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記載有些莫名其妙,一個宮女與武旦之間能有什麼利害衝突呢?韋團兒對武旦的忌恨又從何而來呢?

莫名其妙。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在我看來,這次事件的幕後黑手還是武則天,是她看不慣自己的兩位兒媳,更重要的是,她擔心這兩個兒媳將來會對自己不利。

於是武則天授意韋團兒處死了兩位王妃,而她順手又除掉了韋團兒。

令人心酸的是,劉妃和竇妃被處死之後不知道被埋到了什麼地方,竇妃的親生兒子李隆基登基之後曾經多方查探,卻始終沒有找到母親的埋骨之處。由此可見,武則天太狠了,對待自己的兒媳,生不見人,死了,連骨頭都找不到。遭逢如此大變故時,李隆基不過八歲,他的大哥李成器也不過14歲,他們在同一天成了沒娘的孩子,凶手居然是自己的奶奶。

在此之後,我們就必須佩服武旦的心理素質了,他居然裝作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在母親武則天麵前表現得與以往一樣,絲毫看不出兩個王妃去世對他的影響。

不是他不想動情,而是他不能動情,因為他的脖子上始終架著一把刀,而握著刀把的那個人居然是他的親生母親。

武旦心中隻有一個信念:忍耐,忍耐,繼續忍耐。

即便如此,麻煩還是很快找上了他。

兩個月後,武旦在府中接見了兩個人,一位是前任宮廷供應總監裴匪躬,一位是皇宮宦官總管府總管範雲仙。三個人隻是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會晤,沒想到就是這次會晤,給裴匪躬和範雲仙帶來了殺身之禍。

不久,裴匪躬和範雲仙被腰斬,罪名是私自進見皇嗣武旦。

從此之後,三公部長級以下的官員都不準進見武旦,而即使是三公和部長級的高官,進見武旦也需要先請示武則天。

沒過多久,武旦的麻煩又來了,居然有人指證他謀反!

負責審查武旦謀反的是酷吏來俊臣,他帶著“有罪推定”向武旦撲麵而來。

好在叫作安金藏的工人站了出來,用刀割破了自己的肚子,用發自肺腑的方式證明:皇嗣武旦沒有謀反。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安金藏的剖腹證明,武旦會遭遇什麼?

不出意外的話,他很可能落得與哥哥李顯同樣的下場:監禁。

幸好,他的身邊還有一個忠肝義膽的安金藏。

快樂的時光如水而逝,苦難的時光卻度日如年,李顯和武旦這對苦命兄弟在苦難中堅持著,他們不知道祖上的李唐王朝何時才能光複,也不知道母後的大周王朝將要去往何方。

如同黑夜裏沒有航標的航船,他們隻能在黑暗中默默前行,他們不知道這樣的長夜還要熬多久,在未來的路上,是否會有一個人幫他們打開指明方向的燈?

唐朝三百年的曆史上,郭子儀被視為不可或缺的“中興名將”,其實,在郭子儀之前,還有一位“中興名臣”。如果沒有這個人的堅持,如果沒有這個人的提前布局,李唐王朝光複都很難。

如果沒有這個人,郭子儀的“中興”或許就不存在了,王朝都不存在了,又何來“中興”呢?

這個人就是好人好官狄仁傑。

狄仁傑之所以最終能說動武則天,一是他的人品,二是他的功績。他的人品武則天早已心知肚明,而他的功績則是在平定契丹叛亂期間逐漸建立,進而贏得了武則天的充分信任。

公元692年,狄仁傑因為被誣陷謀反,最終被貶到彭澤當縣令,這一貶就是四年。

如果沒有契丹叛亂,或許狄仁傑的一生就會定格在彭澤縣令任上;公元696年的契丹叛亂,讓狄仁傑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公元696年的契丹叛亂,起因是一場饑荒。

這一年契丹部落發生饑荒,近在咫尺的營州總管趙文翽卻不給予救濟,反而將契丹部落的酋長們當成奴隸一樣驅使,這一下引發了契丹部落的叛亂。

契丹部落鬆漠總管李盡忠和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起了反叛的大旗,叛亂一發不可收拾。為了平定叛亂,武則天派出數十位將領前去,與此同時玩了一個文字遊戲,將李盡忠改名為李盡滅,孫萬榮改名為孫萬斬,以此期盼早點平定這次叛亂。

然而戰爭畢竟是戰爭,僅僅靠給對方改名是贏不了戰爭的。

武則天派出的第一撥平叛大軍與契丹叛軍進行了連番惡戰,結果大敗而回,契丹的叛亂繼續升級。

就在這時,幸運眷顧了武則天的周朝,剛剛鬧騰了幾個月的李盡忠病死了,契丹叛軍從此少了一位能征善戰的將領。

契丹的壞運氣並沒有就此結束,不久與他們接壤的東突厥出動了軍隊,對契丹叛軍發動了突然襲擊,搶走了契丹叛軍的大批戰略物資,契丹的叛亂遭遇了沉重的打擊。不過叛亂並沒有就此結束,不久他們就在孫萬榮的帶領下重新集結,聲勢又起,又開始向周朝發動攻擊。

狄仁傑就是在這個時候臨危受命,由彭澤縣令改任魏州刺史,這裏是契丹向南進犯的關鍵所在,對於這個位置,武則天格外看重。

狄仁傑上任伊始,便作出了一個大膽決定,將進城避難的老百姓全部疏散出城,回到他們原來的土地上。

原來,前任刺史為了省事,索性驅趕全州的老百姓進城避難,死守堅城,這樣就把城外的廣闊田地都拱手讓給了契丹。

狄仁傑卻不這麼做,他讓老百姓又回到了田間地頭,該耕種耕種,該收割收割,敵人還遠得很,何必慌張成這個樣子。

底下有人問狄仁傑:“萬一出事了,怎麼辦?”

狄仁傑昂然回應:“出了事,有我呢。”

事實證明,狄仁傑的辦法很有效,他迅速穩定了當地的局勢,安撫了人心,反而給契丹叛軍很大壓力。他們反倒以為狄仁傑所在的魏州早有準備,於是放棄了對魏州的進攻。

緊接著,大周王朝對契丹叛軍展開了第二撥進攻,沒想到這一次又是慘敗。這次出征的是名將王孝傑和副總管蘇宏暉,兩人吃虧吃在地形不熟。

王孝傑和蘇宏暉率領十七萬大軍與孫萬榮接戰,交戰後不久,孫萬榮撤退,王孝傑和蘇宏暉不知是計,便率領精銳部隊在身後緊緊追趕,一直追趕到懸崖峭壁邊。

這時契丹叛軍回身開始發動反擊,王孝傑這才意識到自己中了埋伏。

如果此時蘇宏暉和王孝傑同仇敵愾,戰局還有機會挽回,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身為大軍副總管的蘇宏暉居然扔下王孝傑自己先跑了。

王孝傑隻能孤軍作戰了。最終王孝傑寡不敵眾,自己摔下懸崖,兵敗身死,他所帶領的十七萬大軍也隨之土崩瓦解。

契丹叛軍聲勢再起。

其實,此時離契丹叛軍不遠處還有一支周朝的軍隊,這支隊伍中就有大詩人陳子昂。

帶領陳子昂出征的是武則天的侄子武攸宜,他在得知王孝傑慘敗的消息後居然不敢前進,索性駐軍原地不動。

經過陳子昂的再三催促,武攸宜還是不出兵,陳子昂徹底寒了心,於是有了《登幽州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形勢至此,完全向著有利於契丹叛軍的方向發展。就在這個時候,運氣再一次眷顧了大周王朝,東突厥的部隊再一次偷襲了契丹叛軍的大本營。

原本孫萬榮派出五名使節前往東突厥,邀請東突厥與自己一起進攻周朝,東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也痛快地答應了。

然而戲劇性的一幕隨後發生了。問題出在五名使節身上。

原來這五名使節不是同一時間到達東突厥,而是陰差陽錯地分成了兩撥,第一撥三人,第二撥兩人。

東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會見第一撥使節時答應了聯合出兵,然而就在這時,第二撥的兩個人到了,他們的姍姍來遲讓阿史那默啜非常惱火,一聲令下:“推出去斬了。”

眼看腦袋不保,兩個使節大聲呼喊了起來:“請讓我們說幾句話,再死不遲。”阿史那默啜喝退了手下,然後衝著兩人說道:“說吧!”

兩個使節話一出口,阿史那默啜的眼睛亮了。

兩個使節說:“現在契丹的大本營防守空虛,很容易擊破,你不妨出兵進行攻擊,收獲必定比聯合出兵進攻周朝大得多。”

古往今來,開門迎敵的家賊破壞力是最大的。

事情至此,峰回路轉,阿史那默啜隨即改變主意,不再聯合出兵,而是火速出兵攻打契丹大本營。在出兵之前,他還順手把先到達的三位使節斬了,轉而將後來的兩位奉為上賓。

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此言不虛。

戲劇性的一幕就此發生,原定的盟友襲擊了契丹的大本營,再次搶光了契丹叛軍所有的家當,這一次契丹叛軍再也堅持不住了。

此時,周朝的部隊已經與契丹叛軍再次正麵遭遇,而契丹叛軍已經軍心渙散。雪上加霜的是,原本一起出征的奚部落這時也反水了,他們直接從側麵向契丹軍隊發動了攻擊。

契丹叛軍兵敗如山倒,領頭的孫萬榮最終被自己的家奴殺死,他和李盡忠領導的叛亂就此告一段落。

不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契丹大規模的叛亂結束了,小規模的叛亂還在繼續。如果處理不得當,小叛亂很有可能演變為大叛亂。

這時,狄仁傑提出一個建議:重用契丹降將。

這是一個非常有建設性的意見,也是一個很冒險的想法,一旦契丹降將再反叛呢?對此,狄仁傑力排眾議:“他們能為舊主效力,也就能為新主效力,隻要我們安撫得當,就一定能為我所用。”

這時旁邊有人提醒:“這樣做可是為自己埋隱患啊。”狄仁傑卻平靜地回應道:“隻要對國家有利,就不用管對我自己是否有害了。”

在狄仁傑的堅持下,契丹降將李楷固和駱務整得到重用,李楷固被委任為左玉鈐衛將軍,駱務整為右武威衛將軍,而原本他倆是要被處死的,因為他們投降太晚了。

幸虧他們遇到了狄仁傑。

不久李楷固和駱務整用行動回報了狄仁傑的信任,他們率軍迅速平定了契丹部落的所有叛亂。

數月後,李楷固、駱務整和狄仁傑一同出現在三陽宮的含樞殿上,李楷固因為戰功得到了武則天的封賞,這個原本要處死的契丹降將被晉升為左玉鈐衛大將軍(從三品,副部級),封燕國公,賜姓武,這一切都是源於狄仁傑。

李楷固在心中感激著狄仁傑,同時有一個人對狄仁傑充滿感激,這個人就是武則天。

宴會上,武則天衝狄仁傑舉起了酒杯:“這一切都是你的功勞。”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狄仁傑卻回應道:“這都是陛下的聲威和將士的功勞,我哪有什麼功勞?”

所有賞賜一概推辭不受,功勞全推給了武則天和其他將士。

老子說,夫不爭,天下莫與爭。狄仁傑讀懂了,也做到了。

公元697年閏十月二十七日,狄仁傑由幽州總管升任鸞台侍郎(副監督長)。正是在鸞台侍郎任上,他為李唐王朝的光複埋下了關鍵伏筆。

這時,接班人的爭奪已經進入白熱化,武承嗣、武三思都在多方活動,他們都想成為武則天的接班人,不過在各自藏有私心的同時,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先搞掉武旦。

兩個人不斷派人去遊說武則天,核心的話題隻有一個:古往今來,還沒有讓不同姓之人繼承大統的。

言下之意,武旦原本姓李,跟武則天是兩姓,而武承嗣和武三思卻是一筆寫不出兩個武字,他們比武旦更有繼承大統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