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哲學雙台柱:奧古斯丁與托(1 / 3)

這個世界上有哪個哲學家的思想能上升為官方意識形態,並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除了卡爾·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托馬斯·阿奎那的托馬斯主義了。阿奎那的神學哲學體係於1879年被羅馬教皇定為天主教官方唯一哲學,閱讀時,請認準托馬斯主義商標,謹防假冒。

托馬斯曾被封為“天使博士”“全能博士”。1999年9月,英國BBC評選出了千年十大思想家,他們分別是:

卡爾·馬克思;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艾薩克·牛頓爵士;

查爾斯·達爾文;

托馬斯·阿奎那;

史蒂芬·霍金;

伊曼紐爾·康德;

雷內·笛卡爾;

詹姆斯·麥克斯韋爾;

弗裏德裏希·尼采。

我們看到,托馬斯·阿奎那位於思想家的第五名,哲學家的第二名。對於從小受無神論教育的中國人民而言,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的確很陌生。那個時候,西歐社會經曆了理性豁達的古希臘精神時期與縱情聲色及時行樂的羅馬精神時期後,熱愛信仰的希伯來文明一躍而上,占據主導。西歐社會從此進入一個被史學家們稱之為“黑暗”的時代——中世紀。中世紀時,歐洲文明進程披上了宗教的外衣。要了解這位天使博士的光輝事跡,我們需要先了解基督教。說起基督教,我們又得先從猶太人說起。

話說猶太人的祖先希伯來人,本是幼發拉底河流域草原地區的古老遊牧民族,他們曾因為災荒遷移到埃及,後來卻不幸淪為埃及人的奴隸。為了反抗埃及人的奴役,他們的首領摩西帶領大家上演了《出埃及記》,來到了迦南這個被《聖經》譽為“流滿了奶和蜜”的地方,當地迦南人稱其為“希伯來人”,意思是“從河那邊來的人”。盡管猶太民族以“上帝的選民”自居,但在曆史上,這個民族卻多災多難,受迫害和遷徙流散可謂是家常便飯。公元前63年,羅馬人占領耶路撒冷,猶太人處於羅馬帝國的統治下。在羅馬帝國的淫威統治下,猶太人處於水深火熱中,民不聊生。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為了反抗,猶太人曾多次揭竿而起,可惜的是每次起義均被鎮壓。爆發不成,隻好沉默。打不過,我忍,猶太人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但在內心中找到了另外一條出路——宗教。放心吧,救世主會伸張正義,拯救我們的。對此,後世一位哲學家雲:“宗教啊,你是無情中的有情,被壓迫人的一聲歎息,你是人民的鴉片。”

猶太教的一個教派就是基督教,也就是說,基督教是從早期希伯來人的猶太教演化而來的。耶穌本人也是猶太人,童貞女瑪利亞沒有洞房卻生下耶穌,耶穌長大後驅魔行醫、治病救人、宣揚天國、收徒傳道,深受人民愛戴,成為意見領袖。意見領袖自然不討當局喜歡,羅馬帝國中央情報局早已注意到耶穌的邪教組織,準備伺機一網打盡。當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準備去耶路撒冷時,羅馬人收買了門徒之一的猶大,捉住了耶穌,以顛覆國家政權、傳播邪教、組織煽動群眾參與邪教的罪名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曆史就是這樣,勝者為王敗者寇,王寇一線之隔,宗教亦是如此。盡管宗教與邪教有著本質區別,但隻要與政治掛鉤,有的宗教能發展壯大成為國教,有的卻慘遭剿滅淪為“邪教”。

這時有人會問,既然基督教和猶太教同源,為什麼後來基督教與猶太教矛盾不可調和?為什麼西方文化中會產生反猶主義?為什麼希勒特作為基督教信徒卻瘋狂屠殺猶太人?這裏麵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涉及太多宗教、經濟、政治的因素,我在此就不贅述了。

基督教早期隻是在受壓迫的底層猶太人中間流行,是弱勢群體的心理安慰,羅馬官方對其一直采取打壓政策。慢慢地,基督教的平等博愛思想吸引了更多人,社會中的中上層甚至一些權貴階層也加入基督教,這些人逐漸掌握了領導權,他們剔除了基督教的反抗精神,廣為傳播基督教中的忍耐、順從、溫良恭儉、恪守本分,打你左臉你要伸出右臉等美德。有一天,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突然開了竅:基督教如此順從,對統治者而言再好不過了。對於被統治者而言,與其暴力壓製他們不如對他們精神麻痹。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頒布敕令,確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92年,另外一個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頒布命令,廢除一切舊有宗教,禁止一切異教活動,基督教是唯一合法的宗教。至此,基督教從夾縫裏苦苦覓生的“邪教”搖身變為端莊大氣的羅馬帝國國教了。

基督教成為國教後,麵臨著兩大問題。第一,基督教早期出身草根,教條鬆散零亂甚至還有著一些下層群眾粗俗的神秘主義,現在成了國教,就必須建立一個係統的嚴謹的體係。不然就靠一本傳奇故事般的《聖經》,不體麵不說,恐怕還很難有說服力。第二,從前麵的文章《古希臘三賢》中我們已經知道在希臘和羅馬地區,古希臘哲學風靡一時,理性和邏各斯占據著人們的頭腦。現在一種異族人,猶太民族的宗教要獲得希臘和羅馬人的信仰,必須對其進行包裝和打扮。就像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了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也要和儒家思想掛鉤找個“共產主義”“和諧社會”與“大同社會”的相似點;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也需要開展基督教的希臘羅馬化,使得基督教民族化、本土化,具有希臘羅馬的作風和氣派。

於是一個工種應運而生,從事這個工種的人們展開了對基督教文獻的整理和編纂工作,使得基督教教義理論化、係統化、本土化,這些工作者就是“教父”。他們的神學思想被稱為“教父學”。這些教父中名氣最大的一個叫作奧古斯丁。

這個時候,離我們的天使博士托馬斯·阿奎那出場還有800年。

提起教父,人們要麼會想到那部大名鼎鼎的講述美國黑手黨電影,要麼會想到高尚如天使般純潔的聖人,教父奧古斯丁就兼具了這兩種形象。青年奧古斯丁放浪形骸,縱情聲色,放蕩不羈,吃喝嫖賭抽可謂樣樣精通,基本上就是一個優秀的黑社會工作者。奧古斯丁荒唐歸荒唐,但是悟性極高,他對宗教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就好像惡人裘千仞注定要遇見一燈大師,從此幡然醒悟,重新做人;就好像電影《心靈捕手》裏麵的問題少年威爾注定要遇見西恩教授,走上正途;流氓奧古斯丁33歲時也遇見了他的貴人——主教安布洛斯,安布洛斯一句耶穌的原話:“如果你喪失了靈魂,縱然你得到整個世界,又有何用?”使得沉溺在肉yu中卻時刻感到空虛的奧古斯丁醍醐灌頂大徹大悟。從此後,他皈依基督教,脫胎換骨,成為一代教父。

教父奧古斯丁是如何改造基督教的?他吸收利用了柏拉圖思想和新柏拉圖主義中與基督教教義相融合的部分,用新柏拉圖主義重新解釋基督教教義,並把希臘人的理性、羅馬人的倫理與猶太人的信仰完美結合在一起。我們就從神和人的兩個角度看看奧古斯丁的改造工作吧。

對於神而言,奧古斯丁首先對“三位一體”作出了合理解釋,“三位一體”指的是聖父、聖子、聖靈的完全平等,不分高低,不是三個神而是一個神。在早期的教義裏,耶穌一會兒是上帝的兒子,一會兒是童貞女瑪利亞感受到聖靈而懷孕生下的兒子,一會兒又是上帝的肉身。什麼都是就什麼都不是了,如果是其中之一,剩下的兩個就不樂意了,怎麼辦?奧古斯丁這時就利用了柏拉圖的理念論解釋了一切。柏拉圖認為理念才是完美永恒的,具體事物不過是理念的複製品。紅蘋果、青蘋果、黃蘋果都是蘋果,他們的本質都是理念“蘋果”,這個理念有實體,是客觀存在的。這也就是說,大小不一,顏色不同,口味各異的蘋果的本質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理念”蘋果。同理,聖父、聖子、聖靈處在同一的本體中,是“神”的三個不同表現而已。奧古斯丁認為同樣三位一體的還有愛人者、被愛者、愛三位統一於愛,記憶、理解、意誌三位統一於心靈。關於神,除了“三位一體”,奧古斯丁還論證了“創世說”“上帝存在的證明”等,這些論證構建起奧古斯丁的上帝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