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慶三年,李治又追贈其父李德晟為魏州刺史,所有兒子都位列高官,就連尚在懷抱的孩子,同樣有一頂官帽,同時李治下詔,為李義府在長安最好的地段蓋一所房子。
恩寵無以複加,無人可比。
一個人到底可以紅多久?長孫無忌告訴你,可以紅三十年;李義府則告訴你,其實也沒有多少天。
顯慶三年,原本紅極一時的李義府栽了個跟頭。
李義府的跟頭栽在他的同事、同為中書令的杜正倫身上。
杜正倫是一個老資格的高官,貞觀年間就曾經在魏征的推薦下受到李世民的重用,到了李治當皇帝,杜正倫同樣受到重用,輾轉升遷為中書令。
現在問題就來了,以杜正倫的資曆,自然是老資格,因此不由得以前輩自居,在他眼中,李義府不過是個受到恩寵的新人,在他麵前是沒有資格擺譜的。然而在李義府的眼中,杜正倫不過是一個老資格,跟自己這個正受皇帝恩寵的新貴,是沒法比的。
老資格遇到新貴,矛盾在所難免。
兩人的齟齬不斷升級,纏鬥不已,甚至在李治的麵前也不停爭吵。日子一長,李治煩了,兩個中書令怎麼跟鬥雞一樣。
大臣不和,非國家之福,還是把兩人分開吧,一個去橫州,一個去普州。
杜正倫被貶為橫州刺史,橫州是現在的廣西橫縣,李義府被貶為普州刺史,普州是四川省的安嶽縣,山高水遠,再也不用爭吵了。
確實不用再爭吵了。
這一去,杜正倫再也沒回來,不久便在橫州去世。
李義府呢?他還能回來嗎?從中書令的高位摔下來,要回來,恐怕難吧?
很多人都在猜測,尤其是那些曾經跟李義府論過本家、稱過兄道過弟的人。
李義府出身的李姓並非豪門大姓,他曾經迫切地想進入豪門大姓的行列,比如趙郡李姓。都是姓李,趙郡李姓可是北魏時的四大國姓,即便到唐朝時,也是豪門大姓,因此李義府想混入趙郡李姓的族譜。
為了巴結李義府,不少趙郡李姓子弟都稱李義府為堂兄或者堂弟,給事中李崇德做得更徹底,他直接把李義府列入了家譜,這樣李義府在趙郡李姓的家譜中就有了一席之地。現在李義府被貶了,李崇德陷入猶豫之中,還需要在家譜之中保留這個不倫不類的外來戶嗎?大概不用了吧,被貶到普州那個荒涼的地方,八成回不來了。
對,回不來了!李崇德隨即將李義府的名字從家譜中剔除,跟這種落水狗趁早劃清界限,省得“沾包”!
一年後,李崇德傻眼了,李義府又回來了,官職是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還是宰相,還是很紅。
李崇德的苦日子來了,李義府不會放過他。
李義府這個人有恩不一定會報,有仇是一定會報的,而李崇德就是那個他不得不報的仇人。
很快李崇德被誣告下獄,在獄中自知無路可走,自殺身死。
誰說被貶了,就不能東山再起呢?
東山再起的李義府依然很紅,他的紅又持續了數年,到龍朔二年,李義府的紅達到了頂點。
這一年,李義府做了一件大事:改葬祖父,為其祖父在李淵祖父李虎的陵墓側營造了一座陵墓,這座陵墓造得相當體麵。
為了造這座陵墓,三原縣令李孝節動用了丁夫和車馬,日夜不停,為李義府的祖父造墳。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幹部還看其他幹部。
在李孝節的帶動下,高陵、櫟陽、富平、雲陽、華原、同官、涇陽等七縣的縣令也行動了起來,征集民夫和車馬加入了為李大人祖上造墳的行列。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造墳運動中,高陵縣令張敬業勤於職守,任勞任怨,終於不堪重負,過勞死。
墳成之後,王公以下高官紛紛向李義府贈送奠儀,場麵宏大,送葬的羽儀、導從、器服都是窮極奢侈。等到安葬那一天,場麵更是驚人,從灞橋到三原七十裏間,相繼不絕。武德年間以來,葬禮場麵之宏大,李義府家數第一。明眼人都知道,哀榮是送給死人的,麵子卻是送給活人的,眾人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李義府確實很紅。
然而紅又能持續多久呢?李義府能逃得過盛極必衰的俗套嗎?
他一樣逃不過。
龍朔三年,李義府開始走下坡路,起因是一次談話。
龍朔三年三月,李治與李義府進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
李治對李義府說:“朕聽說你的兒子和女婿做事很不檢點,做了很多不法的事情,弄得朕還要幫他們掩飾,隻是一直沒跟你說而已。你回去也教育教育他們,讓他們別那麼幹了!”
按照常理,李義府這時應該叩頭請罪,然後謝主隆恩,然而李義府沒有這麼做。他臉色突變,麵部青筋暴脹,口氣生硬地問道:“這是誰跟陛下說的?”李治對李義府的反應頗感意外,頗為不快地回應道:“隻要朕說的是實情就行,你還追問朕是誰說的幹嗎?”令李治更加沒有想到的是,李義府居然未作回應,反而作沉思狀,晃晃悠悠自顧自地走了。
老虎不發威,把你當病貓了!
以上記錄來自《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對此我有所懷疑,縱使李義府紅到了極點,難道他忘記了他隻是皇帝麵前的一條狗嗎?
這次談話記錄,似有可疑。
在我看來,李義府最後會倒台,不是因為他無禮觸怒了皇帝,而是因為長孫無忌等人已除,武則天位置已穩,李義府這樣聲名狼藉的狗已經不需要了,現在到了卸磨殺狗的時候。
李義府的倒台同樣是因為別人告發,告發他的罪狀主要有兩條:一是占卜望氣,圖謀不軌;二是賣官鬻爵,勒索錢財。
如果李義府繼續得到李治和武則天的信任,這兩條扳不倒李義府,可惜此時的李義府已經失去了武則天和李治的信任,兩頂大帽子扣下來,李義府不倒也得倒了。
龍朔四年四月初,李治下令成立李義府專案組,由德高望重的司空李擔任組長,對李義府的各種罪行進行審判。
數天後,李等人向李治報告:所有罪行,均事實清楚、證據確鑿!
紅了八年的李義府就此倒了,他被從官籍中除名,並流放巂州。巂州在現在的四川省西昌市,那裏有新中國的衛星發射中心,之所以把衛星發射中心建在那裏,就是因為那裏荒涼,地廣,人稀。
與李義府一起倒台的還有他的兒子李津、李洋以及女婿柳元貞。
李治做事很絕,李義府居然和兒子、女婿流放的不是一個地方。李津流放到振州(今海南三亞),李洋和柳元貞流放到庭州(位於今天的新疆),而且李義府的流放不是暫時的,而是無期流放。
三年後,李治大赦天下,一般的囚犯都得到赦免,而李義府這種無期流放的人不在赦免之列。終老長安終成一夢,他隻能老死在遙遠的巂州。
回返長安無望,李義府憂憤成疾,鬱鬱而終,享年五十餘歲。
在他死後,長安城中的一些人才長出了一口氣,開始慶祝。為了這次慶祝,他們已經等了三年。三年前他們就想慶祝,可是害怕李義府殺回馬槍,現在終於可以踏踏實實慶祝了,那個曾經很紅的李義府死了。
蓋棺定論,這是一個有才無德的人,他的德行遭人唾棄,但他的文才還是有的,他有文集三十卷傳於後世,同時還有二十卷《宦遊記》,可惜已亡失。
都說李義府是“李貓”,其實套用歐洲的諺語,他隻是替人火中取栗的“貓爪”。
八年後,李治再次大赦天下,李義府的妻子和兒子得到赦免,回到洛陽。
後來武則天念及李義府在永徽年間擁立有功,追贈其為揚州大都督。
李義府一家與武則天的糾葛並沒有就此結束,而是一直延續到武則天生命的最後一刻。
在武則天生命的最後一年,她已經病重,張柬之等人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武則天寵幸的張易之兄弟,逼迫武則天讓位於太子李顯。
在這個過程中,出力最多、身先士卒的便是李義府最小的兒子,左羽林將軍李湛。
當武則天看到李湛時,驚訝地說道:“你就是誅殺張易之的那位將軍?我待你們父子不薄,何至於走到這一步?”
然而,到了這個時候,武則天說什麼也沒有用了,她已經落到了李湛的手裏,從此時到最後病逝,她一直處於李湛的監視之下。
父親李義府擁立有功,兒子李湛兵變有功,世事真是無常。
永徽五年,也就是公元654年,這一年,武則天與王皇後的矛盾已經升級,當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這些老臣堅定地站到王皇後一邊時,許敬宗卻義無反顧地站到了武則天一邊,這讓很多人疑惑不解。
明明許敬宗也是貞觀一朝的老臣,為什麼不跟長孫無忌他們一起維護禮法尊嚴呢?畢竟誰都知道,武則天是先帝的才人,這樣的人怎麼能當皇後呢?與武則天相比,王皇後是皇帝的結發妻子,又出身名門望族,維護王皇後就是維護正道!
其實別人都不懂許敬宗的心,長孫無忌他們維護的是正道,而許敬宗要做的是個人的二次創業,一個六十二歲老頭的二次創業。
六十二歲,按照孔子的標準該是耳順的年紀了,然而許敬宗開始了二次創業,這一切既是許敬宗的性格使然,也是環境使然。
相比其他同時代的大臣,他活得憋屈。
論資格,許敬宗的資格很老:早在隋朝末年,他就步入仕途,江都兵變時,逃過了宇文化及的屠刀,後來還跟魏征一起給李密擔任過書記工作,李密敗亡後,便投奔了唐朝。
武德年間,李淵本來準備將許敬宗下派到漣州出任別駕,這時李世民橫插了一杠子,把許敬宗要到了秦王府,與長孫無忌他們一起並列“十八學士”。進入貞觀年間,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都成為當朝重臣,而許敬宗的升遷速度則慢多了,到貞觀八年,也隻是升到中書舍人,而同為十八學士的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已經擔任宰相多年了。
貞觀十年,許敬宗已經四十二歲了,這一年仕途不順的他又栽了個大跟頭。
在這一年長孫皇後的葬禮上,所有官員都白衣白服列隊出席,許敬宗也在其中。這時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歐陽詢出現了,他的官職為率更令(主管宮殿門戶以及賞罰事),因為歐陽詢這個人醜得有點過分,在場的官員指指點點。許敬宗順著別人的指頭,看到了奇醜無比的歐陽詢。
鬧劇就此發生。
在這個肅穆的葬禮上,許敬宗居然被歐陽詢的相貌逗笑了,他可能把歐陽詢看成了一隻猴,因為在此之前,長孫無忌就曾經戲弄過歐陽詢,說他長得像一隻猴。
許敬宗被這隻“猴子”逗笑了,也把自己的仕途笑出了一個跟頭。在禦史的彈劾下,許敬宗的中書舍人做不成了,被貶到洪州做都督府司馬。
後來,許敬宗輾轉回到長安,仕途再次起步,又升任給事中(禦前監督官),同時監修國史。
貞觀十七年,是許敬宗轉折的一年,他因修成《武德實錄》和《貞觀實錄》而受到李世民的賞賜,不僅受賜八百匹綢緞,而且還被封為高陽縣男,從此許敬宗也是有爵位的人了,雖然男爵隻是“公侯伯子男”的最末一位。
在此之後,許敬宗代理黃門侍郎,李治成為太子之後,他又成為太子左庶子,就此成為儲君的身邊人。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遠征遼東,許敬宗與高士廉一起輔佐李治鎮守定州。等到中書令岑文本在遼東前線病逝後,李世民緊急征調許敬宗前去接班,代理中書侍郎。
駐蹕山一役,李世民大獲全勝,許敬宗也於此時向李世民顯示了自己的功力。得勝之後,李世民在馬上命令許敬宗草擬詔書,許敬宗便在馬前領命,隨即開寫,不一會兒詔書寫成。李世民接過一看,用詞準確,辭藻華麗,一字一句頗顯功力,李世民不禁點點頭,今天算是見到了許敬宗的真功夫。
兩年後,許敬宗加授銀青光祿大夫(從三品,副部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