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北京的書店(2 / 2)

但是,泱泱大國,伴書而眠時夢見王府井書店的,遠遠不止我一人。遺憾之餘,也不無欣慰。王府井書店是有福的,被拆除之後,仍然有許多人夢見它;我也是有福的,因為我夢見了王府井書店。

王府井書店對知識分子的吸引力,一點也不亞於故宮。在去王府井的路上,你會覺得最夢寐以求而無處可覓的一本書,正躺在櫃台裏等你呢,等你懷慨解囊,把自己的夢想贖回來。這全國最大的書店,在想象中仿佛能滿足每一位書生的願望。確實有這樣的情況:一位穿中山裝、戴黑框眼鏡的外地人下火車後不去逛故宮,卻直奔王府井書店。我是有發言權的。因為我就曾經這樣。隻是,多少年以後,王府井書店也成知識分子的故宮了,一座紅塵滾滾罷免了的文化廢都。再過多少年,路過時我會指著其遺址(可能已輪回為五星飯店或夜總會什麼的),告訴後人:這曾經是王府井書店。”

張中行在《東安市場》一文中,回憶三十年代賣舊書的丹桂商場——現在已改為經營百貨了。“我有時從門前過,進去看看,經常是人山人海。我也買過一次東西,是腰帶,牛皮的,堅韌,很合意。高興之餘,想到昔時,辨認,原來就是當年買得木版《聊齋誌異》的地方。”這在當年,他卻沒有任何預感。

聞一多在抗戰時有名言:“偌大的華北,擱不下一張書桌。”現在,財源滾滾的王府井也容不下清貧的書店了。幸好別處還有書店。王府井書店的存貨,據說作為分部安排在另一家本來已很擠的書店裏;即使另起門麵,也不適宜叫原先的名字了吧。若指著一溜破落的店鋪:“這就是王府井書店。”讀書人會傷心的。

幾年前麥當勞餐廳平地而起、張燈結彩,在豪華的鄰居麵前,書店的老式建築便多多少少有點相形見絀,就像灰布長衫與絲綢馬褂同行一樣。現在,連立足的地皮都出讓了,文化快被商業擠到河裏去了。書店停業之時,在緊閉的玻璃櫥窗張貼過告慰大眾的頗悲壯的一條標語,內容記不清了,但肯定不是“十年之後還是一條好漢”之類。為這中國一大文化堡壘的失守,知識界沸沸揚揚過一陣子,很快就平息了。李白歌詠過的三峽都可以從地圖上消失,何況區區的一家書店?讀書人就像掉了一顆門牙,空落落的,說話漏風一一但很快也習慣了。隻有少數愚頑不化者星期天仍騎車去王府井購書,走到半途驀然想起:王府井哪還有書店嗬!更多的人頂多跟我一樣,偶爾夢見一回。這已算很有感情的了。

一葉落而知秋。坐公共汽車路過王府井,我會透過窗戶瞧瞧書店的位置。門前的空地上有一溜攤販賣羊肉串與冰鎮汽水。關於藏書的樂趣,很多人寫過了。隻有一點大家極少觸及。巡視汗牛充棟的書籍,你不僅知悉其內容或版本方麵的價值,還依稀記得每一本是從什麼時間、地點、哪家書店購得的乃至當時如獲至寶的心情,這就功德圓滿了。尤其對於邊遠地區的書生,一生中可能隻有那麼一次機緣來北京,若書架上有幾本從王府井書店購獲的讀物,簡直可作為旅行寶貴的紀念品,甚至在燈下閱覽也有非同尋常的感覺。尤其在今天,王府井書店巳消失了的時代。柏林牆拆除,殘磚斷瓦多年後竟然沒被遺忘,而明碼標價出現在黑市上一這就是曆史。王府井書店消失了,儲蓄有幾冊從王府井購買的書,也是有福的,也算為了忘卻的紀念。當然,這是讀書人自己的事情。

關於王府井書店,我還能說些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