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241)跋扈(1 / 2)

張之‘洞’當然也不能介意李鴻章的偶爾失言。不過,他終究年輕,片刻之後,就‘露’出悵然之‘色’:“這樣說來,以後當真是海晏河清,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

李鴻章失笑道:“難不成孝達你很喜歡打仗?”

張之‘洞’也是尷尬,低頭想了一回,居然答道:“倒也不是。不過,我想曆朝各代,得天下何等不容易,總需風雲際會,辛苦經營,然後人才彙集,生出多少英雄故事,而後百戰辛苦得天下,最後才能收兵鎮守,然後封公、侯、伯,封建功臣,使之成為新朝基石,這樣,才能使天下初安。不過,我看現在的情形,淮軍算是從鹹豐二年起事好了,現在不過是鹹豐六年,明年才是鹹豐七年。不過,我想今年就會改元,斷沒有再用鹹豐年號的道理。而清帝本身,估計也未必能‘挺’到過年。所以,明年改元是必然的事情了。細想一下,不過五年時間,大帥好象也沒有遇過特別險惡的情形,比如明初,朱洪武提二十萬兵迎陳友諒六十萬兵,苦戰連連,當真是吃‘奶’的力氣使了出來,稍有不慎,就是覆滅之局。\\\\\想那洪武皇帝是何等人,以一已之力得天下的,不過是劉邦與朱洪武兩人罷了。劉邦還算是識人,有不少人相幫,朱洪武卻是事事自己做主,絕不假手旁人。前朝故事,再與咱們大帥一比較,這天下得的,當真是奇之又奇。而收兵之後,文武再一分,儼然治世。而淮安辦工廠。火器,海州有水師,淮軍有陸師,完全可以抵禦強敵,內實生民之富,少荃兄,我敢斷言,十年之後。便可號稱大治。二十年四十年後。中國之富強無人敢正視矣!我大帥到底是何等人物,二十餘歲有此局麵,算來四十年後中國有若三代之治時,大帥也不過‘花’甲之年,他得國之順,還有漢光武劉秀可比。而治國的成績。怕是唐太宗也比不了了。這……實在是讓人感慨萬分,不知道說什麼是好了。”

李鴻章不得不承認他與張之‘洞’有相同的想法!大帥得國太順,原本得國太順,可能會有反複。比如王莽,比如楊堅,都是典型地得國太順,然後根底不牢人心不順,於是王莽要複古,來收攏人心,對抗當時的豪強世家,而楊堅辛苦治理了幾十年。^^小說⒌⒉0首發^^關隴軍閥卻仍然自成勢力。最終還是天下大‘亂’,由得李唐撿了便宜。

而今日之勢。卻又與漢唐時絕然不同。淮軍這種利器,令人心寒。不過這也罷了,難得的是,政治上已經絕無瑕疵可言,事事考慮周全,絕無漏‘洞’,而內無敵手,外憂經過海州一戰,眾人也是清楚,英法兩國來兩萬兵怕也隻是打打醬油,沒啥機會威脅到張華軒的統治。而以後鐵路越鋪越多,再有電報,內衛,淮軍內鎮對內,野戰兵團對外,內閣搜羅海內‘精’英輔助治政,地方上放的是張之‘洞’這樣的幕府心腹,分權改製,樣樣都是新奇而又有效。想來想去,大帥得國之後,怕是在政治上絕無問題,而在經濟上,就算是大清極盛之世,一年收入四千萬兩白銀,而現在淮安一地,數字已經接近當年全國的賦稅收入。這樣一算,當然就隻有暗自心驚,卻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兩人都是文心周納的才智之士,對麵而坐時,想要分析一下張華軒地發跡史,卻又覺得無話可說。\\\\\當時還沒有魯訊,說什麼諸葛多智而近妖地話頭,於是兩人相對苦笑,張之‘洞’先道:“我一生還並不曾真正服人,不過對大帥,當真是服了。怕是諸葛武侯,說是隆中對算了天下,然而,大帥才是真正在淮安時,就算穩了天下大勢,一步步全是先手,所以看起來得國才是容易。我當真是想不明白,大帥的才智,如何來的?”

他搖頭嘖嘖,又道:“想來,大帥當年在淮安時,不過是鹽商出身,這一點大帥沒有忌諱過,天下人盡知。糊塗人常拿來攻擊大帥,豈不知大帥也是學朱洪武,不諱言出身,而更顯英雄豪傑之氣啊“高明之至,這原本就是大帥深藏不‘露’的心思,孝達能體悟到這一點,當真是不愧在大帥身邊得用的人。”

李鴻章先誇讚一句,然後也興頭頗足的接道:“我看大帥行跡,當初在洪揚初興,還沒有占據南京時,大帥就有著書行之於世,我曾經閱讀過大帥著述,對西洋各國情形,深入淺出,講地十分明白。如果說現在教我做外務衙‘門’有什麼依仗之處,反而是大帥這本書了。^^

說到這裏,也真地沒有什麼話可說了,兩人這一番深談幾乎把淮軍百戰立國的情形和立國後的文治經濟都聊到了,而兩人都是這時代的‘精’英人物,提起張華軒地種種舉措,居然有無法置一詞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