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經濟的浸染下,愛,人類這種樸素的情感卻蛻化了,甚至已經成為一種交換行為,年輕與權力的交換,美麗與金錢的交換……愛也被各種偽愛所替代,偶像化的愛,幻想的愛,病態的愛,於是一個粉絲可以不愛自己的父母卻不計一切地“愛”著他的偶像,一個人可以對其他人漠不關心冷若冰霜卻又唯獨寵愛他的貓。這個社會早已木石人心,冷漠無情。
愛,在弗洛姆看來,並不是一種淺顯的偶然感受,也不是個體偶然幸運地體驗並陶醉於其中的純粹快感。愛,是一門藝術,需要積累知識和不斷學習才能掌握。弗洛姆的愛包括博愛、母愛、xing愛、自愛、神愛,愛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麵麵。愛這門藝術的本質是給予,這種給予無條件,無索取,不分等級、階級、種族、民族、國家。愛的基本要素包括關心、尊重、責任心和了解等。當然,這種愛,不是你想有就能有,你需要努力,需要知識的儲備才能獲得。想要掌握愛這門藝術,你要刻苦勤奮地去學習愛的理論,還要身體力行地去實踐愛,體驗愛。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出了學習的步驟:“一方麵要精通這門藝術的理論,另一方麵要熟悉這門藝術的實踐。”
愛的本質是給予,並非所有人都能具有愛的能力,唯有那些放棄剝奪他人或放棄斂聚財富的欲望,勇於奉獻的人才是愛的強者。愛是給予,但這種給予也並非是物質的給予,而是將一個人的知識、快樂、理解、興趣全部奉獻給他人,充實著他人,在這種給予中,奉獻者本人也實現了自己的潛能,獲得莫大的成就感。愛一個人,你在愛他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另外一個敏感豐盛的自己。一份真正的愛能增強人們愛的能力和為人奉獻的能力,而一個真正懂得愛的人通過自己對一個具體對象的愛顯示出他對整個世界的愛。
弗洛姆生於1900年,他的一生裏,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法西斯主義、經濟危機、革命、冷戰,世界災難紛至遝來。20世紀的人們,麵臨著生存的困境:人性的異化、自我的喪失、生活的無意義狀態。親眼目睹並經曆了20世紀大的社會實驗室的一切悲劇後,弗洛姆直麵現今資本主義對人的壓抑以及人的生存困境,提出了宛如救世般的“愛”理論。弗洛姆愛的理論建立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為此,很多人稱弗洛姆的理論為“弗洛伊德的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的理論都圍繞著人,但二人的研究角度和體係不同,弗洛伊德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分析人的問題,形成精神分析學說;馬克思從社會政治經濟的角度闡釋和剖析人,形成馬克思主義學說。
其實,應該藝術地存在的又何止是愛?弗洛姆又冷靜地批判了人類的消費主義社會。工業社會使得人越來越成為一個貪婪的、被動的消費者。物品不是為人服務,相反,人卻成了物品的奴仆。我們活在一個服從計算機命令,機械化冰冷的社會中,這個社會致力於最大規模的生產和消費,人不自覺地淪為冰冷機器的一部分,為機器的節奏和需求所控製。那些花花綠綠的廣告刺激著本無消費欲求的你去盲目地消費,整個消費社會將奢侈品、煙、酒、明星、體育、電影等一股腦地塞給你。吃東西本是人類滿足需要的一種本能,有的卻異化成了填補空虛、驅散壓力的暴飲暴食。英文後綴“-aholic”的意思是“對……成癮”,一個購物不是為了滿足需要而是通過購物驅散憂慮排解焦慮的人就是一個典型的空虛購物狂shopaholic。對於購物狂而言,我今天難得心情好所以要去購物,要是我心情抑鬱那就更要去購物發泄了。然而消費的天堂卻並未給予人們他所許諾的快樂,於是乎,吃得再多買得再多,一個人卻永遠“饑餓”。無節製的消費創造出商品拜物教,人們成為商品宗教的信徒,攀比、嫉妒、野心、消極如影隨形,人內心卻自卑乏力。
當號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處女航就撞冰山沉沒在大西洋底時,按照國人的傳統一定有人會跳出來批評:“永不沉沒?誰讓你把話說那麼滿?”這種看似有道理的淺薄處世哲學總讓人滿心生厭。泰坦尼克號的災難使得人類文明史蒙羞。羞愧之餘,我們需要反思:科學技術代表著人類的文明,可再先進的設計,再堅固的鋼鐵船身,麵對自然界的冰山,依舊潰不成軍。人類,不應該總想著征服自然,粗暴地讓她在自己胯下呻吟。也許借助那些先進的技術,你可以輕鬆登上一座山,趟過一片海,但請你保持對自然的那份敬畏感。所謂的“工具理性”不過是技術赤裸裸地成為可能的選擇,但這並不代表是唯一的選擇。說到底,人類,應該藝術地生存,而不是技術地生存。
災難、戰爭、愛情、背叛、文明、陰謀、政治……人類能走多遠,這些主要劇情就會伴隨著我們走多遠,無論接下來的劇情是喜劇悲劇還是鬧劇。於是,
弗洛姆說:人,藝術地去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