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五年閏五月三日夜,大雨傾盆,山洪爆發,凶猛的洪水湧向萬年宮的玄武門,一時間,守門士兵四處逃生,薛仁貴卻定在原地,沒有走。
皇帝李治正在萬年宮的寢宮中熟睡。
薛仁貴大喝一聲:“哪有天子遭難,皇家衛士卻怕死四散逃竄的!”
薛仁貴奮力登上玄武門上的橫梁,扯著嗓子向皇帝呼號報警。熟睡的李治被驚醒後,慌亂地跑到地勢高處躲避,而就在李治轉移後不久,他的寢宮即被淹沒。
事後,李治派人對薛仁貴說了一句話:“賴得卿呼,方免淪溺,始知有忠臣也!”
一句話,沒有你,皇帝就到水裏喂王八了。
為了表示對薛仁貴的感謝,李治欽賜薛仁貴禦馬一匹,從此之後,卿就是朕的寶馬良駒。
三年後,在蘇定方即將對西突厥發起第三次遠征之際,薛仁貴給皇帝李治上了一封奏疏:
西突厥泥孰部落酋長向來不服阿史那賀魯,為此阿史那賀魯發兵攻打泥孰部,並俘虜了酋長的妻子兒女。此次我軍遠征西突厥攻打其各部落,如果俘虜了泥孰部酋長的妻子兒女,不妨把他們送還給泥孰部酋長,這樣泥孰部就會感受到大唐的恩德,百姓也會知道阿史那賀魯是賊,一定會願意為大唐犧牲,全力以赴。
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三國時馬謖的建議,就這樣被薛仁貴移植到了西突厥身上。
李治看罷,心中頗多感慨,看來薛仁貴確實不是一個凡人,在將來某一天,這個人將派上大用場。
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六十五歲的蘇定方迎來了一場巔峰之戰,他率領唐軍對西突厥進行了第三次遠征。在現在中亞額爾齊斯河,蘇定方與阿史那賀魯不期而遇。
阿史那賀魯率領十姓部落聯軍共計十萬人,蘇定方率領遠征軍以及回紇部落軍總計一萬餘人。
敵我兵力比,十比一,平均十個西突厥士兵對付一個唐兵,這仗還用打嗎?
阿史那賀魯沒有把蘇定方的一萬人放在眼裏,在他看來,隻需要一次衝鋒,唐軍就會土崩瓦解,他一揮手,十萬聯軍向唐軍逼了過去。
蘇定方不慌不忙,他指揮唐軍按部就班地布好了陣勢:步兵列陣於平地的南端,長矛插地,密密麻麻排列,矛尖一律對外;騎兵列陣於平地的北端,由蘇定方親自率領。
阿史那賀魯沒見識過長矛陣,他沒有把蘇定方的長矛陣放在眼裏,便驅動西突厥騎兵向唐軍的長矛陣衝來。
第一次衝鋒,失敗了。
第二次衝鋒,失敗了。
第三次衝鋒,還是失敗了。
阿史那賀魯這才意識到,蘇定方的長矛陣不是擺設,那矛尖是真紮人。
就在阿史那賀魯開動腦筋想對策時,他發現蘇定方的長矛陣打開了一條大大的口子。阿史那賀魯還沒有看明白時,蘇定方的騎兵部隊已經向阿史那賀魯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雙方已經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阿史那賀魯三次衝鋒失敗,士氣低落,陣型渙散,蘇定方的騎兵部隊已等待多時,此時已經壓抑不住衝殺的心。
蘇定方率領騎兵對阿史那賀魯衝殺,阿史那賀魯兵敗如山倒,被蘇定方足足追殺了三十裏,連斬帶俘虜總計一萬餘人。
第二天,蘇定方整頓部隊,繼續追擊。這時他發現,阿史那賀魯的十姓部落聯軍已經聯不起來了,十姓聯軍開始向唐軍投降。
西部五姓部落在五位防區司令的帶領下向蘇定方投降,東部五姓部落則向忠於唐朝的阿史那步真投降,總之十姓部落不再給阿史那賀魯打工,阿史那賀魯從十萬兵馬元帥,成了孤家寡人。
人心散了,阿史那賀魯隻能單槍匹馬逃命,令他欣慰的是,還有幾百個忠於他的騎兵,還不算真正的孤家寡人。
如果按照以前的遠征標準,到此時蘇定方可以宣布得勝回朝了,然而他並不準備收手,他還要繼續追殺下去。
蘇定方兵分兩路,一路繼續追殺阿史那賀魯,一路由自己帶領,按原計劃向前推進,沿途收服西突厥的各部落。
天公再次不作美,下起了漫天大雪,平地雪深竟然達到兩尺。
下雪了,別追了,等天好了再追吧!
蘇定方搖了搖頭,不,越是下雪,越要追,等天晴了,他早就跑遠了。
漫天飛雪中,蘇定方率領著自己這一路大軍踏雪而行,不斷推進,日夜不停,一直挺進到博爾塔拉河,這裏距離阿史那賀魯的大營還有二百裏,那裏有阿史那賀魯最後的家當。
蘇定方整頓隊伍,列陣出發,阿史那賀魯還陶醉於大雪之中。他以為蘇定方一定不會在冰天雪地裏出兵,所以他不作防備,而是享受生活,率領人馬在雪地上打獵。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阿史那賀魯一定沒有讀過中原的兵法,他不知道中原兵法如此玄妙,也不知道那個叫蘇定方的人竟然如此執著。
等到蘇定方如同神兵天降一般現身時,阿史那賀魯傻眼了,趕忙催動馬匹開始逃命。
這次長途奔襲讓阿史那賀魯賠大發了,除了把兒子和女婿帶出來了,剩下的什麼都沒帶出來,隻能兩手空空奔向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但願那裏能有他的藏身之所。
到了這時,蘇定方倒不著急了,他一邊命令副將蕭嗣業繼續追趕,一邊在西突厥境內進行安撫,迅速恢複當地的社會秩序。
安撫得差不多了,蘇定方班師回朝,還剩下點兒收尾工作,就讓蕭嗣業完成吧。
如同喪家之犬的阿史那賀魯一路跑到了石國西北的蘇咄城,人困馬乏,筋疲力盡,即便人挺得住,馬已經挺不住了。
還是到蘇咄城裏買幾匹馬吧!
如果阿史那賀魯能夠預知未來,估計他寧願自己步行累死,也會放棄這次買馬計劃。
蘇咄城外,阿史那賀魯見到了城主伊沮貴族,伊沮貴族不僅給阿史那賀魯帶來了酒肉,還盛情邀請他進城休整。
本來阿史那賀魯還保持警惕,可架不住城主的熱情,還是跟著城主進了蘇咄城。
接下來,關門,放狗!
等到蘇定方的副將蕭嗣業到達石國時,阿史那賀魯已經在那裏“等待”多時了,蘇咄城主將他捆成了粽子然後送到了這裏,是死是活,全聽唐朝發落。
蕭嗣業笑納了石國的禮物,押送著阿史那賀魯回到了長安,阿史那賀魯的西突厥就此滅國。
需要說明的是,東突厥、西突厥這些國家其實是鬆散的聯邦體製,我們所說的滅國指的是突厥大可汗的王庭被搗毀,上層政府被推翻,而其加盟的各部落其實受影響不大,所不同的是,以前聽命於大可汗,從此之後,要聽命於唐朝委任的新可汗。
這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李治將西突厥原來的土地一分為二,分設兩個都護府,一個位於今天鹹海及伊塞克湖之間,一個位於今天巴爾喀什湖與伊犁河之間,兩個都護府都督分別由效忠於唐朝的阿史那彌射和阿史那步真擔任。
阿史那賀魯那個與唐朝作對的西突厥汗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兩個忠於唐朝的都護府,這是蘇定方寫進史冊的第一項重大功績,後麵還有兩個。
一年後,阿史那賀魯被押往長安,李治在李世民的昭陵舉行了盛大的獻俘儀式,鑒於阿史那賀魯有悔過表現,李治饒其不死,於長安城內安置。
不久之後,阿史那賀魯還是死了,憋屈死了。
在他死後,他被李治安葬,墓的鄰居是東突厥頡利可汗阿史那咄苾,也是憋屈死的。
顯慶二年的遠征讓蘇定方功成名就,戰後他被擢升為左驍衛大將軍,品級正三品,正部級,封邢國公。
這一年蘇定方六十五歲了。
六十五歲本應該是安享晚年的時候,然而蘇定方還不準備退休,因為還有仗等著他打。
兩年後,戰事又起。
思結部落(位於今蒙古國巴彥洪格爾市)司令都曼率領疏勒、朱俱波、蔥嶺三國背叛唐朝,並向忠於唐朝的於闐王國(位於今新疆和田市)發動了攻擊。
六十七歲的蘇定方又有仗打了,他被委任為安撫特使,前去平叛。
蘇定方大軍抵達業葉水之後,都曼見勢不妙,退保馬頭川。
馬頭川具體在今天的什麼地方,已不可考,我們隻知道,在這裏,有一個叫蘇定方的唐朝名將把反叛的都曼逼得無路可走。
都曼聽說過蘇定方行兵很快,但沒想到他行兵那麼快。
蘇定方從遠征軍中挑出了精銳步兵一萬、騎兵三千,親自帶領這一萬三千人,一日一夜急行軍三百裏。
二十四小時之後,蘇定方兵臨馬頭川城下,都曼傻眼了。
都曼硬著頭皮出戰,沒一會兒工夫就被蘇定方打回到城內,此後不久,蘇定方的後續人馬陸續抵達,遠征軍將馬頭川城團團圍住。
想出城?
除非你有一雙隱形的翅膀。
都曼沒有隱形的翅膀,隻能選擇投降,他的叛亂,剛開頭就結了尾。
至此,蔥嶺以西全部平定,功勞最大的非蘇定方莫屬。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正月,蘇定方在東都洛陽向皇帝李治獻俘,俘虜就是那個自縛投降的都曼。
司法官員要求按照慣例將反叛的都曼誅殺,這時蘇定方說話了:“我曾經承諾過他不死,因此他才出城投降,希望陛下能饒他不死。”
李治看著六十八歲的蘇定方,鄭重地點了點頭:“好,我就違反一次法律,饒他不死,以成全你的承諾!”
六十三歲之前,蘇定方閑人一個,六十三歲之後,大唐王朝沒有誰比蘇定方更忙。
顯慶五年正月,蘇定方剛剛向皇帝李治獻過戰俘,兩個月後,任務又來了,百濟又不消停了,準備出兵百濟。
當時遼東半島以及朝鮮半島的形勢是這樣的:高句麗最強,占有遼東半島以及今天的朝鮮;新羅次之,占有今天韓國版圖的東部;百濟的版圖最小,他們占據的是今天韓國的西部。
以版圖麵積而言,百濟沒有新羅大,然而百濟卻接連不斷地向新羅發起進攻,侵占新羅的領土,莫非百濟頭腦發熱?
百濟不是頭腦發熱,而是上麵有人。
百濟的上麵,有高句麗撐腰,而新羅的上麵其實也有人,給他們撐腰的是唐朝。新羅把狀告到了李治那裏,李治作出部署:蘇定方任熊津道總管,率領十萬人,水陸並進,出兵百濟;新羅國王金春秋任嵎夷道總管,率領新羅兵,對百濟進行夾擊。
百濟的苦日子來了。
蘇定方率領十萬大軍從今天煙台榮成的成山角(民間以前稱這裏為天盡頭,近些年為了討吉利,又稱之為天無盡頭)出發,橫渡黃海,直航朝鮮半島。
百濟王國知道蘇定方不好惹,提前在熊津江口布防,想要阻止蘇定方登岸。一切都是徒勞,蘇定方率領大軍強行登岸成功,順便還斬殺了數千百濟兵。
蘇定方十萬大軍水陸並進,兵鋒直指百濟王國王城泗沘城,大軍一直推進到距離王城不足三十裏的地方。
百濟王國全國總動員,企圖阻擋蘇定方進攻的腳步,但一切還是徒勞。蘇定方大軍勢如破竹,在斬殺一萬餘人後推進到百濟王城的外圍。
唐軍兵臨城下,百濟王國內部也發生了微妙變化。
國王扶餘義慈和太子扶餘隆保命心切,一路狂奔跑到了北方的邊城,蘇定方不去理會逃跑的國王,揮軍層層包圍了王城泗沘城。
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留在王城之中的扶餘義慈次子扶餘泰居然自行宣布繼位,號令全城百姓一起堅守王城。
國王健在,太子也在,次子卻自立為王,這唱的是哪出呢?
自立為王的國王能信任嗎?人們產生了懷疑。
太子扶餘隆的兒子扶餘文思也產生了懷疑,他對叔叔扶餘泰的自立為王反應更加強烈:爺爺和父親都在,叔叔就自立為王,就算跟叔叔一起擊退唐軍,日後還會有我們父子的好果子吃嗎?
兩害相較取其輕,還是出城投降唐軍吧。
扶餘文思率領親信跳下城牆向唐軍投降,在他的帶動下,跳牆投降的越來越多,扶餘泰已無法控製。
蘇定方趁亂派兵爬上了王城城牆,將唐軍旗幟插上了城牆牆頭。
扶餘泰已經沒有了選擇,他隻能步侄子的後塵,向唐軍投降,所不同的是他不需要跳城牆,隻需要打開城門。
王城淪陷,國王扶餘義慈和太子扶餘隆沒了指望,也一並向唐軍投降,百濟境內的所有城池接連打開城門,宣布投降。
百濟就此平定,國土納入唐朝版圖。
三個月後,蘇定方在東都洛陽向皇帝李治獻俘,這是他人生中第三次向皇帝獻俘,他先後征服三個國家,生擒三位元首。
被蘇定方生擒的有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思結部落司令都曼、百濟國王扶餘義慈,三位元首被俘,前後相隔不過三年。
顯慶五年,蘇定方六十八歲,六十三歲那年才步入名將行列,僅僅五年,他達到了名將的巔峰。以征服三國、生擒三元首的戰績,蘇定方是可以與李靖、李世相提並論一番的。
平定百濟一年後,皇帝李治將重點打擊對象鎖定了高句麗。這個高句麗曾經讓楊廣抱恨終生,也曾經讓李世民懊惱不已,現在李治準備啃一啃這塊難啃的骨頭。
或許是受到接連不斷的利好消息衝擊,李治居然萌發了禦駕親征的念頭,他委任蘇定方、契苾何力、任雅相、蕭嗣業分別擔任四個方麵軍的行軍總管,而他自己準備親自擔任全軍統帥。
武則天站了出來,上疏極力勸阻,李治也是一時心血來潮,想想武則天說的有道理,禦駕親征也就是說說而已,過了嘴癮,不見下文。
征戰高句麗,還是要靠蘇定方這些人。
顯慶六年八月,蘇定方率領海軍橫渡渤海海峽,連戰連捷,一路高歌猛進,包圍了高句麗的首都平壤。
然而,高句麗並不好打,首都平壤雖然已經被圍,但想要攻克,難度卻非常大。
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一麵率兵堅守,一麵派自己的兒子淵蓋男生率領數萬精銳堅守鴨綠江,務必將唐軍擋在鴨綠江邊,避免與蘇定方形成合圍之勢。
在淵蓋男生的抵禦下,唐軍的強行登陸沒有成功,戰爭陷入僵局。
這時契苾何力趕到了,眼看著淵蓋男生的層層防禦,也是幹著急沒有辦法。這時老天開眼了,氣溫驟降,鴨綠江結冰了。
這樣契苾何力就不需要坐船擺渡過江,隻需要踏著厚厚的冰層就能衝向對岸。
形勢就此逆轉,唐軍踏著鴨綠江上的冰層向淵蓋男生的江防部隊發起了衝擊,天險已經不在,高句麗軍隊根本擋不住唐軍進攻的兵鋒。
契苾何力乘勝追擊,連追數十裏,三萬高句麗士兵倒在了唐軍的刀鋒之下,剩下的全部投降。
如果契苾何力乘勝進軍,便能與蘇定方形成對平壤的合圍之勢,然而就在這時,李治的詔書到了,居然讓契苾何力的大軍班師回朝。
李治究竟是怎麼想的,沒有人能說清楚,總之契苾何力沒能繼續前進,而是掉頭返回了國內。
高句麗境內的征戰進入了膠著狀態,雙方交戰互有勝負。
沃沮道行軍總管龐孝泰在朝鮮合井江與高句麗軍隊進行了一場血戰,這一仗打得非常慘烈,龐孝泰與他的十三個兒子全部戰死,最終這一路唐軍大敗。
此時在高句麗境內占有優勢的隻有蘇定方的部隊,然而他們也遇到了難題。盡管已經將平壤團團圍住,但攻城並不順利,幾個月下來沒有進展。
就在這時,天空又下起了漫天大雪,形勢對蘇定方更加不利,這樣的大雪對守方有利,對攻方卻非常不利。
沒有辦法,蘇定方隻能班師回朝,遠征高句麗就這樣不情不願地結束了。他心有不甘,總有一天,他還是要回來的。
或許是上天不讓他過於完美,從此之後他與高句麗再無交集,滅國高句麗在不久之後將由唐朝另外一位名將完成,而蘇定方卻在唐朝的西線戰場上終老。
從高句麗撤軍之後,皇帝李治將蘇定方從東線調往西線,出任唐朝西征遠征軍安集大使,統禦西征各軍,同時安撫吐穀渾各部,防禦對唐朝虎視眈眈的吐蕃。
在安集大使任上,蘇定方依然上演著名將傳奇,曾經創下以八千唐軍大破吐蕃十萬大軍的佳績,一仗打得吐蕃十萬大軍隻剩八千。
然而,皇帝李治的目光牢牢地鎖定在高句麗身上。身處西線的蘇定方漸漸被邊緣化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李治已經將蘇定方這個名字淡忘了。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蘇定方在軍中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病逝的消息傳到長安,李治的心被狠狠地揪了一下,這時他才想起,已經將這位名將淡忘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