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再次陷入猶豫之中,她不知該如何抉擇。
不久之後,武則天與鸞台侍郎狄仁傑有了一次談話,這次談話對於李唐光複至關重要。狄仁傑對武則天說:“太宗皇帝櫛風沐雨,冒著刀林箭雨平定了天下,然後將天下傳給了子孫。先帝將兩個兒子又托付給了陛下,現在陛下想把天下傳給外姓,這恐怕不是天意。陛下比較一下,姑姑與侄子,母親與兒子,到底哪一個更親?陛下立子,離開人世後會配享太廟,代代相傳,直至永遠。如果立侄,臣沒有聽說過哪個皇帝把姑姑的牌位放進太廟。”
狄仁傑把話說到這個份上,立子還是立侄,明眼人都知道。
武則天還是有些不甘心,她還在猶豫,她想暫時回避這個話題,便對狄仁傑說:“這是朕的家事,你就不用幹預了。”
這句話正中狄仁傑的下懷,他等的就是這句話。
狄仁傑接過話頭,說道:“君臨天下的王者四海為家,四海之內都是陛下的奴仆和奴婢,哪一件不是陛下的家事?陛下為元首,臣為肱股,就如同一體,況且臣既然位居宰相之位,難道不應該參與這些事情嗎?”
國家,國家,對於皇帝而言,家就是國,國就是家,家國已經一體,武則天還想用家事來搪塞狄仁傑,顯然應付不過去。
曆史就是一麵鏡子,照出每個人的真實麵目,在皇帝家事問題上,狄仁傑與當年的托孤重臣李世高下立分。
李世在武則天立後問題上說了一句話:“此乃陛下家事。”狄仁傑則在武則天傳位的問題上說了另外一句話:“皇帝沒有家事。”
一個為私,一個為公,由此可見,李世盡管被稱為千古名將,然而跟狄仁傑相比,私心還是太重。
不久之後,狄仁傑跟武則天又有了一次談話,這次談話效果更加明顯。
這一天,武則天跟狄仁傑說起了自己的一個夢。在夢裏,武則天看到了一隻鸚鵡,可是這隻鸚鵡的兩隻翅膀都斷了,這個夢意味著什麼呢?
狄仁傑接過話頭,他把這個夢又扯到了傳位的話題上。
“鸚鵡,武也,象征著陛下的姓,兩隻翅膀,就是陛下的兩個兒子。陛下重新起用兩個兒子,那麼兩隻翅膀就重新振作了起來。”狄仁傑話中有話地說道。
聞聽此言,武則天的心中為之一振。
這次談話記載於《資治通鑒》之中,而在《新唐書》中,有另外一個版本:
武則天說:“我最近做夢,打雙陸(唐朝的一種賭博遊戲)總是贏不了,這個夢象征著什麼?”
狄仁傑回應道:“這說明眼下陛下無子,如果起用兩個兒子,那麼打雙陸就一定會贏了。”
兩個版本都是狄仁傑解夢,在解夢的同時卻做著諷諫的事,主題都是一個,把皇位傳給兒子。
幾番談話下來,武則天心中的天平漸漸向兒子傾斜。如果再在這架天平上加一個砝碼,兒子這一端就會徹底勝出。
狄仁傑與武則天談話後不久,一個特殊的砝碼出現了。
這個特殊砝碼就是正當寵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他倆也站到了武則天兒子這一端。
兩位麵首在武則天麵前陳述了傳位給兒子的諸多好處,並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們堅定地支持武旦和李顯。這讓武則天感到有些意外,什麼風讓他倆轉向了李旦和李顯呢?
武則天仔細想了一下,以張易之和張昌宗的智商是說不出這些話的,他們的背後一定藏著一個人,這個人應該就是吉頊。
吉頊就是那位力主處死來俊臣的明堂尉,此時他已經進入張易之和張昌宗領銜的控鶴府,與張易之兄弟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吉頊這個人非常複雜,相比於狄仁傑的“好官好人”,吉頊則一分為二,他是一個好官,但不是一個好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有時他不擇手段。
在酷吏橫行的時代,吉頊也不是省油的燈。他曾經協助武懿宗審案,一下子牽連出三十六家無辜的官員,這筆血債最終記在了武懿宗頭上,而吉頊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盡管做人要打一些折扣,但是吉頊這個人大事不糊塗,他知道“立子還是立侄”關係到王朝的傳承問題,因此他在心裏暗作計劃,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就是他計劃中的關鍵環節。
在一次三人的宴會中,吉頊的臉色突然沉了下來,話語也沉重了許多,他對張易之和張昌宗說道:“你們兄弟現在恩寵到了極點,可是並非因為品德或者功業取得,天下人對你們恨之入骨、咬牙切齒的人多了,你們沒有大功於天下,將來如何保全自身呢?”
吉頊的話深深刺痛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其實兩人在心中也有這樣的擔憂:盡管現在恩寵無邊,但是女皇年齡已高,總有一天會駕鶴西去,到那個時候,兄弟倆又該怎麼辦呢?
他們想過很多次,也沒有想到辦法,現在吉頊把話挑明了,兩人倒想向吉頊討個計策:“依你之見,我們兄弟倆該怎麼辦呢?”
吉頊回應道:“天下沒有忘記李唐王朝的恩德,一直在思念廬陵王。皇上現在年齡已經很大了,江山社稷早晚要托付出去,而武氏諸王都不是女皇中意的。你們兄弟倆何不勸皇上指定廬陵王接班,以滿足天下蒼生的願望。如此,不但能免禍,而且能長保富貴。”
吉頊的話深深打動了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於是有了武則天麵前張氏兄弟擁立廬陵王李顯的一幕。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武則天心中的天平再也無法保持平衡了:狄仁傑把票投給了李顯,張易之和張昌宗把票投給了李顯,吉頊同樣也把票投給了李顯,而他們的背後,還隱藏著眾多支持李顯的人。
想到這裏,武則天不禁歎息一聲,如果自己的侄子們成器,能夠堵上天下人的嘴,或許就沒有太多非議。而現在,武承嗣和武三思這兩個侄子在朝中的口碑都不好,即使自己想立,也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而如果立兒子,自己這些年又算什麼呢?
武則天的心情複雜到了極點,糾結到了極點,自己追求了一輩子,奮鬥了一輩子,已經成為前無古人的女皇,到頭來卻發現,所謂女皇,居然有這麼多煩惱。
好吧,還是尊重民意吧,既然這麼多人屬意李顯,還是把機會留給李顯吧。
公元698年三月九日,廬陵王李顯的命運發生了逆轉。
在這一天,武則天對外宣稱,廬陵王病了,特恩準回京醫治,隨後派出使節,前往房州迎接廬陵王李顯回京。
為了這一天,李顯已經等了十四年。
十四年前被廢黜時,李顯二十八歲,現在重新回京,他已經是四十二歲的中年人了。人生最寶貴的十四年,他在房州有限的天地裏,被無情地磨盡了。
其實從李顯的一生來看,他並不適合當皇帝。他適合當一個平安王爺,就是不適合當君臨天下的皇帝。
原本,李顯也沒有野心,二十四歲之前,他根本沒有想過自己能當皇帝。
李顯出生於顯慶元年十一月,這一年正月,他的大哥李弘被立為太子,從他記事起他就知道,太子就是日後的皇帝,而他將是皇帝的弟弟,一個平安王爺而已。
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大哥李弘死了,二哥李賢成為新太子。到這個時候,李顯依然不認為自己能當皇帝,因為這時二哥李賢受到了交口稱讚,二哥必定是日後的皇帝。
然而令李顯沒有想到的是,天有不測風雲,二哥李賢居然被認定為“謀反”,太子之位便這樣毫無征兆地傳給了他。
都說機會隻垂青有準備的頭腦,對於太子之位,李顯並無準備。終其一生,他都是一個得過且過的人,一個品質不壞、也沒有多大追求的人。這樣的人可以做一個好人,可以做一個平安王爺,就是做不了一個合格皇帝。
幸福的時光轉瞬即逝,二十四歲的李顯成為太子,二十七歲的他成為李唐王朝的皇帝,然而在皇帝寶座上屁股還沒有坐熱,就被母親從皇帝之位上趕了下來,被趕下來時,距離他登基稱帝還不到兩個月。
接下來便是體會人生的巨大落差,他一下子從人生的巔峰摔到最低穀。盡管他還有一個廬陵王的頭銜,然而那個頭銜隻不過是一塊遮羞布,他這個被廢黜的皇帝,比囚犯好不了多少。
十四年的大好時光就這樣無情逝去,就算他原本還有一點雄心壯誌,現在已經都磨沒了,此時的他已經認命,既然母親讓自己回京,那就聽從她的安排,至於下一步會如何,隻能走哪算哪,隨遇而安了。
公元698年三月二十八日,李顯回到了闊別十四年的洛陽,隨後進入母親寢宮,被藏在寢宮的帳後。
他在帳後聽見一位官員進來與母親談話,內容是關於自己的。
來談話的官員是狄仁傑,此時他還不知道李顯已經回到洛陽,他還在為李顯求情,懇請武則天在李顯回來之後正式確定李顯的接班人位置。說到動情處,狄仁傑聲淚俱下,他既是為李顯十四年的遭遇感慨,也是在為李氏皇族力爭。說到最後,武則天也有些傷感,她走到帳子外麵,把帳子一掀,對狄仁傑說道:“還卿儲君!”
李顯從帳子後麵走了出來,狄仁傑的眼淚再一次流了下來。
狄仁傑快步走上前去,行君臣之禮,嘴裏不斷地向李顯祝賀。李顯在聽聞剛才那一幕後,內心也感動不已,自己能有今天,便是拜狄仁傑這樣的忠臣所賜。
幾天後,狄仁傑給武則天上了一道奏疏:“太子還宮,百姓還不知道,這樣不妥,應該讓百姓知道太子還宮的消息。”
武則天準奏,讓李顯回到洛陽南門外,以隆重的禮儀迎接回宮。這樣天下人都知道了,廬陵王回來了,而且是以隆重禮儀迎接回來的。
李顯回來了,有一個人卻失落到了極點,這個人就是魏王武承嗣。
原本,他對自己的人生沒有奢望,原本他還在嶺南之地流放,沒想到,爺爺原定的繼承人賀蘭敏之犯了事,自己這才有機會結束流放生活,回到洛陽的花花世界。
原本,他已經滿足於繼承爺爺的爵位,沒想到姑姑武則天卻開天辟地開創了新的王朝,這一下把他的心勾了起來,再也無法平複。
從姑姑於公元690年稱帝開始,他就看到了繼位的曙光:古往今來還沒有一個皇帝將皇位傳給異姓之人,自己這個親侄子必定要排在第一順位,有朝一日必定要繼承姑姑的大統。
武承嗣開始對皇嗣之位望眼欲穿,這一望就是八年。這八年中,他知道武旦的皇嗣之位一直形同虛設,他受到的恩寵還不如自己,如果自己運作得當,絕對有希望成為真正的皇嗣。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而且苦苦努力了八年。
然而,八年之後的三月二十八日,他猛然發現,自己這八年的努力都化為烏有,廬陵王李顯又回來了,自己的皇嗣之夢就此破滅。
事實證明,武承嗣這個人確實心比天高。
這句成語的下一句話是,命比紙薄。
李顯回到洛陽五個月後,心比天高的武承嗣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隻能到另一個世界繼續做自己的皇嗣夢了。
在武承嗣死後不久,皇嗣武旦向武則天上表,堅決請求退位,將皇嗣之位讓給哥哥李顯。表奏上去後,武則天同意了。
公元698年九月十五日,武則天正式冊立李顯為皇太子,糾結八年的“傳子還是傳侄”終於塵埃落定,皇太子之位還是歸到了之前的皇帝李顯那裏。
兩天後,武則天任命皇太子李顯為河北道元帥,征兵討伐東突厥汗國。隨後,讓武則天五味雜陳的一幕出現了:全國老百姓聽說李顯掛帥之後,紛紛響應,沒過多長時間,就集合起五萬餘人,而之前,每個月來投軍的不足一千人,按照這個速度,湊齊五萬人至少需要四年。
從這次征兵,武則天看到了天下的民心,她既欣慰,也充滿了憂慮:自己這麼多年苦心經營,最後能換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