控製,所以這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既沒有讓中國達到“求富”的目的,同時又阻礙了商辦企業的發展。

無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

洋務派在創辦企業的同時,中國社會還出現了一批商辦企業,這是中國社會經濟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個標誌。這些企業主要是由一部分官員、地主、買辦以及商人等投資創建的,也有一些是由原本的手工業工廠、作坊等采用機器生產而轉化而來的,主要有船舶機器修造業、繅絲業、棉紡業、麵粉業、火柴業以及印刷業等。

這些商辦企業主要都是日用輕工業,規模都比較小,資本也大都在10萬元以下,有的甚至隻有幾千元,設備十分簡陋,技術也較為落後,因此與外資企業和官辦企業相比,力量是比較微弱的,但它卻代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出現。

在近代工業出現在中國社會的同時,中國產生了第一批近代產業工人,這是中國最早期的無產階級。隨後在中國資本主義出現的時候,資產階級也就產生了。由於中國社會特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中國的無產階級的出現要比資產階級早了近30年。

中國的無產階級由於中國社會的特殊性,要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資本主義以及封建主義的三重剝削和壓迫,其生存條件的惡劣與殘酷在世界上都是極其少有的。在極端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之下,中國的無產階級進行了頑強的反抗鬥爭。

1868年,上海美商耶鬆船廠工人罷工,反對外國資本家的剝削和壓迫。1879年,這個廠工人因工頭克扣工資再次罷工。同年,上海英商祥生船廠的工人因外籍監工毆打工人而罷工。1883年和1890年,上海江南製造總局的工人因反對延長勞動時間而罷工。1891年,開平煤礦工人因反對外國工程師欺壓工人而展開鬥爭,迫使外籍技師一度離礦。這時的工人罷工鬥爭還停留在早期的經濟鬥爭階段。

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主要是投資官督商辦、官商合辦以及商辦企業的一般商人、買辦、地主以及官員,也有一些是從采用機器生產的手工工場主轉化而來的。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在官府機構任職,或者在農村占據相當數量的土地,具有商人、官員或鄉紳等多重身份。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以及外國資本主義之間有著不可切斷的聯係,但是又不可避免地產生無法調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