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明清封建時期及封建帝國的崩潰(15)(2 / 3)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發展迅速,一躍成為亞洲的強國,並由此開始了對外擴張。1890年,日本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為轉嫁危機,日本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並最終於1894年發動了對華戰爭。

1894年春,朝鮮爆發了東學黨領導的農民起義,朝鮮封建統治階級向清廷求援。日本乘機誘使清廷出兵朝鮮,東學黨起義平息之後,日本不僅拒不從朝鮮退兵,反而進行增兵,7月25日,日本艦隊在牙山口外豐島附近突然發動了對中國軍艦的襲擊,正式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

由於日本不宣而戰,清朝廷被迫於1894年8月1日正式對日宣戰,故而此次戰爭被稱為“甲午戰爭”。

9月,日軍集結重兵對平壤發起猛攻,清軍總兵左寶貴登城指揮,力戰而亡,統帥葉誌超卻倉皇出逃,致使清軍全麵潰散。平壤戰役後兩天,日軍又在黃海海麵偷襲北洋艦隊,發動了大規模的黃海海戰。由於受到李鴻章等人消極避戰的影響,再加上指揮者缺乏經驗,北洋艦隊陷入日軍包圍,在中國海軍英勇抗戰之下,雖然北洋艦隊損失慘重,但仍舊成功擊退了日軍戰艦。然而黃海海戰之後,李鴻章再次一味強調要“避敵保船”,不準北洋艦隊進行出擊,造成了坐困待斃的局麵。

10月,日軍兵分兩路大舉入侵中國,清軍大都望風而逃,日軍輕易便得以登陸。11月,日軍進犯金州,守將徐邦道求援未果,孤軍奮戰後退守旅順。丁汝昌曾親自麵見李鴻章,請求北洋艦隊支援旅順,然而李鴻章卻嚴令丁汝昌要“保船避戰”,徐邦道軍最終因後援不繼而慘遭失敗。

1895年1月,日軍占領了威海衛南岸炮台,北岸清軍不戰而潰。隨即,日本又占領了北岸,北洋艦隊陷入重圍。日本艦隊司令勸丁汝昌投降,丁汝昌下令各艦隊冒死突圍,後還下令炸毀船艦,以免敵人獲利,但遭到了一些將領的反對。後丁汝昌在增援和突圍都沒有希望的情況下自殺身亡。次日,洋員浩威盜用丁汝昌的名義投降。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1895年4月,李鴻章接受了日本的全部要求,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以及澎湖列島,並賠款兩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以及杭州為通商口岸,並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工廠。

馬關條約的簽訂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議,台灣人民更是自動組織起來,擔負著保家衛國的重任。此後,在日本侵略者霸占台灣省的50年裏,台灣省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也都從未停止過。

在中日戰爭之後,英、俄、美、日、法以及德等國爭先恐後地奪取著侵華利益,形成了瓜分中國的局勢。帝國主義之間的激烈爭奪使得中國出現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

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維新運動

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瓜分也促進了民族的覺醒。一批向資產階級轉化的官僚、士紳、商人以及知識分子紛紛提出了設廠開礦以及自辦鐵路等要求,希望以此來抵製外國的經濟侵略。

洋務派失敗之後已經無力再壟斷近代工業,而《馬關條約》中也已經準許外商在中國自由辦廠,因此清政府也就沒有理由再禁止本國商人投資新式企業,於是在戰後的幾年時間裏,中國出現了興辦工業的浪潮,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的發展。

隨著民族危機的日益深重,要求改變現狀的早期維新思想逐漸發展成為一股新的社會思潮,而作為這一種新思潮的鼓吹者,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了政治舞台,總結了洋務運動的缺陷與弊端,並對封建的專製製度和綱常倫理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們認為,要挽救民族危機,隻有維新變法,走上西方資本主義的道路。在經過幾年的醞釀和發展之後,這一浪潮催生了一場群眾性的政治運動。其領導者主要是以康有為、梁啟超、嚴複以及譚嗣同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也被稱為“維新派”。

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是維新理論的創造者,同時也是變法運動的主要領導人。在馬關條約簽訂的時候,康有為正在北京參加會試,隨即發動了應試的舉人1300多人聯名上書反對條約的簽訂,並要求變法。雖然此次上疏遭到了阻撓,但卻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並使康有為成為維新派的領袖人物。此後,他又數次上疏,說明其變法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