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對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深惡痛絕,中世紀的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建立在包裝亞裏士多德的基礎上,於是,培根開始在方**上批判亞裏士多德。亞裏士多德不是有大名鼎鼎的三段論嗎,培根說三段論這種演繹方法,粗糙草率不精微。亞裏士多德不是有歸納法嗎,一隻烏鴉是黑的,兩隻烏鴉是黑的,三隻,四隻,五六七八隻烏鴉都是黑的,好吧,亞裏士多德就可以歸納出天下烏鴉一般黑了。培根說這種以簡單枚舉為基礎的歸納法太幼稚了。培根提出了新的培式歸納法——列表歸納法。新的歸納法第一步要搜集材料,第二步要對材料展開比較和分析,為此,培根獨創了“三表法”,比方說,研究某一現象時,正麵案例放入“具有表”,反麵案例放入“差異表”,程度不同的放入“比較表”。第三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通過排除雜質,正麵解釋,分析總結,最後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培根是近代經驗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一提到“經驗主義”,人們立刻會想到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中提到的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從狹隘的個人經驗出發,而沒有采取聯係、發展、全麵的觀點。現實生活中,某人要是按已有經驗辦事出了差錯,就會有人跳出來一本正經地批評你:“同誌,你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不過,此“經驗主義”可不是培根的“經驗主義”,培根的經驗主義是一種哲學認識論。從研究“世界本原是什麼”的本體論到研究“認識是什麼,如何認識”的認識論,西方哲學完成了一次轉身,近代哲學鳴鑼開道。
近代哲學史上,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可沒少吵架。經驗主義認為人類認識來源於經驗,經驗材料刺激人的感官,在人的頭腦裏形成認識,獲得知識的方法是科學的歸納法,和經驗主義相對立的是理性主義。理性主義認為知識是“天賦”的,一些基本的原則人生下來就存在於頭腦中了,認識事物靠的是演繹法,從簡單的觀念原則推演出整個人類的知識體係。這場論戰因參與人數多,戰線拉得長,在哲學史上可謂一道奇觀。不過,吵了半天,誰也沒贏,誰也沒輸,宅男康德最後出麵調停和了個稀泥,這場聲勢浩大的論戰才終於銷聲匿跡。
為實驗而生,為實驗而死。1626年冬天,培根坐車出行,一路上他思考著冷凍防腐問題。路過雪地時,他決定就地取材做個實驗,於是他買了一隻雞宰殺後將雪填進了雞肚。實驗過程中,一大把年紀的培根不幸染上風寒,不久之後就去世了。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他著名的小說《分成兩半的子爵》中講了這麼個故事:被劈成兩半的梅達爾多子爵在善與惡、美與醜、是與非的宿命輪回中掙紮煎熬。最終,分成兩半的子爵在一場決鬥後複歸完整。培根像極了梅達爾多子爵。他的一生是有著雙麵人格、充滿矛盾的一生。當他抬頭仰望蒼穹時,他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哲學家,哲學是他的慰藉。作為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培根倡導實驗,他以經驗和觀察為依據,把經驗從向來受鄙視、受貶損的卑賤地位上升到一種考察方法和科學原則,在人們心中,他就是知識和科學的化身。然而,當他低頭麵對塵世生活,他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他見利忘義、賣友求榮、趨炎附勢、沉溺奢華、貪汙腐化,灼灼其華的思想背後隱藏著陰暗與卑鄙。
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小人。培根,這位卑鄙的偉人,向我們解釋了歌德的一句話“一個人的缺點來自於他的時代,他的優點和偉大卻屬於他自己”;還證明了《尚書》裏的一句至理名言“知之易,行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