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衣,對於蘇軍現有裝備以及拿破侖軍隊用於對俄作戰的衣服進行了徹底研究,從而得出結論說:“陸軍現有防寒裝備不可能度過西伯利亞的冬季。”他們預計前線士兵將有大約三分之二因患有凍傷而失去戰鬥力。陸軍防寒被服的設想條件是多少溫和些的中國北方的冬季,且絕對數量也不足。研究班暫且試算出有效裝備十個師防寒被服所需綿羊的隻數(班上流行的玩笑是算羊隻數算得睡覺工夫都沒有了)及其加工所需設備的規模,提出了研究報告。
報告書這說,日本國內飼養的綿羊隻數顯然無法保證日本在受到經濟製裁或實質性封鎖的情況下在北方打贏一場長期對蘇戰爭。這樣,滿蒙地區穩定的羊毛(以及兔毛皮等)供給及其加工設備的確保便是必不可少的。為視察情況而於一九三二年前往成立不久的“滿洲國”的,即是綿穀升的伯父。他的任務是估算“滿洲國”內需多長時間才能實際保障如此數量的供給。他畢業於陸軍大學,是專門搞logistics(兵站學)的年輕技術官僚,這項任務是他接受的第一個重頭任務。他將防寒被服問題看作現代兵站一個典型事例而詳盡地做了數字分析。
綿穀升的伯父經熟人介紹在奉天見到了石原莞爾(日本陸軍中將1889-1949。策劃九一八事變,在偽“滿洲國”的成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兩人對飲了個通宵。石原極力主張避免為了中國大陸而同蘇聯全麵開戰,認為打贏戰爭的關鍵在於兵站的強化,即在於新生滿洲的迅速工業化和確立自給自足經濟。石原說得條理清晰而又熱切感人。此外還說到日本農業移民在農牧畜業的組織化效率化方麵的重要性。石原原本主張不應該將“滿洲國”弄成如朝鮮和台灣那樣的赤摞裸的日本殖民地,而應使其成為亞洲國家的新樣板,但在認為“滿洲國”終歸乃是日本對蘇以至對英美作戰的兵站基地這點上卻是十足的實用主義。他相信:現階段擁有實施對西歐戰爭(即他所說的“最終戰爭”)的能力的國家亞洲唯獨日本,因此日本有義務協助其他各國從西歐諸國統治下獲得解放。不管怎麼說,在當時帝國陸軍將校中石原是最為關心兵站問題且深有造詣的人物。一般軍人總以為兵站本身是“女人氣的”,而認為縱使裝備不足也舍身勇敢作戰才是陛下的軍人之道,以可憐的裝備和少量人員撲向強有力的對手並取得戰果方是真正的武功,“以兵站跟隨不上的快速”驅敵前進被視為一種榮譽。這在身為優秀技術官僚的綿穀升伯父看來純屬荒唐至極。沒有兵站作後盾即開始持久戰爭無異於自殺行為。蘇聯由於斯大林的集約性經濟五年計劃而使軍備得到飛躍發展進入現代化。長達五年的充滿血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舊世界的價值觀一敗塗地,機械化戰爭使歐洲各國的戰略和後勤概念為之一變。作為駐外武官在柏林生活過兩年的綿穀升伯父對此感同身受,然而大多數日本軍人的認識水平,仍停留在陶醉於日俄戰爭勝利的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