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舞台(3)(2 / 3)

(六)發揚勇敢戰鬥、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作風。

(七)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重陣地攻擊戰術,奪取敵人的據點和城市。

(八)在攻城問題上,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堅決奪取之。一切敵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備,而環境又許可加以奪取的據點和城市,相機奪取之。一切敵人守備強固的據點和城市,則等候條件成熟時然後奪取之。

(九)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

(十)善於利用兩個戰役之間的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休整的時間,一般地不要過長,盡可能不使敵人獲得喘息的時間。

1948年1月30日,毛澤東起草的黨內指示《軍隊內部的民主運動》

向全軍發布;3月7日,毛澤東起草的黨內指示《評西北大捷兼評解放軍的新式整軍》向全軍發布。

在中央一係列指示的指引下,各個解放區的部隊從1947年冬天到1948年夏天的戰鬥間隙裏,進行了新式整軍。整軍的主要方式是發動大家控訴舊社會和反動派給貧苦民眾帶來的種種痛苦,啟發和提高大家誓死推翻反動統治的階級覺悟,然後在此基礎上展開查階級、查工作、查鬥誌的三查運動。在運動中對覺悟高、表現好的進行表揚,對有各種問題的進行批評幫助。這種通過啟發覺悟而激發鬥誌的自我教育運動,是我黨進行部隊思想工作的優良傳統,是土地革命時期《古田會議決議》的繼續和發展,對提高部隊戰鬥力有著極大的作用。正如毛澤東所說:“這樣就使部隊萬眾一心,大家想辦法,大家出力量,不怕犧牲,克服物質條件的困難,群威群膽,英勇殺敵。這樣的軍隊,將是無敵於天下的。”

在新式整軍運動的同時,我軍在部隊建設中還采取了其他多種有效措施,如在1947年恢複與健全了曾被“王明路線”取消了的黨委製,在營以上單位全部恢複健全了黨委,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製,使黨委成為部隊領導和團結的核心。根據中央的布置,在部隊中實行和發揚政治、軍事、經濟三大民主,恢複了井岡山時期的連隊士兵委員會(以後改稱革命軍人委員會)。在重新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三大紀律是: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切繳獲要歸公。八項注意是: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不打人罵人,不損壞莊稼,不調戲婦女,不虐待俘虜)的基礎上,全軍開展了反對無組織、無紀律的運動,大力克服過去因為分散作戰而形成的某些無紀律、無政府狀態,嚴格建立了各級的請示報告製度。“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口號響徹了全軍。

在進行各種整頓、教育工作的同時,為了提高我軍的戰鬥力,中央軍委在改善部隊裝備上也盡各種可能做了很大的努力。在以繳獲敵人的武器物資為主要來源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軍事工業體係,在東北和華北都建立了自己的軍事工業基地。我軍首先建立了自己的炮兵,陸續建立了自己的工兵、通信兵和鐵道兵,還在東北建立了高射炮大隊和戰車大隊,開辦了航空學校和通信學校。所有這些努力,都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為今後我軍建立特種兵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在大決戰的舞台上,我們也有必要看看敵方的一些情況。

在1948年4月的蔣記“國民大會”上,蔣介石當上了中華民國的“總統”(蔣介石在此之前的正式官銜,一般都稱之為“委員長”,這一頭銜最早是1932年3月在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上被選為的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的委員長。1939年1月的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上,他又被選為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按會上通過的《國防最高委員會組織大綱》的規定:“國防最高委員會統一黨政軍之指揮,並代行中央政治委員會之職權”;“委員長對於黨、政、軍一切事務,得不依平時程序,以命令為便宜之措施”,是一個在戰時形成的完全擁有絕對獨裁權力的職務,所以長期以來,他最喜歡的就是這個“蔣委員長”。1943年8月1日,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去世,蔣介石被選為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當國民政府主席時,本是一個不管政事的名義上的虛職。蔣介石當選之後,修改了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國民政府主席為海陸空軍大元帥”,所以也有人稱呼他為蔣主席),但是他在國民黨內實力最大的反對派、桂係首領李宗仁也在他堅決反對的情況下當選為副總統,使這個中央政府十分明顯地分為兩半,連最表麵的“團結”二字都不可能出現,正如蔣介石自己在日記中所寫的“全國各戰場皆陷於劣勢被動之危境”,“北方之民心士氣尤完全動搖”,“江南各省幾乎遍呈風聲鶴唳之象,兩廣、湘、豫、浙、閩伏匪蠢動,李濟深、馮玉祥且與之遙遙相應,公然宣告叛國,此誠存亡之秋也”。

蔣介石於1947年接受了美國軍事顧問團團長巴大維的建議,將原來的軍事委員會、軍令部、陸軍總部、軍事參議院等一並撤銷,權力都歸於國防部。國防部部長原來是頗能打仗的白崇禧,但因為白崇禧屬於桂係,於是在李宗仁當選為副總統之後,蔣介石撤了白崇禧,改為他最親信的陳誠任國防部部長,不久又換為另一親信何應欽。參謀總長是他的嫡係將領顧祝同。在此之下最重要的軍事指揮建製單位,是蔣介石在各軍事要地設立的專門用來打內戰的“剿匪總司令部”和綏靖公署,根據戰事的需要,凡是派往各所轄地區的部隊,均由各“剿總”和綏署指揮。大決戰開始時的幾個“剿匪總司令”分別是:華北的傅作義(駐北平),以北平、天津、張家口為中心,有兵力60多萬;東北的衛立煌(駐沈陽),以沈陽、長春、錦州為中心,有兵力48萬;華中的白崇禧(駐武漢),以武漢為中心,有兵力約75萬;徐州的劉峙,以徐州、蚌埠為中心,有兵力60多萬。除了以上幾個“剿總”之外,西北的胡宗南以西安綏靖公署的名義駐西安,有兵力約30萬;大決戰開始以後,蔣介石設立了京滬杭警備司令部,以湯恩伯為司令,有兵力約50萬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