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reference_book_ids\":[725408206967485545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李顯得立為皇太子,這意味著武則天的天平最終傾向了兒子,然而侄子那一邊她同樣不想放棄。在她內心之中,希望兒子和侄子能夠和平共處,共享來之不易的榮華富貴。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武則天在宮中做了一個實驗,她命人同時養了一隻貓和一隻鸚鵡,然後把它們長期放在一起,希望它們能和平相處。
做這個實驗,武則天付出很大的代價,她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陰影,原本她一直怕貓,因為蕭淑妃的詛咒,她一直覺得貓的身上有蕭淑妃的靈魂附體。
現在,為了讓兒子和侄子和平相處,她願意克服心理陰影,在宮中養貓。
經過實驗,貓和鸚鵡相處得不錯,武則天認為自己的實驗成功了,她想把這個實驗成果向大臣們展示。
令她沒想到的是,就在展示的過程中,發生了意外。
原本貓和鸚鵡確實相處得不錯,但前提是貓不煩躁,也不餓,隻有在這種情況下,貓和鸚鵡才能和平相處。
展示開始之後,貓看到圍觀的人有些多,心裏有些煩躁,時間一長,貓的肚子咕咕叫了,這時貓的本性露了出來,它毫不猶豫地撲向了朝夕相處的夥伴,一口咬住了它的脖子,然後將夥伴變成了美餐。
目睹這一幕的大臣一下子僵住了,他們不知道該說什麼,再看武則天的臉上,更是一臉難堪。貓和鸚鵡和平共處的實驗就此失敗。
在此之後,武則天開始想別的辦法,她想在有生之年調和兒子和侄子的矛盾,從此時起,她更加渴望長壽。
不久之後,長壽的兆頭出現了。
武則天的眉毛上邊又生出了眉毛,兩道新出生的眉毛呈八字形,一個老壽星的形態躍然而出,文武百官一齊向武則天道賀。
或許,這就是天意吧,武則天心中有些得意。
不過得意沒有持續多久,一個多月後,她患病了,而且有些嚴重。
這時武則天想起了少室山,她命給事中閻朝隱前去少室山祈禱,以期減輕自己的病痛。閻朝隱沒有辜負武則天的信任,他在少室山上演了一出天體運動:洗澡淨身之後,赤裸裸地參加祈禱儀式,然後趴在剁肉的砧板上,以自己的身體替代了祭祀用的犧牲,以此向上天乞求用自己代替武則天受罪。
老天都被感動了。
在閻朝隱祭祀之後,不知道是巧合還是藥物的作用,武則天的病情緩解了。聽說閻朝隱的事跡後,武則天龍顏大悅,厚賞了閻朝隱。
又過了一段時間,武則天終於想到了讓兒子和侄子和平相處的方法,那就是盟誓。
公元699年四月十二日,洛陽的明堂上,一場隆重的盟誓儀式如期進行。
參加這場盟誓的有皇太子武顯(不久前賜姓武)、相王武旦、太平公主以及定王武攸暨等武姓親王,他們一起參加了這場隆重的盟誓儀式。
在武則天的主持下,他們一起寫下盟誓,然後一起焚香禱告,然後將盟誓內容寫在鐵券上,藏進了國史館。這下,武則天的心稍稍平定了一些,有盟誓的鐵券在,或許兒子和侄子就能和平相處了。
此時的武則天不斷向上天禱告,希望再多活一些年,如同《康熙王朝》的主題歌:向天再借五百年。
在這之後,武則天開始服用和尚胡超煉成的“長生不老”之藥,服用過後,效果比較明顯,病情有所減輕,隨後她又將胡超派往嵩山,再次向上天禱告。
說起嵩山,值得多說一點,曆代帝王都喜歡到泰山封禪,而武則天最喜歡的是到嵩山封禪。終其一生,她多次前往嵩山,而如今嵩山所在的登封,正是出自武則天的命名。
公元696年,武則天前往嵩山舉行封禪儀式,她在嵩山頂添土祭天,在少室山開辟場地祭祀地神,隨後她將年號改為“萬歲登封”,同時傳旨將嵩陽縣改為登封縣,將陽城縣改為告成縣,取“登封告成”之意。
這就是登封的由來。現在我們知道登封,是因為這裏有少林寺。
武則天派胡超前往嵩山,便是向天禱告表示感謝,同時投遞自己的金簡。
金簡相當於武則天遞給上天的名片,由黃金製成,正麵鐫刻雙鉤楷書銘文三行總計六十一個字,內容如下:
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金簡的大體意思是這樣的:大周國皇帝武曌信奉道教真神,在中嶽嵩山向天地諸神遞上這枚金簡報到,請求諸位神仙除去武曌在人間的罪過。
金簡投遞完畢之後,胡超就回宮複命,對武則天說金簡已經投遞了。武則天的心安了下來,她以為上天已經收到了她的金簡。
其實,上天並沒有收到她的金簡,時隔一千二百多年後,河南的一位叫屈西懷的農民收到了這份金簡,可惜武則天沒能等到他的回複。
1982年5月21日,在嵩山太室山主峰植樹造林的屈西懷無意中撿到了這份金簡,起初他以為是銅條,沒想到回來一鑒定,居然是黃金打造。
屈西懷撿到金簡的消息傳開以後,很多文物商人找上了門,開價最高的給他開出了十萬人民幣的天價,屈西懷還是沒有答應。
這位商人隨後給屈西懷寫了一封“血書”,鄭重承諾,先給付十萬元現金,另外日後將金簡銷售之後,兩人平分銷售所得。
麵對血書,屈西懷動心了,他一溜煙小跑上交給了登封市人民政府。後來登封市人民政府頒發給屈西懷榮譽匾,同時獎勵人民幣1500元,這下屈西懷的心踏實了。
登封市人民政府後來將金簡送到了河南省博物院,經鑒定,屈西懷所撿的金簡正是當年武則天向上天乞求“除罪”的金簡。這份金簡長36厘米,寬8厘米,厚0.1厘米,重223克,目前是河南省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如果武則天地下有知,她會作何感想呢?她是否會把辦事不力的胡超和尚痛打一頓呢?
公元700年,武則天七十六歲了,盡管她還在追求長壽,但是她很清醒地知道,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在這不多的日子裏,她還是需要清理一些隱患,她不能把這些隱患留給兒子,也不能留給侄子。
武則天的腦海中,閃現過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擁立李顯有功的吉頊。
此時的吉頊已經不再是一般的控鶴府官員,他已經升任天官侍郎(文官部副部長),而且參與政事,已經是宰相之一。武則天知道吉頊很有才幹,因此有這樣的任用,但是她腦海中一直浮現著兩年前的一幕,這一幕讓她揮之不去。
那是兩年前的一場廷爭,爭辯的雙方是武懿宗和吉頊,雙方在爭論一場戰役,他們都在為自己表功。
爭論的現場很熱鬧,身材魁梧的吉頊反應敏捷,措辭激烈,身材矮小而且還駝背的武懿宗相對口拙,被吉頊擠兌得應接不暇,疲於招架,朝堂之上的所有人都在看武懿宗的笑話。
然而,吉頊贏得了口舌之爭,卻丟掉了武則天的信任,從此在武則天的心裏留下了陰影。對於這一幕,武則天大為惱火地說道:“吉頊在朕麵前還看不起武家,一旦到了某一天,這樣的人怎麼能依靠?”
由此,武則天雖然繼續重用吉頊,但是她心中的陰影揮之不去,總有一天會在不經意中迸發。
公元700年的一天,武則天內心的陰影終於發作了。
陰影發作之前,毫無征兆,當時吉頊還在滔滔不絕地向武則天陳述事情,他旁征博引,觸類旁通,自我感覺非常好。
就在這個時候,武則天發作了:“夠了,你這一套我早聽得太多了。”
接著武則天講述了“獅子驄”事件,她講這次事件,是有深意的。
武則天說道:“太宗有一匹馬叫作獅子驄,沒有人能駕馭得了。朕作為宮女在一旁陪侍,對太宗說:‘我能製服它,不過需要三樣東西:一,鐵鞭;二,鐵錘;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鐵錘敲它的腦袋,還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太宗對我很讚歎。”
吉頊靜靜地聽著,以他對武則天的了解,他知道武則天下一句肯定不是好話,便豎起耳朵仔細聽著。武則天提高了聲音,怒喝道:“今天難道你認為有資格弄髒朕的匕首嗎?(想逼我殺你嗎?)”
圖窮匕見,殺機頓起。
這時吉頊才意識到自己闖了禍,趕緊跪在地上求饒,武則天暫時放過了他。然而事情還沒有完,一直痛恨吉頊擁立李顯的武三思抓住了這次機會,他想把吉頊徹底趕出朝堂,以泄心頭之恨。
事實證明,隻要用心找,就一定能找到政敵的破綻。不久,吉頊的破綻被武三思找到了。
吉頊的弟弟為了當官,居然偽造過證件!
這個破綻經過武三思放大,很快成為壓在吉頊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武則天將吉頊由天官侍郎貶為安固(今浙江省瑞安市)縣尉,天官侍郎為從三品、副部級,而安固縣尉為從九品、副股級。
吉頊就此倒了,不過在上路之前,他跟武則天還有一次談話,這次談話讓武則天坐立不安,手足無措。
吉頊對武則天說:“臣今天遠離朝廷,恐怕有生之年再無麵見聖上的機會,請允許我再講幾句話。”
武則天給吉頊賜了座,說:“還有什麼話?說吧!”
吉頊看著武則天說:“把水和泥土和在一起成為泥,它們之間有爭鬥嗎?”
武則天回應:“當然沒有。”
吉頊繼續說:“如果把泥一分為二,一半做成佛像,一半做成道教的天尊像,他們之間有爭鬥嗎?”
武則天點了點頭說:“有了。”
吉頊站了起來,一邊向武則天叩頭,一邊說:“宗室和外戚各得其所,天下就能安定。如今太子已經複位,而外戚還被封為親王,這就是陛下逼他們爭鬥,他日必定兩不相安。”
武則天糾結了起來,有些無奈地對吉頊說:“朕也知道,可是已經這樣了,不這樣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談話過後,吉頊離開洛陽前往安固,不久便在安固病逝。
數年後,吉頊的預言成為現實,武則天畢生追求的和平共處,還是沒能實現。
同樣是擁立李顯,吉頊與狄仁傑的境遇可謂天壤之別:吉頊隻能在安固寂寞死去,狄仁傑則在有生之年受盡了武則天的恩寵。
說到狄仁傑受恩寵,這一切都是他應得的。
公元698年八月,鸞台侍郎狄仁傑兼任侍中,禮部尚書武三思則兼任中書令。武則天這樣布局,便是把狄仁傑放到了與侄子武三思平起平坐的位置上。
在這之後,武則天給每個宰相出了個小難題:每人推薦一名尚書郎。
武則天看似不動聲色,實際卻是暗中考察每個宰相的眼力和人品:如果眼力不行,那麼推薦的人選會出問題;如果人品不行,那麼推薦過程中或許就會徇私舞弊。武則天是在借這個方法考查宰相,她等著看宰相們的表現。
狄仁傑推薦的人選很快報了上來,武則天一看,有些吃驚。
狄仁傑報上來的人選名字叫狄光嗣,時任司府丞(庫藏部主任秘書,從六品),狄光嗣同時還有一個身份:狄仁傑的親生兒子。武則天吃驚正是吃驚在,狄仁傑居然推薦了自己的兒子。
半信半疑的武則天將狄光嗣委任為地官員外郎(財政部會計司副司長,從六品),這樣狄光嗣的品級還是一樣,不過位置更加重要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武則天發現,狄光嗣完全勝任地官員外郎的職位,這下她放心了。
為此,武則天對狄仁傑說道:“你足以繼承祁奚的美譽了。”
祁奚是誰?為什麼武則天會這麼說?
祁奚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字黃羊,後世也有人稱他為祁黃羊。這個人有一個特點: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當晉國國君讓他推薦接班人時,他推薦了解狐,而解狐跟他的關係勢同水火,可以稱得上仇人。不巧的是,解狐不久去世了,接班人的人選再次空缺。這時他又推薦了一個人——祁午,他的兒子。後來祁午接替父親,果然表現出色,深得國君賞識。由此,祁奚成為知人善用的典範。
其實,狄仁傑的知人善用並不隻是在自己兒子身上,他還向武則天推薦了很多人,比如開元年間著名的宰相姚崇、監察禦史桓彥範、太州刺史敬暉,這些人在唐朝曆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他們的伯樂都是狄仁傑。
基於此,誕生了一個成語:桃李滿天下。
這話是武則天對狄仁傑說的。
由於狄仁傑經常向武則天推薦人才,武則天感慨地說了一句:“天下桃李,都在你的門下。”“桃李滿天下”就是由這句話精練而來,成語的主角便是狄仁傑。就這樣,狄仁傑一步步受到了武則天的信任,成為武則天最不可缺少的一位重臣。到這時,武則天已經不再稱呼狄仁傑的名字,而是直接稱之為“國老”,狄國老就是這麼叫出來的。
不久狄國老與武則天一起外出遊逛,意外發生了。
意外由一陣大風引起,狄仁傑的帽子被刮到了地上,馬也受到了驚嚇,驚慌地跑了起來。武則天見狀,趕緊讓太子武顯衝上去拉住了狄仁傑坐騎的韁繩,然後從地上撿起狄仁傑的帽子遞給了他,一直等到狄仁傑把帽子戴好,才鬆開了韁繩。
恩寵便是這樣無以複加。
狄仁傑有些感到不安,況且他已經老了,已經將近七十歲了。他開始向武則天請求退休,然而武則天不同意,朝中誰都能走,狄國老不能走。
幾次請求退休未果,狄仁傑隻能繼續留在朝中,同時也繼續享受著武則天的恩寵。
每次進見時,狄仁傑還是堅持下跪,卻被武則天攔住了:“免了吧,我看著你下跪,我心裏都難受。”除此之外,武則天還恩準狄仁傑不需要值夜班,同時警告狄仁傑的同僚:“除了軍國大事,不要輕易讓狄國老操勞。”
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日子裏,狄仁傑就成了武則天的國寶大熊貓。
然而仕途千裏,終有一別:公元700年九月二十六日,狄仁傑抵達了生命的終點,享年七十歲。
狄仁傑逝世之後,武則天說了一句話:“朝堂空矣!”
一句話點出了狄仁傑的人生價值。
後來在數次朝堂討論時,武則天都感慨道:“老天為什麼這麼早奪走我的國老?”為官做到這個份上,人生無憾。
回想狄仁傑的一生,非常難得。有的人做得了好官做不了好人,比如許敬宗,有的人做得了好人做不了好官,比如曾經推薦狄仁傑的婁師德。人在官場往往容易將公德與私德分裂,狄仁傑卻將兩者完美地合二為一。
對武則天,他一向忠誠,天地可鑒;對李唐王朝,他處心積慮,暗下伏筆。難得的是,他居然獲得了武則天和李唐王朝的雙重認可,這一點非常難得。
對上無愧於天,對下無愧於地,對中無愧於自己這一生,或許正是做到了這三種無愧,鑄就了狄仁傑的無憾人生。
而在無憾人生的背後,狄仁傑也完成了身後的關鍵布局。
在狄仁傑身後,他在武則天的朝中埋下了一顆釘子,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這顆釘子將發揮重要功效。
這顆釘子的名字叫張柬之。
說起來,張柬之的仕途夠坎坷的。他是太學生出身,後來通過進士科考試步入仕途,輾轉升遷到青城丞,後來與數千人一起參加策論考試,他排名第一,由此升任監察禦史。然而從此之後,張柬之的升遷速度幾乎為零。到狄仁傑推薦他時,他還隻是荊州長史,而且也不再年輕了,已經七十五歲了,幸虧唐朝官員是終身製的,要是放在現在,張柬之至少已經退休十年了。
狄仁傑早就知道張柬之的能力,他便暗中為張柬之尋找機會,不過一般的機會他是看不上眼的,他知道張柬之是要做大事的人,日後李唐王朝的光複,可能就要倚仗這個人。
狄仁傑一直為張柬之留心著機會,不久,機會真的來了。
這一天,武則天跟狄仁傑閑聊,武則天說:“我打算提拔一個真正的人才,你可有人選?”狄仁傑忙問:“陛下要用這個人做什麼?”
武則天說:“用他做大將或者宰相。”
狄仁傑當即意識到機會來了,他不動聲色地說:“如果論文學素養,現有的蘇味道等人已經足以勝任。如果陛下要找天下奇才,那麼荊州長史張柬之就是,他雖然已經老了,但確實是個宰相之才。”
不久,武則天果真聽從了狄仁傑的建議,將張柬之從荊州長史擢升為雍州司馬,相比之下,雍州司馬的位置更為重要。
然而,這還不是狄仁傑想要的結果,他還在尋找機會。
幾天後,武則天又問狄仁傑:“還有沒有合適的人才推薦?”