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是哲學家裏當官當得最大的。
一般說來,哲學家要麼會因思想異端慘遭當局迫害,要麼就閉門造車,不問世事,采菊東籬。像黑格爾、海德格爾等能成為國家重點大學校長享受副部級待遇實屬不易;像休謨能做到外交部代理公使和次官已然是人品爆發。然而,培根卻是哲學家中的異類,這廝做官直接做到了掌璽大臣,國家大法官。放在今天,就相當於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了。
話說培根那天正在給法律部門的工作者們念稿子作報告:“同誌們啊,我們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就好比汙染了水流,但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那是汙染了水源。司法的處所乃是一個神聖的地方,所以不僅是法官的坐席,就連那立足的台,聽證圍欄都應當全無醜事貪汙的嫌疑才好……”念到此處,培根咽下一口唾沫,準備翻頁。沒想到,檢察院的人卻突然出現:
“培根同誌,你涉嫌貪汙受賄,現在將你暫時革職,立刻移送檢察機關進行調查,你有權保持沉默。”
1621年,英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培根因貪汙受賄,被國家高級法院判處罰金4萬英鎊,監禁於倫敦塔內,此生不得為政府錄用。從此後,培根身敗名裂。
此案看似一切正常,然背後卻另有隱情,羅素在《西方哲學史》裏曾寫道:“在那個年代,法律界的道德有些廢弛墮落,幾乎每個法官都接受賄賂,而且通常雙方的都收……培根的獲罪本是一場黨派之爭中的風波,並非因為他格外有罪。”
按照羅素的說法,培根所處的那個時代,人們早已習慣了“潛規則”,所謂大蓋帽,兩頭翹,吃完原告吃被告,法官受賄早已是見怪不怪、心照不宣的事情。培根也不是什麼聖人,反正不拿白不拿,他不過是順潮流而行之罷了。培根的落馬,說白了,就是政敵設下的圈套,一場有預謀的政治鬥爭。
羅素說得應該是對的。因為培根入獄沒幾天,國王就特別關照了一下,很快培根就被釋放出來,4萬英鎊的罰金也被免掉。隻不過,培根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了。
對於中國的學生而言,培根一點都不陌生。我們小時候上學時,教室牆壁上一般都會掛著培根的畫像,畫像上還附著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培根這句早已為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曾經在曆史上振聾發聵,它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培根說出這句話之前,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提出的“日心說”被視為“異端邪說”,伽利略因支持“日心說”而慘遭宗教裁判所的迫害,布魯諾在羅馬鮮花廣場被無情燒死……那是一個文化專製、黑暗陰森的年代,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死死鉗製著人們的頭腦,禁錮著思想。在以經院哲學為代表的歐洲中世紀傳統思想和以文藝複興運動中各種新思潮為代表的近代精神的交彙處,培根揚帆啟航。經院哲學以神學為內容,以維護神學為司職,用一大堆煩瑣的推理來論證宗教教條。培根受夠了經院哲學的昏聵無能,無所作為,他高舉“知識就是力量”的思想武器,蕩滌經驗哲學的陰暗腐朽,開始在思想領域撥亂反正。
中世紀時,哲學是神學的婢女,人是神的奴隸。培根對此言論痛加鞭笞,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釋者”。人們要獲得真理和知識就不能再訴諸神的恩賜,而應該認識自然,解釋自然,尋找一條新的認識之路。這條通往真理的認識之路就是經驗之路。所謂“經驗”也就是通過感官感受到的外界事物,人們獲得經驗,再進一步加工經驗從中獲得知識。培根十分重視科學經驗與科學知識,他的“知識就是力量”為新興的自然科學開道,人類重新麵對自然並征服自然,近代科學技術與文化也開始擺脫神的束縛,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