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矮帥富維特根斯坦(2 / 3)

因為這個dirty_little_secret,維特根斯坦一輩子活得壓抑克製,幾次在自殺邊緣上徘徊遊蕩,還好哲學拯救他於水火。這個dirty_little_secret也正是維特根斯坦性格雙重性的根源:一方麵他有著魔鬼的高傲,另一方麵他又時常猛烈批判自己否定自己,恨不得卑微地胸口匍匐著大地。

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是他早期思想的代表作。這本書寫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時他想自殺想瘋了,本著“不想陣亡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維特根斯坦準備借助戰爭來莊嚴完成自殺。打仗之餘,維特根斯坦寫完了他的這部格言式風格的哲學處女作。《邏輯哲學論》一書分為7個格言式主題:1.世界是一切發生的事情;2.發生的事情,即事實,就是諸事態的存在;3.事實的邏輯圖像是思想;4.思想是有意義的命題;5.命題是基本命題的真值函項;6.真值函項的一般形式是:這也是命題的一般形式;7.對於不可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世界是一切發生的事物”,貌似是同義重複,說了等於沒說,實則是微言大義,曲徑通幽。一般認為,世界是事物的集合,是我們認識到的事物和客觀存在卻尚未被我們認識到的事物的集合。然而,維特根斯坦卻認為:世界是事實的總和。比方說,長在樹上的蘋果是一個“事物”,那麼蘋果落下砸到牛頓頭上,就構成一個“事實”,事實代表了蘋果在時空中的每一個運動軌跡。“事實”就是“事物”在時空中的狀態,事物在時空中的每一個狀態構成世界的原子事實,原子事實在邏輯中表現為“圖像”,故而,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的思想也被稱為“圖像論”,圖像可以描述原子事實在邏輯中的運動和結構。可能有人要問了,為何圖像這種邏輯的東西可以反映現實存在呢?原因就在於,要通過邏輯上的可能世界去認識現實世界,必須找到兩者之間存在的某種一致性東西,這種一致性的東西就是邏輯形式。比方說,通過地圖我們可以認清祖國的大好河山,地圖和大好河山之間存在的一致性東西正是邏輯形式。無論是邏輯的可能世界還是現實世界,能描述它們的都是邏輯圖像,換句話說,任何一種圖像都隻能是邏輯的圖像。

當然,維特根斯坦沒有總是抽象地談論邏輯圖像,他進一步指出,命題就是事實的邏輯圖像,人們通過文字聲音等命題記號感知到世界上發生的事實。命題和事實的關係就猶如投影和被投影的關係,一個命題中的詞語對應的就是空間對象。比方說命題“蘋果掉下來”中,人們明白不是蘋果這個文字符號掉下來,而是又大又圓的果子掉下來了。事實可分為原子事實和較為複雜的事實,而命題也分為原子命題和複雜的較為複雜的分子命題,原子命題對應著原子事實,維特根斯坦將最小單位的命題為“基本命題”,它的特征就是獨一無二,沒有其他命題會與之產生矛盾。

我們看到維特根斯坦和西方傳統的語言哲學家們存在著很大的不同。西方傳統的語言哲學家們盡管也強調語言的重要性,但語言於他們隻是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媒介,語言僅僅是對現實世界的摹寫,語言與現實世界並不是統一的關係。然而,到了維特根斯坦那裏,他通過把整個世界邏輯語義化,將語言與世界本質統一起來。在《邏輯哲學論》裏,維特根斯坦試圖要劃分出一個界限,界限這邊是一個受邏輯支配的語言的世界,這個世界才是有意義的,界限那邊沒有語言故而無意義。此時,維特根斯坦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套精確的人工邏輯語言,用精確的邏輯語言終結思想因為語言的濫用而引發的一係列混亂與爭執。

寫完《邏輯哲學論》,維特根斯坦覺得自己已解決了世間一切哲學問題,於是他金盆洗手,返璞歸真。為了貫徹落實國家提倡的為人民服務的偉大精神,維特根斯坦同誌踴躍報名參加了祖國偏遠落後地區的建設,成為阿爾卑斯山脈腳下一個鳥不拉屎小山村的一名普通小學老師。從此,維特根斯坦的支教生涯拉開了序幕。盡管這期間,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早已令他君子聞名於諸侯,但他還是很淡定地幹好小學教師的本職工作,愛崗敬業。直到有天他因為體罰學生被家長起訴,維特根斯坦才辭職不幹了。

1929年,哲學家天才維特根斯坦王者歸來,他重返劍橋大學,並順利評上職稱,成為三一學院的研究員。哲學上他梅開二度,開始批判令他功成名就的《邏輯哲學論》,從而進行新的哲學思考,並完成了後期思想的代表作——大名鼎鼎的《哲學研究》。在此書中,維特根斯坦開始拋棄世界的本質是事實,事實的邏輯結構是世界的邏輯結構的早期思想。他指出世界沒有所謂的本質,有的隻是“家族相似性”。所謂“家族相似性”就是盡管一個家族的成員裏大家彼此長得相似,但並不存在有一個“本質”的東西。比方說,父親的臉型像奶奶,女兒的神態像父親,女兒的眼睛像奶奶,這些隻不過說明了家族成員之間在某一方麵不完全相似,卻並不能說明家族成員之間存在共同的相似,有著“本質”。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就是反對形而上學,反對“本質主義”,顛覆傳統哲學的本質主義習慣。我說哲學家們,你們不要動不動就給日常生活中的東西找本質呀,找共相,那些形而上的東西根本不存在,你們爭來爭去的哲學問題其實隻是日常語言的謬誤。

早期《邏輯哲學論》裏的維特根斯坦懷疑日常語言,準備用精確的人工語言替代日常語言。《哲學研究》裏的維特根斯坦大大方方地承認了自己在《邏輯哲學論》裏犯的錯誤,此時的他認為日常語言是完全正確的,判斷一種語言是否正確,判斷標準是語言使用條件的邏輯。與其要大刀闊斧地改造日常語言,不如弄清語言的語法。

他開始放棄對語言意義的關注,轉而追求語言的用法,並形成了語言遊戲理論,開創了日常語言學派。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理論,告訴大家哲學其實就是教人們如何正確玩語言遊戲。關於什麼是“語言遊戲”,維特根斯坦說這個概念沒有定義,就好比別人問你什麼是“遊戲”,你會對他描述什麼籃球、撲克牌、三國殺等類似活動,以此類推,“語言遊戲”也就是我們隻能描述現實中或想象中的語言現象,而不能確切指出語言遊戲究竟是什麼東西。玩遊戲就要講遊戲規則,語言遊戲和所有遊戲的規則一樣,玩家都必須遵守。但遊戲規則不是大家先遵守規則再玩遊戲,而是在遊戲中遵守規則。不同的遊戲有不同的規則,一副撲克牌中的紅桃K,在這個遊戲玩法中是大牌,在另一種遊戲玩法中可能是小牌。同理,語言在不同的使用規則下,意思也不一樣。如果你脫離了語言的使用環境和規則,一味地追求詞語的意義,就如同你脫離了撲克牌遊戲的玩法規則,卻要孤立地追問紅桃K的用法的意義,你的追問隻會引起“形而上學”的爭紛。大徹大悟的維特根斯坦最後上演了哲學版的《終結者》,開始否定哲學,提出哲學無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